陳佰超
近日,國內某知名喜劇演員在電視節目中表演了惡搞版《木蘭從軍》,將花木蘭這一中國古代聰慧、孝順、剛毅的巾幗英雄,演繹成貪吃、不孝、胸無大志、戀生怕死的“傻大姐”形象。節目播出后,一時輿論沸騰。
自筆者孩提時代起,花木蘭從軍的故事就耳熟能詳,其忠孝、智勇的行為,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而某娛樂節目只為博取收視率,近乎無下限惡搞這一美好的中國傳統人物形象,無疑對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忠勇品質缺乏敬重,更容易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形成誤導。
不可否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二次開發、再創作,賦予其更多當代內涵,從而更好地向青少年傳播、向世界傳播,應當予以鼓勵。但基于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優秀基因的考慮,開發和創作絕不是秀下限的隨意發揮,否則,這樣的作品既不會獲得社會認可,更會削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1998年美國迪士尼版的《花木蘭》堪稱經典,影片以幽默、夸張、生動的木蘭形象再現了花木蘭的英勇事跡,播出后口碑和票房雙豐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動畫影片中,創作者讓花木蘭變成了一個面對挑戰不斷成長和自我完善的美少女,影片也有很多幽默搞笑的情節,卻不令人感到低俗。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低俗不是通俗,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時代需要文化精品,而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粗制濫造甚至無下限的文藝創作只會拉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份量。
一個時代的文藝創作需要有一個時代的氣質風骨。廣大的文藝創作者應該對優秀傳統文化多一份敬畏之心,潛心學習了解傳統文化精髓,回歸文藝創作的本質,從而創作出有價值、有亮點、有回味的文藝作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