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亞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043-02
眾所周知,社會的發展、進步決不能離開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延續,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延續,民族文化的延續。黑格爾曾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能脫離直接性和本能性,這“脫離”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質就是使個體的人提升為社會的人。人類精神的提升離不開教育活動,人類通過教育把社會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自覺擔負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任務。
語文是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語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傳承傳統文化,對于當下的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每一個語文教師不能回避也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要認識到語文教學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給學生深厚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
一、加強教師人文素養,讓教師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源泉
通過新課改學習,我認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發展的深刻內涵,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精神的底子”。說到底素質教育是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的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人只能由人來建樹”。這種影響力,只能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
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語文教師必須首先悉心學習古典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的經典文化著作“四書五經”應成為每個語文教師枕頭、案邊常備必讀之書。在完成教材選編課文之外,語文教師應通過開設一系列《中華經典名著選講》的課程,在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篇目、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其文化素質的同時,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數千年所負載的精神價值的理性認同,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點點滴滴的積累,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精神得到貫注,思想隨之凈化,行為獲得矯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養才能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素養應成為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讓課堂成為傳統文化教學的平臺
古人云:“文以載道。”作為人類文化載體的傳統文化精粹篇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近現代無數名人(諸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魯迅等)的早期求學經歷不難證明,他們無一不是接受了扎實、嚴格、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才給他們人生奠定、注入了堅實、長足的發展基礎和動力。
代表傳統文化的圣賢君子,堪稱人格典范,以他們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典籍傳承著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如,天下為公的理念,積極入世的態度,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在中華文明史上哺育了無數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們為民族進步和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傳統文化熏陶,使之成為傳統文化的愛好者與傳承者
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融洽的學習氛圍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成長。在傳統文化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應互為對象,平等主動,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教師應激勵學生放膽而言,使其平等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光芒,讓每個學習者都切實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結合起來的樂趣和收獲。
語文教師要承擔起價值引領的重責,審慎、準確地把握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應該從對人的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來“放出眼光”謹慎選擇適合學生消化、吸收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時代在變化,審視傳統文化經典的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因此,經典也需要重新審視,經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給學生。我們語文教師要將一些推介給學生閱讀的古文化作品拿來進行全面“透視”,看一下 “經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經典,“經典”中的經典是什么,然后將一部分有價值的“經典“內容揀選出來給學生們看。
總之,讓傳統文化回歸語文教學要選得精、學得透、悟得深,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說到底,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