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建工集團總公司 西安 710003
西安市某工程地下2層,地上9層,建筑面積為58 520 m2?;颖眰染鄧鷫Γńㄖt線)3 m,距市政道路7 m,距高壓輸電線20 m;西側距已有建筑21 m,東側和南側距周邊鄰近單位圍墻2~3 m。該工程基坑深度11.70 m,開挖長度189 m,寬度69.30 m,土方量約130 000 m3。施工場地狹小,無放坡條件(圖1)。

圖1 基坑平面示意
在按原設計方案開挖近4 m后,由于客觀原因,設計方案有了明顯變動,導致已開挖的東側邊坡需要退回2 m,為減少土方外運量和后期回填量,并增加施工階段可利用的場地面積,項目部決定對退回后不再利用的基坑采用人工方式進行回填。
本工程地貌屬于樂游塬黃土梁北緣,在勘探深度內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人工填土、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黃土、殘積古土壤、中更新統風積黃土、沖積粉質黏土、中粗砂、沖湖積粉質黏土及粗砂等。
場地地層分布連續、均勻,根據《西安城市工程地質圖集》(1998年版),f7地裂縫自擬建場地南側約100 m處通過,可不考慮其對擬建建筑物的影響。
根據鉆孔揭露,場地地下水埋深在7.82~8.43 m之間,高于基底標高3.31~3.70 m。地下水位變化幅度約為2 m,屬潛水類型。
1)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超過5 m,屬于超過一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范疇,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高。
2)地下水位高,基礎和部分地下室處于水位以下,降水量大,施工難度大。
3)基坑開挖土方量約130 000 m3,土方的外運量大,受市政道路通行時段限制,土方的外運速度較慢,護坡的暴露時間較長。
4)施工場地狹小,無法形成環形施工道路,車輛通行和物料堆放集中在基坑北側,且距坑邊距離近,對支護要求高。
5)基坑北側為城市主干道,車流量大,且有110 kV高壓輸電線路,基坑影響范圍內有多條通信、排污管道,對基坑施工影響較大[1,2]。
本支護設計本著“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保護環境和施工方便”的原則,對基坑南、西、北三面采用樁錨支護結構形式,如圖2所示。鋼筋混凝土護坡樁φ0.80 m,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樁間距1.60 m,樁長19 m,共計303根。樁頂與自然地面平齊,嵌固深度7.30 m,在標高-6.00 m和-9.50 m處各設1道錨索,為一樁一錨,錨索長20 m,傾角15°,冠梁尺寸為800 mm×600 mm。
基坑東側因變更上部還需填土,無法滿足錨索錨固要求,經向設計人員反映后采用樁錨加擋土墻支護形式,如圖3所示。鋼筋混凝土護坡樁長15 m,共計29根,樁的其余設計參數與其他三面相同。樁頂位于自然地面以下4 m,在標高-9.50 m處設1道錨索,為一樁一錨,錨索長度18 m,傾角15°。

圖2 護坡樁及錨索支護示意

圖3 護坡樁及錨索加擋土墻支護示意
冠梁上部人工填土部位為磚砌擋土墻,從冠梁面開始從寬700 mm按兩皮一收至地面逐步縮為寬240 mm,坡度比為1∶0.60。擋土墻頂部設高200 mm混凝土壓頂。
樁間土連續防護面層由鋼筋網、掛網鋼筋和橫向拉筋等構成。坡面掛φ6.50 mm@200 mm(錨索上下0.50 m距離內均加密至100 mm)鋼筋網片,面層噴厚80 mm的C20細石混凝土。鋼筋網片采用掛網鋼筋與樁體連接,用φ14 mm的T形插筋和φ6.50 mm的U形卡固定。插筋水平與垂直向間距1.50 m。鋼筋網與橫向拉筋采用鐵絲綁扎連接,橫向拉筋與掛網鋼筋采用單面焊接。
為排出護坡面內部的殘留滯水,在坡底位置設置φ50 mm的PVC排水管,深500 mm,水平間距1.60 m(設于樁間),向外設3%的排水坡度,周圍填礫石。
根據場地的水文地質條件,采用管井井點降水。降水井深度30 m(從自然地面算起),間距18 m,距離基坑上口線1.50 m,周圍共布置32口降水井,其中基坑內布置3口觀察井。井成孔φ0.80 m,井管采用內徑0.50 m的無砂礫石井管,孔隙率不小于15%,保證接口平整,內壁光滑。
護坡樁的定位放線誤差在垂直于軸線方向控制在10 mm以內,且不得偏向基坑內,護坡樁垂直施工誤差不得大于1%。施工時先準確定出基坑開挖邊線的位置,在此基礎上考慮施工的水平誤差和垂直誤差,并結合支護結構的最大水平位移3 mm進行外放,以保證支護結構內表面不侵入結構。
灌注樁利用螺旋鉆孔機成孔,施工時采取隔二打一的跳打方式,并在澆筑混凝土24 h后進行鄰樁成孔施工,防止因土體擾動而對已澆筑樁造成的影響。
擋土墻砌磚與填土配合施工。每次砌筑高度為0.60 m,凝固后進行土方回填,分層夯實。
成井采用泥漿鉆進工藝,施工時避免泥漿過厚,保持過濾器暢通以防影響井壁濾水效果。成井后必須充分洗井,時間不少于3個臺班,要基本達到水清。填礫采用直徑為3~5 mm的豆石,清除泥砂后沿井口四周投入。
成井后進行單井試抽檢查降水效果。降水過程中定期取樣測試含砂量,含砂量需控制在0.05%以內。
降水水泵應間隔分批開啟,以防水位陡降造成周邊沉降急劇增加,水位降至坑底0.50 m以下形成降水漏斗后,逐步減少水泵開啟數量,保持水位穩定即可。
隨土方進度,當土層開挖至錨索設計面以下1 m時進行錨索施工。預應力錨索成孔采用錨桿鉆機機械成孔,二次注漿工藝,首次注漿壓力不小于0.50 MPa,二次注漿壓力不小于1.50 MPa,每根錨索的注漿水泥用量不小于500 kg。當錨索固結體強度達到設計強度75%后,方可張拉鎖定。
在陽角部位,錨索水平位置和傾角可適量調整,以避免兩個方向上的錨索相互影響。
在離坑頂和坑底邊200~300 mm處分別設置200 mm×200 mm混凝土排水溝,溝底坡度為0.30%。間距50 m及在轉角部位設置1 m×1 m×1 m的集水坑,并準備一定數量的抽水設備及時排水[3,4]。
對基坑周邊地面進行硬化并向四周放坡,防止雨水和地表水滲入??刂苹又苓叺暮奢d,對施工出入口載重車輛通過較頻繁的地段鋪設厚10 mm鋼板以保護路面。
開挖至坑底后,及時組織驗槽及下道工序施工,以盡量減少暴露時間和對基底地基土的擾動。
因工程周邊較為復雜,所以要對護坡樁頂水平和垂直位移進行監測,監測方式采用視準線法,沿冠梁共布置31個監測點,水平間距為15~20 m;對已有建筑物采用水準測量,設置4個監測點;對周圍道路采用水準測量,設置8個監測點。監測點分布如圖4所示。

圖4 監測點分布
監測點位設置在距離基坑水平位置1.40 m以內、開挖變形影響范圍以外,并在施工前測量2次穩定的初始值。開挖期間每開挖1層監測1次;開挖后的1個月內每周監測1次;之后半年內每2周1次,然后每月1次直到回填結束。整個施工中若出現異常,如地面、支護結構或周邊建筑物出現裂縫、沉降,遇到降雨、降雪、氣溫驟變,基坑出現異常的滲水或漏水、坑外地面荷載增加等各種環境條件變化情況時,需要增加監測次數,必要時每天1次或數次,直至連續3 d的監測數值穩定。
對各點的變形報警值規定為:護坡樁樁頂累計水平變形超過30 mm或連續5 d內變形大于1 mm/d;已有建筑物和周圍道路各監測點間的沉降差超過20 mm或沉降總量超過30 mm。
為測得初始值,在基坑開挖前監測了2次并取其平均值作為初始值。至土方回填完成,建設單位委托專業公司共進行了22次監測,歷時280 d。基坑南北向設置的監測點向基坑內水平位移最大的點為26#點,其位移量為19 mm(向北),基坑東西向設置的監測點向基坑內水平位移量最大為15#點,其位移量為7 mm(向西)。在監測過程中,未發現監測結果接近或達到預警值等異常情況,施工過程中邊坡安全[5,6]。
對鄰近已有建筑物和道路監測結果如圖5、圖6所示。已有建筑最大沉降為Q4點,其沉降量為5.00 mm;道路最大沉降為L1點,其沉降量為3.30 mm,各期監測沉降速率及沉降動態數據表明,周邊鄰近建筑物處于穩定狀態。

圖5 已有建筑沉降曲線

圖6 道路沉降曲線
1)基坑支護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必須結合具體工程的實際情況,施工人員必須對照地質勘察資料對每層土質進行檢查,如有不符,須由設計人員進行及時調整。
2)基坑東側由原設計的樁錨支護方式改為樁錨加擋土墻方式,減少灌注樁、錨索和坡面工程量,既減少工程造價近百萬元人民幣,又可充分發揮各種支護方式的優點,滿足了經濟性、安全性和適用性的要求。
3)根據位移監測結果,最大水平位移點集中在基坑西南角,此部位為建筑物的下沉廣場,土方只回填至-7.50 m(其余部位回填至自然地坪-2.10 m處),護坡樁的頂部暴露時間更長,直至下沉廣場擋土墻施工完畢變形終止。
4)本工程項目已施工完成,根據施工及監測情況表明,本支護方案的設計和施工是合理可靠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今后類似工程有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