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拉姆+桑吉措+將華多杰+仁欽措


“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流派,產生于公元十三世紀的黃南藏族地區,并隨著隆務寺的興盛而發展。熱貢藝術,按通俗的說法,指的是唐卡、堆繡和壁畫。唐卡是一種卷軸畫,內容大多是藏傳佛教教義中人物或故事,還有一些地方神靈畫像,多為佛教寺院和信教徒所收藏。堆繡,藏語稱之為“規唐”,意為綢緞制作的唐卡,在熱貢地區,年都乎村人制作的技術水平最高,從事堆繡的藝人也最多,堆繡制作內容多為佛像、藏式吉祥圖案、佛本身故事等。壁畫是熱貢藝術作品中的又一魂寶,主要繪于寺院建筑內外墻壁上,早期的壁畫直接繪于墻面,藏語稱“代熱”。自清代以來,逐漸采用繃于木框上的畫布,然后再掛到墻壁上,藏語稱之為“間唐”。在寺院的經堂、佛殿、門廊、門側以及殿堂內的四壁都掛滿了大型壁畫。壁畫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是佛像,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菩薩金剛、羅漢及其本傳、歷代佛教大師及其傳,藏傳佛教歷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等。壁畫按佛教教義要求,以及佛、菩薩、金剛的排位或司務,安排在經堂內外的不同位置,比如護法金剛壁畫大都掛在門側。除此之外,還有雕塑、建筑裝飾等藝術作品,都別具風格。由于熱貢藝術的輝煌成就,熱貢藝人的作品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普遍歡迎,熱貢藝人的足跡踏遍整個藏傳佛教的傳播區,甚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青藏高原這個獨特的地方,宗教思想一直統領著民眾的精神,熱貢藝術是宗教藝術的產物,經過歷代畫師幾百年的不斷摸索和對民俗民間文化及中原佛教文化的學習研究,熱貢藝術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涵蓋自然、歷史、地域和現實的特色文化,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藝術奇葩”。
在雪域高原上出現過很多畫派,如希崗派、曼唐派、欽澤派等,相傳熱貢地區的年都乎、尕沙日村等繼承了欽澤派畫風,傳承譜系溯源到公元1538年降央貢卻青佩,延續至今已有472年的歷史。
第十一代傳人羅藏西熱(羅藏旦巴畫師舅爺)(1884-1965),被視為香曲繞色轉世,不僅佛學造詣很深,而且繪畫技藝馳名安多地區,是一位佛學、醫學、藏學和繪畫藝術兼通的高僧。他為九世班禪宮殿繪制70米的堆繡唐卡,由此功成名就。后收啟加為入室弟子,系統傳授本系秘訣和繪畫技法。
第十三代傳人啟加大師(羅藏旦巴畫師父親)(1940至2007),8歲時在本村寺院出家為僧,從師于他的舅爺—“神畫師”桑杰太(僧名羅藏西熱),“文革”結束后,他供職于1979年青海省文聯在同仁縣成立熱貢藝術研究所工作,為民間唐卡的杰出畫師。1994年,啟加被列入《中國現代美術家名人大辭典》,同年被“中國中原書畫研究院”特聘為藝術顧問兼高級美術師。1997年受青海省藏醫院的委托帶領羅藏旦巴等弟子精心繪制了失傳已久的《傳講醫學的藥王門杰拉-藥師琉璃光佛傳》組圖和《藏醫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164幅。2006年被授予青海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同年,經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領導小組批準,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及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7年,帶領六十位學徒繪制巨幅唐卡《天路》。
第十四代傳人羅藏旦巴畫師(1968至今),十二歲時在尕沙日寺出家為僧,1984年,受大成就者拉茂雍增洛桑克珠嘉措和白佛寺年貢·阿旺旦巴熱杰二者的委托,在青海省海晏縣白佛寺內建立格魯派密宗院——大乘宮,并承擔了該寺中的一切佛像、經、塔的修建重任,他本人也當之無愧地成為該密宗院的金剛上師(即授予密法灌頂的上師)兼繪畫上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