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萌

自然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惠,才能引來吉祥鳥的駐足長留,才能使三秦大地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兩者之間能否兼得?擁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自然資源的三秦大地以活生生的實例對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銅川通過生態立市戰略,先后實施了五大生態建設工程,改善了生態環境,給銅川帶來綠色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經濟轉型,真正實現富民強市,讓吉祥鳥永駐。
府谷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科學構筑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平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推進清潔生產,使經濟增長方式由資源消耗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
浐灞生態區以河流治理帶動區域發展,堅持生態優先、基礎設施先建,構建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生態新區。
這幾個地方原來由于產業結構偏重,發展方式粗放,環境污染都比較嚴重,但是經過幾年堅持不懈的治理,不但環境變好了,經濟發展的質量也提高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我們堅守生態環境底線,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推進發展轉型升級,從決策層面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使兩者形成對立關系,構建新的產業發展模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就能進入彼此依托、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陜西的實踐并不是孤例。當前,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事例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夢一定會更快地實現。
(責編:張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