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春雨 秦杰 魏丹丹
南寧市市民參與民族特色文化建設的主要障礙
——基于武鳴、南寧市市區“三月三”民俗特色活動對比
文|郝春雨秦杰魏丹丹
圖書流通工作的管理作為圖書館的一項重要管理工作,可以促進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本文主要針對圖書館圖書流通的現狀加以分析,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管理觀念和工作機制上的改善措施,以及從館員自身素質提升方面加以思考,借以促進圖書館圖書流通工作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三月三作為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源流可追溯至華夏古代的上巳節,在漢代才被確定為正式節日,唐代得到較好的發展,宋以后逐漸沒落,只是在我國西南地區以及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得到發展。廣西位于中國南部,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聚居壯族人民最多的地方,對于三月三的傳承與發展更可謂是貢獻巨大。市民是社會文化參與的主體,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中心。根據我們的調查,影響南寧市民參與“三月三”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原因,主觀原因包括群眾參與意識較弱、獲取信息渠道不全,客觀方面則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大、宣傳力度不強等,這些都是影響南寧市民參與三月三活動的主要障礙。
相比之下,有“中國壯鄉”之稱的武鳴位于廣西中南部,作為壯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在舉辦三月三方面則要早于南寧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活動內容方面,武鳴三月三活動要比南寧三月三活動類型豐富。下圖表一是以2015年為例,對兩地活動類型的一個大致總結。由表可知,武鳴在三月三的各類型活動舉辦中都比南寧多,內容豐富,尤其是在體育競技中,比賽的類型多種多樣,大大提高了市民參與度。
在活動扶持力度上,武鳴區政府對活動的關注度比南寧市政府高。從1980年起,武鳴區委、縣政府就連續舉辦“三月三”壯族歌節。每一屆的三月三都得到武鳴區政府大力支持,由政府單獨設立相應的部門,各部門之間緊密配合,積極做好三月三的相關準備事宜。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決定,將每年的三月三定為“廣西文化藝術節”,1993年,又將其定為“國際民歌節”,直到1999年,這一節日改由南寧市政府主辦,將其定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因而在舉辦時間上,南寧市相比于武鳴則晚了很多。此外武鳴三月三的舉辦地點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由以前的農民自發搭臺唱戲到后來的在風景區進行舉辦再發展到現在的由武鳴政府開始專門預撥活動經費搭建舞臺,這一系列的地點變化都體現了武鳴區政府的積極帶頭作用。對比之下,南寧市政府則在這點上不夠重視,舉辦地點相對分散,沒有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南寧市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意識方面較之武鳴相對薄弱。武鳴的三月三歌圩文化得以傳承至今,離不開其自身的創新與發展。其在發展并傳承自身文化的同時,積極吸收其他先進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緊跟時代潮流。近年來,武鳴先后獲得了“廣西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廣西首批特色文化產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另一方面,武鳴十分注重宣傳工作,重視媒體的作用。從2005年開始,武鳴三月三活動舉辦方與南寧電視臺合作,允許電視臺對武鳴三月三開幕式和文藝展演進行全程直播,更是加深了人們對三月三文化的了解。而南寧市在這方面則欠缺認識,對于市區內的三月三特色民俗活動宣傳力度不足,人們對于三月三的了解主要依賴于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等,而且也沒有充分利用互動性強的即時性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等,宣傳手段偏少且渠道狹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三月三,本著以文化傳播為主的精神,促進了武鳴經濟的發展。歷屆舉辦的三月三歌圩節中,各種商貿活動、旅游行業也競相發展起來,如在2008年三月三歌圩節活動中,舉辦了淀粉酒精產品及新技術交易洽談會等8項經貿活動,并且武鳴招商推介會共簽約的項目多達15個,項目總投資金額達20.06億元,形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新格局,也為武鳴三月三文化的聲名遠播找到了新機遇。
武鳴相較于南寧歷史文化氛圍濃厚,民眾參與意識強。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志。三月三作為壯族人民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積淀,離不開其歷史環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努力。武鳴是壯鄉人民聚居的地方,幾乎每一位武鳴人都會唱山歌,所以武鳴素有“歌海”之稱。此外,武鳴作為駱越文化的發祥地,除了“歌圩”文化之外,還有著其他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包括師公舞、采茶舞等。目前武鳴具有各地民風民俗文化的村節共計600多個,內容各具特色。這些都向我們展示了武鳴人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高度認可與贊揚,也正因為它的優秀才能在時代的發展洪流中不斷向前。而南寧對于“三月三”民俗文化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如武鳴,因而人民群眾也知之甚少。
民俗活動內容缺乏創新,對市民缺少吸引力。人們常說興趣是一種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者從事某種活動的精神所向,它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感情化表現,也是動機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分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論語》孔子),由此可見,興趣是一種動力,愛好是興趣的結果。愛好不僅僅是對事物有著優先的注意和向往的心情,更是表現在某種活動中的實際行動。南寧市民對“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的興趣和愛好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參與時間長短等。引發南寧市民的喜愛是南寧市區的“壯族三月三”民俗活動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通過南寧市區與武鳴的活動對比,可以發現,武鳴的三月三民俗活動可謂是種類繁多,名目齊全,亮點紛呈,規模宏大,主題明確。而南寧市區的三月三民俗活動則質量不高,活動主題的市場定位不明確,活動內容缺少亮點,又缺少時尚元素和現代氣息,吸引力不足。同時,政府對三月三民俗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夠,只看到了其具有經濟性功利性的一面,卻忘了對其進行本質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因此活動空洞且缺乏內涵。顯而易見,這樣的活動對南寧市民而言,是十分缺乏吸引力的。
相關部門扶持力度不夠,市民參與渠道受阻。“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作為駱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如何搶救和保護好我們的民俗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工作,需要全民參與,形成一種社會認同的合力,這種合力的形成有賴于政府各部門的扶持。
相比武鳴區政府,南寧市政府對“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傳承和開發重視不足,在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上都有欠缺,南寧市區內的三月三系列民俗活動內容不夠豐富,場地容量有限,不能很好地滿足市民的文化娛樂需要。若想整合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各方力量,其前提就是政府首先要積極主動,做好領頭人,只有政府重視了,各方力量才會積極主動的利用好現有的條件,科學、合理、高效的完成民俗文化的開發和傳承工作。
除此之外,相關部門對于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宣傳工作也未足夠重視,許多市民對三月三傳統習俗仍然知之甚少,提不起興趣。人民群眾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保護者。開發和發展民俗文化,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即使有再美好的藍圖,也只能是一廂情愿。因此,開發和傳承民俗文化不單是某些部門、某些人的事,而是一個全民共同參與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而公民參與的最終實現,需要依賴具體而精良的公民參與途徑。就南寧市區的三月三特色民俗活動而言,相關部門應通過新聞媒體對三月三民俗文化大力宣傳,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如微博、微信等大型網絡社交平臺,大力宣傳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內涵,展現傳統民俗文化的非凡魅力,從而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讓參與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動成為南寧市民的一種共識、一種自覺行動。讓廣大群眾都懂得三月三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使每一個南寧市民都能為擁有如此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而自豪,從而更加珍惜它。但在現實中,課題組調查的許多受訪市民表示,他們對于三月三民俗活動信息知之甚少,地點、時間和活動內容都不清楚,不知該如何參與其中。
其次,政府部門欠缺一套完善的文化管理體制,導致不能充分開發三月三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經濟價值。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開發,是各級政府的一個重要職責。若想拓展南寧市“壯族三月三”民俗文化的傳承范圍和路徑,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民俗文化傳承機制、民俗文化開發機制來做保證。保護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根本途徑是對傳統文化生產方式的保護。而保護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手工生產方式,最為直接有效的途徑是保護這些手工生產方式的所有者,他們是民族傳統文化最直接的“守護神”,只要還有這些人在使用手工生產方式,那些傳統的技藝和富有特色的文化產品就不會消失。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民間傳統文化藝人的挖掘與培養,保護文化傳承者,讓優秀的民族文化能夠持續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缺乏文化品牌意識,市民參與意愿不強。所謂文化品牌,其本質就是文化產業品牌化,是依靠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文化創新,對特定文化的一種張揚和發展。而民俗文化是隱藏在人民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每個民俗文化符號,都傳達著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歷史和文化的內涵,闡釋這些民俗文化符號的內涵,對于文化交流,對于了解異質文化,對于人民的物質——精神消費至關重要。民俗文化符號無論是以物質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會產生超值現象。發掘、生產、銷售這種“民俗文化符號”,是第三產業今后發展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產業。
武鳴地區的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活動之所以能聲名遠播,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訪,就是因為當地歌圩文化氛圍濃厚,重視文化品牌的建設,重視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創新,以旅游業為載體,加強民俗文化新產品的開發,實現了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相比之下,南寧市的相關文化產業發展就比較薄弱,文化產業附加值低,缺乏特色,文化氛圍也不濃厚,由此,市民參與意愿不強。南寧市應找準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特色與現代旅游心理發展態勢的切合點,挖掘其最有特色的旅游資源,樹立好品牌形象,做好宣傳工作,擴大南寧市“三月三”文化影響力,增強市民參與意識,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品牌維護方案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壯族三月三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南寧市作為廣西首府,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五十,居住著壯、漢、瑤、苗、回、滿、侗等48個民族成分,民族構成十分多元化,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積淀。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建設,對于明確南寧市的城市定位、提升城市形象無疑是有極大好處,還可以使南寧的城市特征更加鮮明、更具個性。而民族特色文化建設離不開群眾參與,南寧若想搞好民族特色文化建設,深度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品牌,必須重視市民參與。要以政府為主導,拓寬市民參與渠道,提高市民的參與意識,制定政策引導市民參與市區的民族特色文化建設。

廣西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201410593219)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