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晶,賈 桂,高正軍,趙世民,朱玉俠,朱疆依,唐亞為,時永全,周新民,韓者藝,韓 英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種發生在肝內小膽管的非化膿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清抗線粒體抗體(Anti 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M2亞型為主)陽性為主要特征。PBC的主要發病人群為中年女性,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女比例為1:9。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對該病認識的提高,PBC的診斷率有所升高。一項基于人群的PBC流行病學調查的綜述指出:PBC發病率在0.33~5.8/1000 000/年,患病率在1.91~40.2/1000 000[1]。Selmi C et al[2]研究提出用緯度地理流行病學模式描述PBC的患病分布,指出PBC的發病存在地區差異。目前,已有大量關于PBC危險因素的研究,但PBC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項Meta分析提出泌尿系感染、吸煙、激素替代治療、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可能與PBC發病相關。較多文獻報道吸煙可能是PBC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但在PBC發病中發揮的作用尚不明確。目前有關該方面的研究僅局限于歐洲人群,在亞洲人群中關于PBC患者吸煙情況的資料尚無研究報道[4]。本研究小組在中國西北地區進行了一項關于PBC患者吸煙情況的病例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0年至2014年期間在我院住院的PBC患者109例,診斷依據2009年歐洲肝病學會發布的關于PBC的診斷標準[5]。2009年歐洲肝病學會發布的關于PBC的診斷標準為生化檢查提示淤膽,特別是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血清AMA陽性;組織學顯示有非化膿性破壞性膽管炎和小葉間膽管破壞。在這三項中有二項陽性即診斷為PBC[5]。按照1:2配比,以性別(性別相同)、年齡(±2歲)為配比條件,在同期西京醫院體檢中心健康志愿者中選擇218名為對照組。本研究獲得西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形式進行數據采集,缺失數據進行電話回訪以完善。問卷調查表內容包括:吸煙史:①是,②否;開始年齡: 歲;每日量:①偶爾,②<5支/日,③5~10支 /日,④10~20支 /日,⑤≧2包/日;是否經常暴露于吸煙的環境:①是,②否;開始暴露于吸煙環境的年齡: 歲;暴露于吸煙環境的平均濃度:①<5支/日,②5~10支/日,③10~20支/日,④>20支/日。在進行統計時,將偶爾吸煙定義為0支,每日吸煙量<5支/日為2.5支;5~10支/日為7.5支;10~20支/日為15支;>20支/日為25支。通過乘法計算總吸煙量,單位為支,即每年吸煙支數×年數。暴露吸煙環境的計算方法同主動吸煙。
1.3 檢測 采用基于IFCC(2007配方)試劑盒檢測ALP(四川邁克生物科技公司);采用歐蒙印跡法或間接免疫熒光法檢驗AMA(歐蒙醫學實驗診斷公司)。
1.4 肝活檢檢查 肝組織切片采用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染色及EnVision免疫組化染色,由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閱片。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單樣本K-S擬合優度檢驗判斷數據是否為正態分布。對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t檢驗,對非正態分布的資料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雙側P<0.05定義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人群一般資料情況 對性別和年齡進行成組配比后,兩組人群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BM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人群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人群一般資料()比較
PBC 正常人 P值性別(男/女) 12/97 24/194年齡(歲) 48.8±8.3 48.6±8.4 0.85身高(m) 1.6±0.6 1.6±0.6 0.34體質量(kg) 58.0±9.9 58.8±9.2 0.48 BMI(kg/m2)22.3±3.3 22.4±2.9 0.71
2.2 連續性變量檢驗 經單樣本K-S擬合優度檢驗,平均每日吸煙支數、吸煙總量、開始暴露吸煙年齡、平均每日暴露吸煙支數、暴露吸煙總量、主動+被動吸煙總量為非正態分布變量(表2)。

表2 連續性變量K-S擬合優度檢驗分析
2.3 兩組吸煙情況的比較 經過上述換算及分析后,將平均每日吸煙支數、吸煙總量、開始暴露吸煙年齡、平均每日暴露吸煙支數、暴露吸煙總量、主動+被動吸煙總量六項進行Mann-Whitney U檢驗,結果用四分位數(P25,P75)表示(表3)。對開始吸煙年齡、吸煙總時間、暴露吸煙總時間三者進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以()表示(表4)。其中,病例組吸煙總量(32393.8,134137.5)與對照組(22356.3,104025.0)比,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而吸煙史、開始吸煙年齡、吸煙總時間、平均每日吸煙支數、吸煙暴露史、開始暴露吸煙年齡、暴露吸煙總時間、平均每日暴露吸煙支數、暴露吸煙總量、主動+被動吸煙總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人群吸煙量和初始吸煙年齡(P25,P75)比較
表4 兩組人群主被動吸煙史及時間()比較

表4 兩組人群主被動吸煙史及時間()比較
PBC 正常人 P值吸煙史 11/104 21/162 0.56吸煙暴露史 38/82 68/151 0.85主動+被動吸煙史 41/107 73/178 0.65吸煙開始年齡(歲) 19.5±2.7 23.7±6.4 0.09吸煙總時間(年) 24.3±8.1 23.1±9.3 0.77暴露吸煙總時間(年) 23.1±10.0 25.9±11.2 0.37
PBC是一種以肝內小膽管進行性損傷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可進一步發展至肝纖維化和肝硬化,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隨著對PBC認識的提高,血生化檢測的普遍使用及AMA的檢測,PBC已不再是罕見的疾病[7]。熊去氧膽酸是目前唯一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準的用于治療PBC的藥物。PBC的預后已明顯改善,但仍存在顯著個體差異[8],因此明確PBC的病因及發病危險因素仍是當下重要的研究內容。目前,在有關PBC發生的危險因素研究方面,提出較為公認的假設是基因與環境危險因素共同引起PBC的發病。Set C et al[9]在對同、異卵雙胞胎PBC發病情況的研究中提示在同卵雙胞胎中PBC的共患率高達63%,在目前已報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共患率中最高;同樣,PBC患者的一級親屬發病率也顯著增加。環境因素中的化學物質及細菌感染等可能啟動PBC的發病。
一項包含1032例PBC患者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化學物質中的香煙可能導致PBC遺傳易感的個體發病[10]。近年來,吸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得到了人們的重視[11]。PBC是一種好發于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體機制尚未明確,可能與雌激素受體及避孕藥的使用相關[10]。目前關于吸煙與PBC發病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歐洲人群。鑒于各地區女性吸煙率的不同,歐洲例如匈牙利,女性吸煙率為29%,但在中國女性吸煙相對較少。根據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我國女性吸煙率為2.4%。因此,有必要調查吸煙在中國PBC患者中的分布情況。
本研究結果提示吸煙可能是PBC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PBC患者吸煙總量(32393.8,134137.5)顯著大于對照組(22356.3,104025.0,P<0.01)。Howel D小組[12]在對PBC危險因素的問卷調查研究中提出,吸煙超過20年可能是PBC發病的危險因素(OR 3.5,95%CI 1.9~6.3),認為吸煙可能在PBC的發病中通過不斷刺激,達到一定累積量后促使疾病的發生。Claudia O Z et al[13]研究提示,≥10包/年與進展期PBC之間有顯著性相關(OR 13.3,95%CI 4.3~49.3),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吸煙累積量在PBC發病及疾病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環境因素可能通過劑量累積誘使PBC發病。本研究通過對主動吸煙進行劑量化的研究分析提示,煙霧的不斷連續刺激可能促進了PBC的發病。煙草中的某些化學物質,例如尼古丁等,在疾病的發生中可能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紊亂,同時對肝膽管細胞造成損害,進一步導致PBC的發病。但這一假設仍需動物實驗等來證實。本研究發現吸煙史在PBC病例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顯著意義。
吸煙在PBC發病中發揮的具體作用尚不明確。有研究顯示,吸煙為PBC患者發生肝纖維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在PBC疾病進展過程中促進肝纖維化的發展[4,14]。文獻報道,吸煙可導致免疫功能和激素分泌的改變;促進自由基的產生以及氧化應激的發生,在PBC的發病及疾病進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4]。在動物模型的研究中,慢性尼古丁暴露能激活膽管上皮細胞,促其增殖、表達纖維化相關基因,導致膽管纖維化,可能參與了PBC等膽管疾病的發病機制[15]。Costa C et al[16]在對PBC患者肺功能變化的研究中提出肺泡彌散功能損害在PBC患者中比較常見,尤其在缺乏臨床癥狀的PBC患者,這種改變主要出現在PBC合并系統性硬化病的一種亞型(CREST綜合征)患者,即出現手指軟組織鈣化、雷諾現象、食道運動功能障礙、指端硬化、毛細血管擴張等癥狀。PBC較常合并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硬化病等。同時,也有文獻報道PBC患者肝組織病理學分期和Mayo風險評分與肺彌散功能顯著相關[17]。大量研究提示,吸煙在多方面對PBC的發病發揮重要作用。
本研究未提示暴露吸煙,即被動吸煙在PBC病例組與對照組間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可能由于被調查人群對于被暴露吸煙認識不夠充分。關于被動吸煙與PBC發病關系的研究較少,有人發現在家庭或工作環境中持續暴露于吸煙環境是PBC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二手煙與主動吸煙的煙霧中化學物質不盡相同,對人體的危害也并非完全一致。暴露吸煙對被動吸煙者的危害不亞于主動吸煙者。因此,對PBC患者及高危人群進行暴露吸煙危害的宣傳教育也很重要。
本研究采用性別和年齡(±2歲)進行成組配比,通過對年齡進行嚴格配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活年代等混雜因素。對連續性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減少了統計方法的誤差。我國女性吸煙率較低,本研究納入研究的病例數尚少,仍需擴大樣本量,進行多地區多中心研究以進一步分析。本研究為單中心、病例對照研究,主要系回顧性資料,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和選擇偏倚。
本研究發現,吸煙可能是PBC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控制吸煙量可能是預防PBC發病的重要措施,尤其在有PBC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同時,對PBC患者進行戒煙教育可能減緩疾病發展。本問卷調查主要人群為中國西北地區,有待更多地區、大樣本及多中心的調查研究。本小組將進一步對PBC患者進行分期,探討不同分期PBC患者吸煙情況,從而分析吸煙在PBC進展中的作用。我國PBC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PBC患者的治療及預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疾病預防方面,本研究小組希望能為PBC的預防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Boonstra K,Beuers U,Ponsioen CY.Epidemiology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systematic review.J Hepatol,2012,56(5):1181-1188.
[2]Selmi C,Invernizzi P,Zuin M.Genetics and geoepidemiology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following the footprints to disease etiology.Semin Liver Dis,2005,25(3):265-280.
[3]Liang Y,Yang Z,Zhong R.Smoking,family history an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meta-analysis.Hepatol Res,2011,41(6):572-578.
[4]Corpechot C,Gaouar F,Chretien Y.Smoking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of liver fibrosi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Hepatol,2012.56(1):218-224.
[5]Lindor KD,Gershwin ME,Poupon R.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Hepatology,2009.50(1):291-308.
[6]Flores A,Mayo MJ.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n 2014.Curr Opin Gastroenterol,2014,30(3):245-252.
[7]Marlyn J,Mayo MJ.Natural history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Clin Liver Dis,2008,12(2):277-288;viii.
[8]Selmi C,Mayo MJ,Bach N.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n monozygotic and dizygotic twins:genetics,epigenetics,and environment.Gastroenterology,2004,127(2):485-492.
[9]Gershwin M E,Selmi C,Worman HJ.Risk factors and comorbiditie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controlled interview-based study of 1032 patients.Hepatology,2005,42(5):1194-1202.
[10]Costenbader KH,Karlson EW.Cigarette smoking and autoimmune disease:what can we learn from epidemiology.Lupus,2006,15(11):737-745.
[11]Howel D,Fischbacher CM,Bhopal RS.An exploratory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Hepatology,2000,31(5):1055-1060.
[12]Zein CO,Beatty K,Post AB.Smoking and increased severity of hepatic fibrosi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 cross validated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Hepatology,2006,44(6):1564-1571.
[13]Smyk DS,Riqopoulou EI,Muratori L,et al.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what we can learn from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Ann Hepatol,2012,11(1):7-14.
[14]Jensen K,Afroze S,Ueno Y,et al.Chronic nicotine exposure stimulates biliary growth and fibrosis in normal rats.Dig Liver Dis,2013,45(9):754-761.
[15]Costa C,Sambataro A,Baldi S,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lung involvement.Liver,1995,15(4):196-201.
[16]Krowka MJ,Grambsch PM,Edell ES,et al.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relation between hepatic function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ho never smoked.Hepatology,1991,13(6):1095-1100.
[17]Corpechot C,Chretien Y,Chazouilere O,et al.Demographic,lifestyle,medical and famil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Hepatol,2010,53(1):16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