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暑夏的炎熱慢慢退去,不知不覺已立秋一月多。秋季,指我國農歷7、8、9月,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jié)氣。當我們伴著涼爽的秋風欣賞宜人景色的同時,切莫忽視了養(yǎng)生,很多因素往往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您的身體健康,炎熱夏季造成的損耗也應在此時及時補充,因此秋季需格外重視養(yǎng)生保健。
秋季是個收獲的季節(jié),蔬果豐富,肉質肥美,但我們需控制住自己的食欲,注意適量攝入,防止大吃大喝造成熱量過剩,從而引起肥胖。秋季的飲食保健應以滋陰潤肺為原則,以清肺、補肝、健脾為主要內容,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宜溫忌生冷。
進入秋季后,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較小,干燥的空氣極易傷損肺陰,此時就需要多飲水,保持室內濕度,維持體內的水謝平衡。多吃蜂蜜、蘿卜、荸薺、甘蔗、梨、柿子、菠蘿、香蕉、百合、銀耳等含水量較多的甘潤食物,這些食物既可以直接補充人體水分,預防口唇干裂、皮膚干燥、咽喉燥痛等癥狀,又能補養(yǎng)肺陰,防止身體在肺陰虛的基礎上再受燥邪影響。
同時可多飲湯水以滲濕健脾、滋陰防燥,將進補物制成湯水食用更佳,如:蘿卜排骨湯、百合冬瓜湯、鯽魚豆腐湯、豬尾骨花生湯、板栗瘦肉湯、陳皮雪梨大骨湯、蟲草花水鴨湯、綠豆蓮子鴿子湯、冬菇紫菜湯、枸杞葉豆腐
湯等。
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同時立秋后的早晨喝碗粥能起到健脾補氣,瀉秋涼防秋燥的功效。秋季常食的養(yǎng)生粥有:銀耳百合粥、山藥薏仁芡實粥、紅棗桂圓黑米粥、小米紅薯粥、薏米紅豆蓮子粥、黑小米金橘粥、綠豆百合粥、瘦肉南瓜粥、鴨梨梗米粥等。
《黃帝內經》中記載:“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秋季主肺氣,肺主辛味,如果肺氣太過旺盛,則會傷及肝氣,因此,秋季要少食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物,如:蔥、姜、蒜、胡椒、八角、茴香、尖辣椒、韭菜等。也應少食炸麻花、炸雞、烤肉、燒鵝等油炸肥膩食物,此類食物難以消化,容易積于胃中,加重體內積滯之熱,不利于肌體適應秋季干燥的氣候。
秋季氣溫下降,人體的新陳代謝發(fā)生著改變,如食用過于生冷的東西易造成消化不良,引起各種腸胃疾病,因此在秋季應多食溫食,鞏固人體內的正氣,少食寒涼之物,以頤養(yǎng)胃氣。同時秋季飲食易簡不易繁,可多食用豆類等富含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以增強腸道的活性,提高對腸胃疾病的抵御能力。
常言道“秋令進補,冬令打虎”,民間也有“貼秋膘”一說,但秋季的進補切不可盲目,應根據(jù)個人的身體狀況加以適當進補,避免出現(xiàn)無病進補和濫補的情況。
秋季的進補提倡以“清補”為主,所謂“清補”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清、素,而是強調飲食在補養(yǎng)的同時應兼具利濕健脾等功用,以達到補而不膩,益氣滋陰的效果,宜食的“清補”菜品有:冰糖燕窩、木瓜燉雪蛤、芡實百合燉烏雞、清蒸鮮魚、桂花糯米藕、銀耳燉鷓鴣等。
同時忌以藥代食,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可將魚肉、燕窩、核桃、藕、豬心、豬肺、烏骨雞、龜肉、山藥、蜂蜜等食材,輔以人參、沙參、麥冬、川貝、杏仁、胖大海、冬蟲夏草等中藥,根據(jù)自身體質制成藥膳食用,如:西洋參豬心湯、蜂蜜蒸百合、參麥團魚、沙參養(yǎng)肺湯、橄欖酸梅湯、歸參燉母雞、石斛老鴨盅、歸芪紅棗湯等。
秋季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飲食常識中養(yǎng)陰防燥的原則應貫徹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初秋時為了避免高溫,可以延續(xù)夏季晚睡早起的作息,從而預防勞氣傷陰,同時按照晚睡順應陰氣,早起順應陽氣的原則進行睡眠養(yǎng)生。到了中秋和暮秋,就應該本著避潮濕、避寒涼的原則,堅持早睡早起,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集,早起以舒達陽氣,使肺氣得以舒展。據(jù)研究表明,秋季早晨適當?shù)脑缙穑蓽p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而且秋季易出現(xiàn)“秋乏”現(xiàn)象,因此秋季早睡,正符合人體需求,而秋季的早起,則能夠使人提前覺醒,精力充沛,這些都能緩解和避免秋乏。
秋季天氣漸冷,且晝夜溫差大,為疾病多發(fā)季節(jié),因此應注意增添衣物,提高對疾病的預防。
秋季運動時間的選擇可根據(jù)自身身體狀況而定,通常來說,年輕人由于身體對氣候的適應能力較強,體質體力較好,運動時間可安排在早晨或下午;中年人適應能力稍差,可在工作之后,身心比較放松的時間段進行運動;而老年人身體較差,應當選擇在溫度較高、有陽光的時間段進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