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鳳玲
中圖分類號:G63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099-02
“養成教育”是關于意志品行的行為習慣的教育,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和中小學實際,它們主要內容包括耐挫教育、自控教育、艱苦奮斗教育以及培養處理能力教育。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應該分階段對學生進行培養。這樣才能真正是學生從思想上實現自我完整。
一、利用各種形式、手段,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這是養成教育的第一階段
(一)強化訓練。指在開學初期或在某個特定的階段對新生日常行為進行反復嚴格的訓練和實踐。它包括禮儀、學習、生活等日常行為規范,宜多渠道進行,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階段主題和目的。其中軍訓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當然老師也可以根據需要,提出階段訓練目標。通過主題班會及活動評比對學生進行監督。如新生入學之初可以開展“離開父母怎么辦”活動,從洗臉、漱口、洗衣服等小事抓起。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又如設立“文明禮儀周”“學雷鋒周”等。在階段訓練完后,要及時總結,如評出“十佳文明學生”“校園之星”等并繼續加強對學生的監督檢查,鞏固訓練成果。
(二)規范約束。國家制定有《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其他教育法規,學校有校紀、校規、校訓,班內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制定班訓、班規。甚至可以編寫班歌。通過各種規則和條例,為學生學習、生活、禮儀等方面建立了明確的行為準則,對學生實行規范教育,首先要使學生明理,即要對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灌輸教育,讓學生明確有哪些規定。如可集中學習、分組討論、筆試搶答各種行為準則;其次要有激情,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創設情境,宣傳規范,動之以情,寓教于樂,使學生從內心自愿接受;再次要加強監督檢查,進行量化考核,對行為規范執行好的,獎勵加分。對違反行為規范的,批評教育,并予以記錄。再次通過這種方式可使學生經常檢點自己的行為并加以約束。
(三)輿論倡導。結合行為規范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開展講故事、編演節目、辯論會等各類班團活動,向學生中形成正確的行為和輿論導向;利用黑板報、壁報及班級報宣傳陣地,采用格言教育法,像學生宣傳做人的道理,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具備勤儉節約、嚴謹禮貌、誠實守信、見義勇為等美德;樹立榜樣,弘揚文明風尚,抑制不良行為,是開展養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發揮教師為人師表的楷模作用,在學生中樹立優秀學生典型,借助社會上的榜樣力量,激勵和教育青年學生。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價值愿望,培養他們自我約束的能力,這是養成教育的第二階段
(一)激發學生樹立動機,調動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在新學期接受某個典型人物事跡教育后的特殊階段,學生往往充滿憧憬和激情,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最佳時期,點播學生心靈,引導他們開展自我設計。如針對一年級學生開展“我是小學生”這個主題班會,讓學生自覺用小學生守則規范自己,完成角色轉換。
(二)引導學生自我認識,樹立正確的目標,明確自我的地位力量、價值需求、權利、義務、責任等。自我認識的方法多種多樣:周記法,格言教育法,組織活動法等。如開展“找找自己的缺點和優勢” “十年后的我” “我有一個夢想” 等思考認識活動,只有了解了自身的缺點,才能擬定個人自我教育計劃和目標。擬定目標時,要注意目標的階段性和可行性,切記目標太遠太高,那樣容易使人喪失信心。
(三)提倡學生參與班級活動,提高溝通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
1.平等、真誠對待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管理氣氛,對后進生要隨時放棄思維定勢,給予他們權利,并從旁耐心指導。
2.確立學生管理地位,調動大部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人人都能為集體作出貢獻。把班級管理分為班務管理、學習管理、生活管理、活動管理、人際關系管理、紀律管理、興趣小組管理等七大方面,把全班同學按性格、特長分成相應的七個組,各司其職,從而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自身價值、職責和義務,增強自我約束能力;也可實行班長組閣、學生干部輪換制。
3.激勵學生的管理行為,培養學生的管理信念。定期從學生中收集對班級管理的意見建議,公布管理成果、管理情況、進行管理經驗交流,表彰優秀管理人員,通過這樣來維持學生群體的積極行為。
三、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一)集體主義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思想和感情。例如舉辦運動會、知識競賽,文娛表演等活動,培養同學們的主人翁意識,讓每一個學生在班級中都擔任一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長,使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
(二)勞動觀念教育。針對當前學生家庭條件好,勞動意識薄弱,參加勞動機會較少的實際情況,教育他們實現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要求學生參加每周的集體勞動。建立家長反饋對學生在家勞動表現來評定等級,利用節假日參加社會實踐,培養自立能力。
(三)艱苦樸素教育。針對當前學生中超前的消費現象,指出艱苦樸素是當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儉以養德”,在學生中開展各種活動抵制鋪張浪費現象。例如勤工儉學活動,利用課余時間撿廢品、糊紙盒讓學生明白錢的來之不易;召開主題班會,發動同學找一套自己最喜愛的服裝,然后再班會上舉行一次“小學生服裝觀摩會”,讓同學們自己去鑒別,哪些衣服適合自己穿,那些不適合;那些是美,哪些是丑。
(四)為人民服務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和社會、奉獻與索取的關系,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高尚理念。可采用先進人物事跡召開主題班會、討論會提高學生認識。也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內外展開活動,做好事;還可用徐虎的名言作為座右銘教育學生:“你不奉獻,我不奉獻,誰來奉獻?你來索取,我來索取,向誰索取。”班上設立好人好事薄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定期給予表揚,以弘揚助人為樂之風。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應重視養成教育。有利學生學會做人,有利學生學會生活,它提供了學生受益的機會,正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側面,是心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精神支柱和長久動力,是德育工作不可忽視的內容。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