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強,李海東,何加亮
(1.四川傳媒學院 新媒體研究院,四川 成都611745;2 大連民族大學,遼寧 大連116600)
Web3.0[1]時代,傳統的媒體組織越來越“失控”。新媒體憑借其創新的傳播理念和自由的傳輸機制,為傳統媒體產生帶來顛覆性改變,事關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2]。改革與創新勢在必行,其根本出路是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培養適應全媒體發展的“復合型”傳媒人才迫在眉睫[3]。
為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構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創建全真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傳媒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4]高校暨全國重要的現代傳媒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的四川傳媒學院,著手構建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目的是為在校學生提供一個進行面向生產崗位的同步整合實訓的平臺,期待掀起傳媒教育的新變革。
現代教學注重實際能力,教學形式強調多元化,其要求從傳統的理論知識學習逐步轉向到:理論知識→實踐本領→現代化綜合實訓→理論結合實踐應用,最終目標是培養復合型、應用性傳媒人才。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模式的比較如圖1 所示。

圖1 傳統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模式的比較
結合我校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主要有如下功能需求:
1)構建一個能體現新技術應用成果,激發學生探究科技和專業學習興趣的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
2)通過生產型項目對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網絡與新媒體、數字媒體技術、電視攝像、錄音制作等各專業的高年級學生,進行面向生產崗位的同步整合實訓的平臺。
3)融動畫捕捉系統、多屏聯動交互點評系統、三維虛擬植入系統、互聯網外網信號接入及互動系統等多個子系統為一體,支持在互聯網聯網環境下及交互模式下制作各類節目。
4)演播中心高清背景拼接屏幕、三維可視化交互屏幕、多媒體信息顯示屏、前景圖文包裝系統等先進技術手段。
5)打造高清多功能教學演播廳,適應全方位、多景區、多空間、多視點的資訊發布平臺,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全新演播室。
6)展示學科研究成果,創新思維的孵化器,通過豐富的資訊信息、創新性的時代理念,將四川傳媒學院多媒體教學演播中心建設成為一個在全國高等學府中首屈一指的全媒體信息資訊發布平臺。
在演播室系統建設過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則:
1) 安全性
系統可靠、安全、穩定的運行是整套系統運行的主要職責和基本任務,更是系統低能耗和高效能的具體表現。所以筆者在系統方案設計之初,通過仔細分析此次項目需求,設計了完善的系統應急方案,以及快捷的應急安全操作。
(1)系統中的主要圖文播出系統均具有完善的播出預覽功能,實時預覽待播內容。
(2)系統中配置先進的在線病毒隔離器,不同于普通硬件防火墻需要定期升級病毒庫的被動防護方式,采用硬件嵌入式操作的主動防護方式,保障外來數據的安全性。
(3)為了確保節目播出中各個背景大屏幕內播出信號的安全,此次系統中配置1 臺DVI 信號調度拼接處理器和2 套HD SDI/DVI 信號轉換器,完成大屏幕輸入信號源的備份,充分保障節目播出安全性,提高系統整體的安全穩定性。
2) 穩定性
在設備選型上,選擇同類設備中性能優異,使用達到高標準、高質量、高穩定性能的產品;軟件在操作上做到了簡單方便、安全可靠,所安裝軟件均為正版軟件;設備具有良好的環保性能、抗電磁干擾;系統符合廣播級應用要求,符合7×24 h的安全穩定的應用。
3) 先進性
系統使用的主要技術是廣播電視行業先進的技術方式虛實結合演播方式、視音頻技術、計算機圖形技術、IP 網絡技術和設備,系統設計兼顧未來技術動向,采用國際領先的系統設計理念,實現先進、高效的自動化流程。統一制作平臺、統一內容管理,減少節目制作環節,提供完善的演播室節目制播生產流程,系統中演播室可視化智能調度管理系統可實現統一的信號調度管理方式,保障了人員配合上的失誤。
4) 開放性
系統具備良好的開放性,容易修改、更新和擴展,松耦合、高效率,能與制作網絡、新聞網絡、物理接口采用IT、AV 標準接口。可選配標準的GPI 擴充接口,實現圖文設備與切換臺方便可控連接,支撐各種異構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應用集成。同時可以與后期制作網、媒資系統等互聯,為建設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礎。
5) 可擴展性
系統建設符合“長遠考慮”的建設初衷,全面支持從系統架構、系統規模、應用業務和未來技術應用四個方面擴展需求,包括整體系統開放式的管理模式、豐富的外部數據接口、信號DVI 矩陣也可根據需要擴展至16 路輸入16 路輸出,同時兼顧與未來建設的各種新業務平臺的接口,并且均可以由演播室可視化智能顯示調度管理系統進行集中控制。
6) 專業性
此次項目的系統建設所有設計和設備,充分考慮到當前四川傳媒學院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專業性,有效地改變現有教學環境,打造學校標志性教學場所,提升學校教學品牌。
演播中心于2015 年1 月建成,目前已使用近4 個月,系統運行穩定,功能特點突出。現就此次構建的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的設計與實現做一小結,與同行交流。
此次演播中心方案本著“經濟合理、突出創新、全國一流”的設計理念,一方面派員到具有建設經驗的電視臺考察學習,另一方面到相關企業進行交流,最后將得到的資料進行交叉對比再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擬定了建設方案。該演播室的使用主要突入以下特點:
1)多功能,有效提高學生在實際演播中心應變能力及靈活性;
2)多景區、多功能,有效改變現有教學環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
3)打造學校標志性教學場所,提升學校教學品牌。
為體現豐富的視覺效果及呈現方式,提高圖文的播出效果及多元的播報方式,對此次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進行個性化改造。中心將分為4 個區域進行建設:
第一部分:全媒體教學演播區(虛實結合景區、主播報景區);
第二部分:多功能播報區;
第三部分:訪談景區;
第四部分:觀摩教學及匯報區。
演播中心系統圖如圖2 所示。

圖2 演播中心系統圖
演播中心設計從全媒體融合(融合傳統電視媒體和網絡新媒體,打造先進的全媒體制播中心)、演播空間藝術(演播室空間及燈光進行整體藝術設計,可滿足新聞播報、訪談及虛實結合播報等類型節目的制作)、景區互動應用(全景式互動應用規劃設計,有效提升整體系統應用靈活性,為產、學、研打下深厚基礎)以及高標準演播室(采用索尼2580 演播室攝像機、MVS-3000 三級切換臺、高清箱式鏡頭)4 個維度進行設計。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功能布局示意圖如圖3 所示[5]。

圖3 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布局示意圖
1)設計特點:采用屏幕顯示裝置結合景片造型,構成時尚大方的背景畫面。可提供多功能的節目制作及教學應用形態。恢弘大氣的流線型主播桌設計配合弧形LED 吊頂,構成演播主播報區域。
2)技術平臺:
(1)3×4 60 in(1 in=2.54 cm)等離子拼接屏幕;
(2)布置1 組3×4 60 in 等離子拼接屏(大屏區);
(3)布置2 臺55 in 超窄邊液晶屏(景片區);
(4)布置2 臺47 in 超窄邊液晶拼接屏(景片區);
(5)布置3 臺55 in 液晶電視(反送屏);
(6)布置1 臺65 in 液晶觸摸屏(點評區);
(7)布置1 組3×4 60 in 等離子拼接屏;
(8)3DM-4K 超高分辨率大屏幕包裝顯示系統;
(9)三維圖文包裝系統。
3)應用方式:單人站播、雙人站播、互動播報等;單人坐播、雙人坐播、嘉賓訪談等。
4)主要功能:3×4 60 in 等離子拼接屏作為主顯示屏,是演播中心區的輸出顯示設備。由3DM-4K 超高分辨率大屏幕包裝顯示系統負責其渲染和播出;多機位攝像機等組成的實景演播區,由藍箱、多機位攝像機等組成的虛擬演播區,以及兩種演播區生成的虛實結合(后實景+前虛景,后虛景+前虛景)結果,均主要由該顯示屏顯示。
拼接屏、觸摸控制屏、多機位攝像機等組成的實景演播區,可以實現坐播、站播,可以1 個主播,2 個(或1 個)嘉賓;也可2 個主播形式;屏幕的內容應隨播報內容而變化,在60 in等離子拼接屏上顯示的內容,為實時拍攝視頻與在線包裝與圖文顯示合成后的結果;同時在該實景演播區也能實現前景虛擬+后實景效果(60 in 等離子拼接屏上顯示);站播形式應該更加靈活,主播可以通過觸摸屏、以及iPad 控制60 in 等離子拼接屏中顯示的內容,將觸摸屏或iPad 中顯示的內容切到大屏幕上顯示;3×4 的60 in 等離子拼接屏,可以根據內容,隨意組合顯示,如:中間2 屏聯合顯示主要內容,4 個角屏分別顯示與主屏顯示內容相關的內容(圖文或視頻);
藍箱、多機位攝像機等組成的虛擬演播區,可以實現坐播、站播,可以1 個主播,2 個(或1 個)嘉賓;也可2 個主播形式;在60 in 等離子拼接屏上顯示的內容,為實時拍攝視頻與在線包裝與圖文顯示合成后的結果;同時在該虛擬演播區實現前景虛擬+后景虛擬效果。
虛擬演播區(見圖4)和實景演播區(見圖5)可以實現穿越,即主持人能隨意在兩個演播區之間走動穿越,合成結果在60 in 等離子拼接屏上呈現。實景演播區與虛擬演播區,生成虛實結合(后實景+前虛景,后虛景+前虛景)效果。實景演播區的觸摸屏控制,在顯示屏之間多屏聯動顯示各種視頻、圖文、動畫等內容,通過視頻播放服務器等設備完成播放。可以實現坐播、站播,采訪嘉賓等,實景演播區和虛擬演播區可以實現虛實結合應用效果,即主持人能隨意在兩個演播區之間走動穿越。

圖4 虛實結合景區位置效果圖

圖5 主播報景區位置效果圖
1)設計特點:采用綠箱虛擬區域和景片制景整合設計,為虛擬現實、時空穿越等創意應用提供平臺。
2)技術平臺:
(1)65 in LCD 觸摸屏;
(2)G-Touch 三維可視化交互系統;
(3)圖文點評系統。
3)應用方式:單人坐播、雙人坐播、單人站播等。多功能播報區位置效如圖6 所示。

圖6 多功能播報區位置效果圖
1)設計特點:生活休閑化的場景設計結合定制化的沙發裝置,構成溫馨時尚的訪談節目制作區域。
2)技術平臺:開放式背景應用。
3)應用方式:單人、多人訪談等。
訪談景區位置效果如圖7 所示。

圖7 訪談景區位置效果圖
1)設計特點:全高清投影屏應用,結合觸摸屏幕觸控應用;既體現現代科技感,同時展現信息可視化互動應用的新樣態。
2)技術平臺:
(1)布置1 臺65 in 液晶電視;
(2)布置2 臺55 in 液晶觸摸屏;
(3)布置1 臺4K 高清投影機;
(4)布置1 臺高清網絡攝像頭;
(5)布置1 臺照片打印機;
(6)iOntv 三維教學情景模擬系統。
3)應用方式:單人、多人匯報展示等。
4)主要功能:
觀摩室教學區(見圖8)配置1 臺55 in 液晶觸摸屏負責實現賓客來訪觸摸數字簽到題詞,能在65 in 液晶電視上實時看到筆者手跡簽字(能體現筆鋒)及賓客影像合成圖,圖像與文字位置應合理布局;并能顯示“歡迎訪問四川傳媒學院全媒體交互式演播室,您是第XX 位來訪者”(顯示內容可以后臺修改)。

圖8 觀摩教學及匯報區位置效果圖
賓客也可以使用iPad 等無線設備進行簽到題詞和控制對面顯示屏上的顯示內容,實現雙屏互動。
觀摩室教學區配置各類先進的、具有互動和體驗功能的、可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與創作靈感的多媒體系統。
主要提供各類體驗與互動,具有趣味性與專業性(傳媒技術相關)。
根據新技術與新設備的不斷涌現,不斷更新替換。
觀摩室教學區配有65 in 液晶電視和55 in 液晶觸摸屏,其信號由Magic Touch 高清三維可視化交互系統提供信號源,全面支持與主持人的交互點評。Magic Touch 高清三維可視化交互系統基于IDPRE?圖形圖像渲染引擎技術平臺,是一款全新的、全開放式的功能強大的圖文點評控制系統,可自定義個性化按需定制,可科學性、可預見性地全面完成節目模板的制作、更新,助力欄目打造屬于自己的屏幕風格,提升整個欄目的觀賞性。
觀摩室教學區操作臺配有1 臺iOntv 情景模擬點評系統負責操作臺上的55 in 液晶觸摸屏顯示內容,iOntv 情景模擬點評系統是繼媒體溝通教學點評系統之后的又一款針對傳媒行業內(針對語言組織能力,面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在日常工作及訓練中,進行視頻記錄及點評的完整解決方案。
1)新媒體形象:廣播級的景區應用設計,專業化的主持播報鏡頭風格,與國際技術應用水準同步的技術平臺。
2)多樣態互動應用播報:多主持機位互動化的節目應用,豐富的鏡頭拍攝語言,多樣態的節目呈現方式。
3)三維虛擬現實圖文應用:融入虛擬現實圖文技術應用,打造虛實結合的新聞播報方式,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無窮創新力。
4)虛擬情景融合應用:實現廣播媒體、電視媒體跨媒體融合,虛實結合應用呈現時空穿越等新奇樣態。
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符合企業生產需要。一體化課程是將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和操作實踐學習結合成一體的課程,它的關鍵特征是理論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發展和建立職業認同感相結合、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6]。
本校將充分利用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的各大功能,開發與實踐產、學、研一體化課程(見圖9 ~10)。

圖9 飛機、坦克“開進”演播室(截圖)

圖10 播出控制區域
1)多樣態互動應用播報:《虛擬植入演播實務》、《高清電視攝像》、《數字視覺藝術》、《全媒體環境播音主持》等。
2)三維虛擬現實圖文應用:《游戲開發》、《數字動畫》、《信息技術》、《運動跟蹤技術》等。
3)虛擬情景融合應用:《虛擬現實原理》、《數字信號合成》、《模擬仿真技術》、《信息交互應用》等。

圖11 1 個平臺與4 個中心
心的應用領域將逐步拓展到移動互聯網實驗平臺、3D 技術應用、大數據應用處理中心、融媒體應用實驗平臺、4K 視頻應用研發等領域(見圖12),多元化、互動化、全媒體化的實踐教學將更加豐富學生的視野和動手能力,從而推動我校產學研用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凝煉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全面實現轉型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圖12 未來應用展望
四川傳媒學院全媒體交互式演播中心建成以來,以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顛覆性的教學效果,也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具備了實際動手能力。該演播中心規劃未來發展遠景為:1 個平臺4 個中心,即:全媒體交互式綜合應用平臺、新媒體中心、信息應用中心、互聯網融合中心以及對外交流中心(見圖11)。
相信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媒體的革新發展,該中
[1]Web 3.0[EB/OL].[2015-04-09].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51883/13220838.htm.
[2]許志強,何加亮,劉彤.基于大數據的全媒體平臺發展戰略研究[J].電視技術,2014,38(18):28-32.
[3]顧嫻.全媒體時代廣電人才的培養[J].視聽界,2014(6):110-111.
[4]關于開展四川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通知》(川教改辦[2015]2號)[R].四川省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2015.
[5]陳蕙.全媒體交互式演播室的設計與建設[J].電視技術,2014,38(2):77-79.
[6]馬必學,劉曉歡,向麗.工學結合的三種課程形式在高職教育中
的適應性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