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亮辰
我國土地流轉問題的解決與對策
文|盧亮辰

土地是農村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土地制度是農村最基本的經濟制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是黨和國家提出的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維護農民土地產權,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項重要措施。本文針對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還是農戶間流轉,向外部經濟組織流轉數量少;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帶動土地流轉力量不足;流轉合同不規范或沒有合同,易引發糾紛等問題提出了建議。
目前我國農村在土地流轉方面存在如下等問題:土地流轉較為局限,多為農戶間的流轉;流轉過程不規范,合同問題突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帶動土地流轉力量不足;政府職能定位不準影響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部分地區土地流轉存在非糧化現象等。
增大宣傳力度,鼓勵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加強國土管理部門、村委會和村民的聯系,使村民能夠更清楚更明白的參與自己宅基地、承包地流轉的審批過程。針對村民法律意識淡薄的現狀,建議國土管理部門定期去農村進行法制宣傳,讓他們知法,才能守法。可以由國土管理部門的專門人員去宣講,也可印制宣傳材料(最好是畫冊)發放到戶。還可以和電視臺和農廣校合作,增加一些這方面的宣傳節目。
增強土地使用規劃的科學性,為土地流轉提供參考。由于地處山區,村莊可擴展面積有限,村委會對主干街道適當拓寬,合理規劃,鼓勵翻新建造樓房,代替平房,樓房不宜高,兩三層成本較低。由于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難以照顧老人是個問題,村委會效仿城市,也可以建設一部分老年住宅區或社區,老年人達到一定年齡,即可住進老年住宅區,并交納一定的費用,去世后可以再有其他老年人居住。這樣會不用再批新宅基地了,或不用侵占自留地。而這部分老年住宅區是在原來的空心村的舊宅上翻新建造起來的,對“空心區”街道合理規劃,防止亂建亂搭。
建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增大土地流轉的拉動力。由于主要村民人均可耕面積少(每人約1.1畝,少于全國平均水平),當地年平均降水量為500毫米,較為干燥,地形多為丘陵和山溝,難以形成較大規?,F代化農業。當地村民以種植玉米、紅薯、谷子為主,自給自足,但地形復雜,難以灌溉,每年為一年一熟,造成一定的浪費?;谏厦嬖颍ㄗh以村為中心,適當發展果樹種植,核桃樹、棗樹較為適宜。核桃樹耐旱,生長條件不是很苛刻,管理方便,大約經過五年可以形成一定規模的經濟。作為退更換林的一部分,不僅對山區的綠化有一定貢獻,另一方面,減少農民勞動強度,增加農民收入。當然,也可以進一步發展目前杏仁、食用菌、山野菜、中藥的種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農產品加工基地和鄉鎮企業。常年外出打工人員通過合理途徑,將土地承包給村里其他人,用于建設基地和企業,這樣使得土地不至于被荒廢并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益。
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在鄉鎮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收集供需信息,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促進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農經部門統一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并加強合同監管,使之能代表農民利益,給農民“國民待遇”,并對農村土地承包中的合同糾紛,做到及時處理,規范調處。
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增加流轉形式。我國現階段農村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同時經濟發達地區在外務工經商農民種田意愿降低。雖然農村土地承包政策是30年不變,但各地可因地制宜,堅持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進行土地出讓、轉包等流轉形式,對農民自己因需要調整土地也應支持,通過土地流轉,促進優化資源配置。
根據地區特點建立完善抵押貸款體系。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作為村民實際資產的一部分,應該在一定條件下,被允許抵押貸款。當前我國面臨產業轉型,農業現代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傳統農業建立在精耕細作的基礎上,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太高,資本投入過低。所以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支持。農民難以完成資本積累,就需要通過抵押貸款等方式獲得資本投入農業生產。而農村資本的流通,需要建立在完整體系的基礎上。這里指的體系,包含法規、政策、農村金融機構的全面建立。
應當看到在堅持農戶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促進土地流轉,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土地怎么流,流去哪,仍是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到底是農戶間自發流轉還是向外部經濟組織流轉?但無論是什么方式,到要做到兩點,一是切實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切實保護好農民權益。土地問題是農村最基礎的問題之一,農村土地的未來走向便代表著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