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其利其害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
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視為沒有多大價值的東西,或許卻是有利益的。
這段話用來形容全球最大的網絡交易平臺——淘寶網合適不過了。馬云當初創辦淘寶,面臨國人對網絡信用的不信任,從而遠之的無奈。彼時,在商場或市場買東西,眼看手摸都可能“買假”,何況是見不著賣家商品的面的網站或網絡呢?
但是,“眾見其害者,或利也”,那時,大家都認為網絡銷售是不好做的,至少不認同,沒想到四五年之后,網購蓬勃發展:
2014年“光棍節”,淘寶網單日銷售額是571億元;
2013年“雙11”,淘寶網單日銷售額突破350億元。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這些年開淘寶的熱情,越來越被大量的同類店鋪和商品“淹沒”,畢竟生意不好做。你的店鋪若排在網頁數十頁之后,誰有耐心讓鼠標滾動那么長時間,再來買你的寶貝呢?
被動的選擇,為了生存,淘寶商家開始了分流,各種微營銷上場了,首先就是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微銷”出現,“草根”們用得不少,但稍不謹慎廣告頻發又沒有配合同時發布一些增值傳播,就可能被朋友“拉黑”。
之后,各種展示商品和在線支付的免費APP爭先搶客,比如搜狐的“微站”、幾種“微店”等,可以在手機上完成上傳圖片、文字,創建店鋪。但是,只有那些注重店鋪獨立設計,又有公共微信鏈接到店鋪,逐步受到關注,而且公共微信號堅持“干貨”,很少“注水”,所以訂閱量、閱讀量、轉發量不斷增加,帶來不菲的粉絲引流,自然帶來了銷量。
期間,公共微信訂閱大戶逐步誕生,它的背后大約有三種人:精英草根個人、三五好友創立的工作室平臺、文化傳播之類的公司。
實際上,那些運營得比較有特色且有一定營銷收入的,離不開“傳播”,而“傳播”的背后是媒體規律,不管你承認不承認。
自媒體營銷,看上去很美,進入前所未有的探索期。只不過,大家更關注微信,因為它有通訊功能、傳播功能、媒體功能、互動功能、店鋪功能、支付功能等。
淘寶商城成就了一撥又一撥創業者,但是也讓更多的“后進者”失望。分流是必然的,因為它提供不了太多的個性化需求,滿足不了每個店家的生存。
至今想想,如果淘寶網跟上做自媒體,營銷格局與商業理念又是一種怎樣的生態?
2014年是個分水嶺,因為淘寶按競價排名的方式搜索寶貝,打破了過去主要靠銷量排名的格局。當大家走過網站的靈活、低成本、透明、相對公平之后,更多的商家擁進來,利潤被進一步稀釋。
正應了那句話:“眾見其利者,非利也。”
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奇書《止學》里的話,作者是文中子,但是他的學生比他更有名:魏征、李靖、房玄齡……這些學生用老師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唐朝開創事業的基礎。
顯然,淘寶網店并不是自媒體,它做了商業帝國的事。不是要把機會讓出來,而是機會總是讓給那些更懂行業規律的主,真正的分眾傳播、個性化表達、圈子內的商城這些東西,淘寶不具備,而這些趨勢是必然的。
比如微信。
微信年
2014年是微信大展鴻圖的一年,自媒體正是在微信的這個平臺之下,更加成型地走向相對符合新媒體規律的格局的。
微信出現時,還只是個更為省錢的即時通訊工具,但是真正讓微信成為自媒體的,是公共微信平臺,也就是訂閱號、服務號等。
最開始,嗅出商機的先行者,開始認真運營微信的公共平臺,就像傳統媒體一樣,或寫導讀,或做二次編輯,或堅持一個關注點自說自話。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點贊數、訂閱數之后,廣告商就找上門來了。
2013年初,筆者需要關注創意的內容,在公共微信中搜索“創意”,出現的公共微信號大約幾十個,一個叫“創意匯”的公微做得相當堅守,這個自稱叫“小匯匯”的微主,每天會在上班前發布一條公微,他把全球范圍內藝術家的一些創意作品、資訊、訪談、好玩的東西二次編輯發布。他每天早上6點左右起床,進行網絡搜索、英文轉換中文編輯之后,趕在早上上班前發布出去。
大約在半年左右,“創意匯”出現廣告內容——“小匯匯”開始接廣告了。但是“小匯匯”可能正在追一個女孩子,一段時間內頻發男孩子怎么送禮物給女孩子、相思藝術、情愛心理之類的信息,放在同一天發布的創意內容里,筆者就取消了對他的關注。
我們可以從中明白一個道理:“自媒體”不是“日記本”,它有媒體的規律,就是要關注或傳遞一些共性的東西,這樣受關注的面才可能會寬,才更可能成為“媒體”,而媒體必須堅守傳播的特定功能與規律,自媒體當然也不應例外。另外,廣告之類的內容,通過隱性軟文、植入式寫作、活動性互動,才更可能與粉絲和讀者對接得更自然。
這讓筆者想起2013年初關注的搜狐自媒體新銳群。
那時,搜狐自媒體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招兵買馬”,網羅了一些從傳統媒體和相關行業積極探索轉型的新媒體人,意欲打造搜狐平臺的自媒體、新聞客戶端的影響力。這些新銳此前就在微博、博客或一些專注的行業平臺上較有影響。他們大多數從事過傳媒,轉型新媒體前后是較有影響的行業寫手。他們的文章往往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跳躍洞察而又不失“干貨”。他們上班無需簽到,經常到各地參加自媒體之類的交流活動,但是在一年之內要“出品”一定數量的、高質量的文章,且與影響力評估掛鉤發放稿費。
潘岳飛等搜狐新媒體新銳,在那時出現。這是門戶網站加強自身影響力的“自媒體運營”之舉,它以接地氣的方式做高大上與平民屌絲貫通的傳播。那時,他們的文章只在公微號上可以看到,即使在偉大的百度上,也搜不到這些新銳文章的片段,另一些在業界非常有影響的平臺上也找不到。
這就是搜狐的自媒體寫作與運營平臺。它與百度百家、網易、騰訊等自媒體平臺,共同形成了國內門戶網站自媒體平臺的景觀。endprint
門戶網站的自媒體盈利牌
自媒體的盈利應該有兩種,一是作者靠自媒體平臺參與分成,二是靠自媒體本身的內容和渠道賺錢。拿第二種來說,還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明星式的落地式的、推廣活動來凝聚粉絲,收取服務費;二是媒體平臺掛廣告、賣東西、發軟文、植入廣告等。
百度百家,誕生于2014年底,把個人作品及個人介紹發送郵件到Baijia@baidu.com,就可申請加入,個人加入通過后,可通過自己發布的文章進行分成,形成收入。但是往往不容易通過申請,而且現在越來越難。不過,業界看好百度的流量和與相關平臺及企業的對接。
另一個是搜狐自媒體平臺,相對來講,它是門戶網站做自媒體宣傳最多、投入最大、探索較多的一家。進入這個個人賬號,可以通過稿費、互動營銷合作、廣告接單、分成等獲得收入。
搜狐自媒體平臺有對作者個人的首頁導流,也可以發展訂閱,形成粉絲的自主傳播。
似乎目前已形成的自媒體個人對接強勢媒體載體的共識——專欄應該在百度百家上,公眾號應在微信上,訂閱號應在客戶端上,新聞客戶端在搜狐上。目前搜狐的稿費達到 500~1000元/千字,人氣較高的“大熊”產量較高,一個月30篇文章,收入就是3萬元左右。
說到底,自媒體相對于一個內容制作者,依靠某個社交工具渠道實現傳播,取得影響,發展粉絲,提升關注,獲得廣告,再加上可能承接的活兒:咨詢業務、外出培訓、公關宣傳等方面的收入,或是被“挖”跳槽等,從而實現自媒體價值和收入。
而社交門戶網站“賺了錢”,擴大了用戶群,受到更多的關注,提升了品牌影響力。當然,也通過互動營銷接單或幕后分成實現隱性的收入。往往,這種收入對自媒體個人來講比稿費更多。
比如“微天下”的搜狐自媒體平臺賬號,訂戶超過30萬。搜狐自媒體平臺和中興手機廠商合作,搞了一次八核手機發布的活動,幾個科技自媒體人設立“主題自媒體直播間”,直播間設在搜狐的新聞客戶端上,并被推到顯眼的位置。發布會舉行的同時,“微天下”作為客戶端主持人現場向關注的網友答問,會后在特約自媒體平臺發文章。
這就完成了一次自媒體的互動營銷,結果是雙贏乃至多贏。
無“微”不至的公共微信號
看過2015年春晚的,大概對“微店”的廣告還有印象。玩過的人知道,“微店”在手機上發布商品信息等,無法實現更多的個性化寶貝裝飾。這個東西還是需要比較專業的設計,才能呈現得更好。因為這是一個注重感官的讀圖時代,看一個商品,無論是淘寶還是微店,普遍的都用圖片來做文案,即便是文字也被加到圖片里了。
大家相信,再小的店,再微的草根,都有它的存在和光明。只要有特色、會經營,更重要的是懂一些自媒體的規律,總會做出圈子和影響,帶來收益。
“小人物,微時代,大影響”。2014年是公共微信號激增爆發的一年。一時間,個人申請公微,企業開辦公微,似乎“無微不至”。
2015年春節之前,一個叫“設計聯”的公微推出“創意春聯”的公微粉絲訂制。名之“好東西創意”。它的對聯每聯7字排列,但每個字都由4個漢字創意組合而成。4個字都相互借筆,融為一體,比如“紫氣東來”,將“氣”字的下面加上“來”字,看上去極像繁體的“氣”字。15克銅版紙印刷,表面過光油,防雨防曬。對聯以三棱柱紙盒包裝,想買,可點擊進入“微店”。據說,這個東西賣到了國外的華人手里。
無“微”不至,我們進入了無微信不成傳播和影響的階段。即使不太經營,也要注冊一個微信號放著。不過,注冊后一個月內不登陸經營,號就被收回了。
不過,現在加入公微有幾種方法可能在2015年會有極大改變。傳統的方法是:在“添加朋友”中輸入公共微信號搜索,進行添加; 或者掃瞄對方的二維碼添加。添加之后,可以展示企業產品,實現互動,也可以進入對方設定的店鋪,實現在線支付購買。
但是,應該很快,另一些便捷的方式和功能會出現在微信圈,大家都在拭目。我們希望它更實用,更個性,更加改觀微信的生態。
現在,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相對影響的“大微”,比如廈門的“廈門小魚網”,汕頭的“汕頭味道”“粵東數據”。每個行業的“大微”更是各顯特色,設計行業、創意行業就更多了。甚至有專門談八卦的“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發布獨家的爆炸性明星八卦。有自稱新聞怪咖的公微“咋整”,比如前兩天談論“不想上班,咋整”,微信主辦方是“天津咋整科技有限公司”。
眼花了,五花八門的公微號你看不過來,從開始的新鮮到后來的疲倦,因為很多信息被互轉。中國這個不太注重知識產權的國情下,總有人把人家的公微號改成自己的,原樣推送。也有特別認真的人,即使用國外某人的照片,也要通過郵件征求使用意見,尊重產權,也免得以后惹麻煩。
“原創不易,且轉且珍惜”“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不希望一碗飯被不少人炒來炒去,是希望每個人都尊重這碗飯。因為“世上無如吃飯難”。
無“微”不至的公共微信大行其道的時候,傳統的微博營銷照樣沒停下來。那個當年靠“床上多長時間,采訪多長時間”的“木子美”,如今在北京,通過玩她的微博“不加V”承接各種商家廣告,每天推送一種,價位約500~1000元。即使如此,她的廣告已預訂到幾個月以后了。也就是說,商家想通過他的微博推送廣告,至少在兩個月以后才能發布。
沒有別的,因為它的“木粉”超過50萬,和她的互動性特別強。
大家稱她“木老師”。她不隨便接廣告,而是有選擇性的,起碼商品的質量好,又很精致。比如快到“三八節”了,她會在前一周推送女孩子類的衣物。別看她生活隨便,她接了廣告會特別認真地對待:給商家寫文案、提出各種完善建議、一天內在微博里推送多次等。最終廣告文案的呈現非常美。
這個多變和快消的時代,相信微信只是一個“過客”,就像當年出現的令人炙手的微博。“微時代”“微營銷”是必然趨勢。說它“微”,只是相對于傳統來說,10萬粉絲就是不錯的微營銷平臺,甚至1萬也可以。畢竟,現在閱讀量上千的公微號,不時在接植入式軟性廣告。
但是有一點是忌諱的,就是微營銷的背后必然是“微媒體”“自媒體”。如果失去這樣的基本功能來做營銷,那么只能是“微淘寶”。淘寶都在分流,何況你的“微淘寶”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