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琳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132)
高職院校無線校園網絡的需求分析及設計應用研究
黃 琳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132)
無線網絡有著有線網絡不可比擬的優勢,無線校園網絡的建設非常有必要。本文以X高職院校為例,分析其無線網絡需求,提出了無線網絡設計方案,無線組網方式采用智能無線交換機+智能AP的結構。
無線網絡;需求分析;總體設計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有線網絡已經基本覆蓋全校,但是一些公共場合比如閱覽室、風雨操場等由于人員密集和活動較多,不適用固定的有線網絡。無線網絡不受布線的限制,用戶接入方便,可以自由移動,同時隨著大量支持WiFi設備的出現,在特定的場合需要移動上網。相比而言,無線網絡有著有線網絡不可比擬的優勢,無線校園網絡的建設非常有必要。
校區全覆蓋的無線校園網項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本文以X高職院校為例,根據學院已有的有線網絡布局,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無線網絡規劃方案。學院應以有線為主,無線為輔,充分利用現有的有線網絡,在一些公共場所或需要移動上網的地方建設無線網絡。對無線網絡的建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第一,無線網絡要在高校投入使用,必須要確保其網絡系統能夠穩定、安全、可靠地運行;第二,對于用戶來說,無線網還應該使用簡單;第三,對于學院網絡部來說,無線網的組建應該容易管理、容易擴展、有明顯的性價比,技術先進。通過以上措施,使校園無線網不僅為師生提供便捷的網絡平臺,同時方便有效地管理用戶及網絡。
2.1設計思路
結合X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采用經過國內多所高校實踐證明的、技術可靠且成熟度較高的方案。無線組網方式采用智能無線交換機+智能AP的結構。
智能無線交換機可以對無線接入點進行集中管理。智能無線交換機可以通過發送AP映像文件的方法監視AP的運行狀態,發送AP配置;AP向智能無線交換機發送各種狀態和認證信息,實現集中管理無線AP。隨著網絡用戶數量的不斷增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對設備進行冗余,在核心上增加交換機數量,形成可靠架構,保證無線管理器更穩定運行。
升級接入層交換機為全千兆支持POE供電模塊的交換機,這樣就不需要考慮對AP提供額外的電路架設,消除了為連接無線接入點等設備所必須花費的電源布線成本,實現無線接入點的靈活部署。只要保證AP與交換機的距離在100米以內,就可利用雙絞線將AP接入到接入層交換機POE端口上,AP從接入層交換機的POE端口獲取電能供應。
學院搭建的無線網絡應該與有線網絡結合起來,可接入有線網絡的認證計費系統和網絡管理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實現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的兼容和互補。
在無線入侵防御系統(WIPS)中,無線頻譜為無線網絡正常工作奠定了基礎,確保無線設備正常運行,保證無線信道通暢無阻,順利發送用戶上網需求的大量數據。與得到網絡訪問權限相比,解決無線網絡安全問題更加困難與復雜。比如,黑客攻擊網絡時,一般采取拒絕服務和虛假接入點兩種方式。所以,需要利用無線入侵防御系統積極檢查和防御這些病毒攻擊。基于經濟實用方面考慮,選擇Snort開源軟件解決問題,利用Snort系統檢測黑客的惡意攻擊,防止虛假接入點的建立,從而盡可能阻止黑客攻擊,并發出警報信號,保障無線系統正常工作,不影響用戶上網的需求。
2.2核心模塊設計
如圖1所示便是核心模塊設計,在原有校園主干網絡基礎上,增加兩個功能模塊,而其他的連接不改動。首先,增加智能無線交換機設備一臺,連接到核心交換機上,通過有線網絡進行通信,管理無線網絡中的智能AP,包括配置智能AP、相關配置參數的修改、射頻智能管理等。其次,在接入層,當有交換機需要部署無線AP時,選擇的端口必須要具有POE功能,通過雙絞線將AP連接到POE端口,這樣,不需要為AP加裝電源,AP從POE端口獲取電能并實現網絡通信。校園網無線用戶的身份認證,采用現有的認證服務器,將無線用戶整合到與有線用戶統一的認證系統中。

圖1 無線網絡結構圖
辦公樓擬采用無線漫游方案,即在保證固定網絡接入的基礎上,在每個樓層分別安裝2個或3個無線AP,保證移動用戶在任何辦公區域都能接入校園網絡,且即使在所有辦公區域隨意移動也不會脫離校園網絡。
所有的無線AP通過雙絞線接入到有線骨干網絡,增加的無線AP使無線信號實現交叉覆蓋,無縫連接了各覆蓋區域。所有無線設備使用同一個SSID,接入到同一無線網絡中,在可用的11個頻道中,選擇3個完全不覆蓋的頻道1、頻道6和頻道11。無線漫游方案的設計,一方面增加了無線覆蓋范圍,實現整個樓宇的全方位覆蓋,使用戶無論走到哪里,都處于無線網絡的覆蓋區域;另一方面,實現眾多無線用戶的負載平衡,確保每個用戶都能順利接入辦公網絡,不會由于個別無線AP的接入數量太多而造成擁塞。
主要參考文獻
[1]夏海濤,詹志強.新一代網絡管理技術[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58-60.
[2]張棟,劉曉輝.網絡安全管理實踐[M].第3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198-199.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86
TP393.18
A
1673-0194(2015)12-0249-01
201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