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藥志勝(資深早教專家)特別鳴謝/東南大學出版社
從“咿咿呀呀”到“自言自語”
編輯/張艷紅文/藥志勝(資深早教專家)特別鳴謝/東南大學出版社
6歲以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寶寶在每個不同的語言敏感期,也會有不同的表現。讓我們一起看看關于寶寶“說話”的那些“怪事兒”。
很多家長認為0~8個月的孩子還不能說話,對孩子說話也是對牛彈琴,只要讓他吃好睡好就行了。其實這真是太小看孩子了。
嬰兒期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已經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和語言了。嬰兒大腦的學習潛力十分強大,但只有受到語言環境的刺激,語言機制才能夠被激發,嬰兒天生的敏感性讓他們能夠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語言信息,進而不斷積累沉淀,為將來開口說話做準備。
讓寶寶的語言獲得良好發展,并不需要你做特別多的事情,只需每天拿出幾十分鐘的時間,認認真真地和寶寶“對話”,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與寶寶“對話”
1.“對話”可以在日常的喂養中進行,也可通過和寶寶一起玩游戲來完成,能把動作和語言聯系起來會更好。
2.爸爸媽媽可以指出不同的物品,要清晰緩慢地對孩子說“這是XX”“那是XX”,讓他感覺、讓他看、讓他聽;也可以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比如對他說“寶寶在搖小鈴鐺”“媽媽正給你換尿布呢”等等。3.還可以讓寶寶在情景中理解語言,你也會養成和寶寶說話的好習慣。逐漸地,寶寶就會發出應答似的聲音來和你“交談”,這更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

寶寶剛開始開口說話,一般只能學著說“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等簡單疊聲詞。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說話”,寶寶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某個詞語的讀音,出于天性驅使嘗試著發音,模仿大人說出一個一模一樣的詞語,他可能并不了解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和用法。
可是突然有一天,寶寶發現自己說出一個詞語能夠引起大人的反應,他就會驚喜不已,他會像做實驗一樣反復地說這個詞,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比如,喊出“奶奶”這個詞,那個喜歡抱她親她的老太太就會出現在自己面前,再喊、再出現,于是“奶奶”和奶奶本人就被聯系起來。一個詞竟然可以與一個事物配對,這對寶寶來說是個驚人的發現。于是,寶寶就開始有意無意地重復這種配對練習。一邊發現語言的奧秘,一邊享受語言帶給他的關注度,正式開啟了孩子語言智能發展的大門。
與寶寶“學習詞語”
1.這個階段的寶寶學習詞語的能力很強,家長不能單純地滿足于被喊“爸爸”“媽媽”的幸福,應該抓住時機,向寶寶介紹更多的詞語和物品,讓他的“配合練習”更豐富。這也會為寶寶下一步說句子做準備。
2.家長絕對不要小看詞語的學習,當寶寶能夠將詞語和物品做配對后,他就會轉入以詞代句的過渡性階段,他會用一個名詞代表他想說的一個句子,比如:用“鞋子”這個詞代表“我要穿鞋子”這句話,這時家長要鼓勵寶寶說出自己的需求,促使寶寶使用詞語,并且激發他學句子的欲望。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當此時你發現寶寶一遍一遍地喊“媽媽”折騰你時,不要感覺厭煩,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時你及時給予回應,就能幫助他更快地學習使用語言。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大人的重視,說出的話缺乏回應,他的語言發育就會比同齡的孩子滯后。
2歲左右,寶寶的詞匯量達到一定程度,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增強,明白一句話可以代表一個意思,這時他已經不滿足于詞語的重復,轉而進入對句子的爆發式學習階段。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別人說的話。
不過,很多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寶寶的一遍遍重復別人的話是調皮、沒禮貌的表現,容易被寶寶惹惱并被其大聲呵斥。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無限的愛和自由,家長應該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多一些寬容和耐心,用溫柔平靜的心態看待寶寶每個階段的成長特點。
這樣,你就會驚喜地發現,寶寶天生就有學習語言的潛能,這種神奇的力量在這個階段會表現得非常明顯——大人說一句很長很復雜的句子,寶寶能夠一字不漏地重復出來;大人說話時的語氣、聲調、表情,寶寶能夠模仿得惟妙惟肖。你會驚喜地發現,寶寶簡直跟一個天才小演員一樣。這種模仿游戲會隨時發生,寶寶也會享受說句子的成就感。
與寶寶“說句子”
1.日常生活中,若發現孩子愛說話的時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適當增加句子的難度讓他模仿,如用一些長句、復合句與孩子說話,或者一個意思用多種方法來表達,也可以由一個詞語引出一個話題,讓孩子體驗不同語言樂趣。
2.比如,吃蘋果的時候,對寶寶說:“你要吃蘋果嗎?”“有紅色的蘋果,還有黃色的蘋果,你要吃哪一種?”“只有把小手洗干凈才能吃蘋果哦。”經常進行這種對話,目的不是得到寶寶的答案,而是給寶寶提供更豐富的語言環境。
3歲左右的寶寶,原本乖巧可愛,忽然喜歡罵人了,而且一不高興,就把“死”掛在嘴邊上,動不動就要“打死你”,讓家長氣憤不已。這其實是孩子進入語言學習的“詛咒期”的表現,也是孩子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關鍵時期。
隨著寶寶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會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會有不同的效果,也會發現有些特定的詞語會有意想不到的威力,會激起別人強烈的反應,比如罵人的話。其實孩子并不懂得這些罵人話的真正含義,只是對對方的反應感興趣,并樂此不疲地嘗試。
另外,此時的孩子也正處于逆反階段,越是不讓做的事越要做,越是不讓說的話越是要說。這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什么經常語出驚人的原因。
與寶寶“正確運用語言”
1.對于詛咒期的孩子,家長的首要任務不是阻止他罵人,而是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即對他們“粗暴”的表達不聞不問,或表現出這樣做一點也不好玩的意思,并教孩子正確運用語言。
2.孩子在進入“詛咒期”的同時,也進入“甜言蜜語”階段,“媽媽,你做的飯菜真好吃”“爸爸,你真棒啊”等愛和喜歡之類的話也總是掛在嘴邊。知道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當孩子對家長說出“狠話”的時候,家長大可一笑置之,和他一起快樂地走過這段必經的路程吧。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一般情況下,孩子只在“詛咒敏感期”才會有足夠興趣去“粗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如果成年人反應過激,或者讓他們感到,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表達方式會讓人從中受益,孩子就有可能形成無意識的習慣,延伸下去。
看到寶寶自言自語,有的家長擔心了,寶寶是不是太孤獨了,還是自閉癥的前兆呢?其實,家長們不用擔心,喜歡自說自話的寶寶想象力是豐富的,如果你能走進他的內心,你一定會感到十分驚訝。
平時我們用于交流的是外部語言,而腦子里思考的是內部語言,3~6歲是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轉化的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心里想什么都會講出來,一個人的時候會自己講給自己聽。有時他會問自己:“為什么呢?”然后又對自己說:“因為媽媽會生氣的。”他還會自己編故事,自己給自己分派游戲中的角色。
自言自語和情緒、性格無關,每個寶寶都要經歷這一過程。通過自言自語,你可以了解他的小腦袋里正在想些什么。可以說,這時候的寶寶是完全透明的,一眼就能看個清楚。
有時,寶寶自言自語是在同幻想中的朋友講話。許多寶寶都有想象出來的好朋友,可以是一只熊,也可以是一個布娃娃,寶寶經常同它說話。為什么有這種情況?首先,寶寶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以事物都會講話;其次,這位“好朋友”很乖,從不和寶寶發生矛盾,而且還很忠誠。
與寶寶“對話”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寶寶多出來一位看不見的“好朋友”,怎么辦?最好參與進來。請寶寶介紹你們互相認識,假裝與這位朋友交談,這樣寶寶會很高興,你不僅沒笑話他,反而和他在一起。這個好朋友對父母其實也有用,寶寶常常會將自己的愿望與不滿告訴好朋友,于是,從他們的“對話”當中,你可以了解寶寶的內心想法。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那么,要不要糾正寶寶的自言自語呢?不必。等寶寶長大后,這種行為自然便會消失。如果家長嫌寶寶太啰嗦,強行制止寶寶的自言自語,會使寶寶的語言發展受到阻礙,甚至可能出現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