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



開化縣位于錢塘江的源頭,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是連接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要沖。建縣于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是個千年古縣。
開化縣是國家級生態縣。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85萬畝,占縣域面積的85%,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縣森林覆蓋率80.54%,森林蓄積量1032萬立方米,擁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生物豐度、植被覆蓋、大氣質量、水體質量均居全國前10位,是全國9個生態良好地區之一;平均水資源量24.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全國的3.91倍,出境水質常年保持在Ⅰ、Ⅱ類標準,是浙江的優質“大水缸”;空氣質量常年為優,PM2.5≤26微克/立方米,縣城負氧離子濃度3770個/立方厘米,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負氧離子濃度最高達15萬個/立方厘米,是全球負氧離子濃度最高的五個地區之一,被譽為“華東綠肺”。
強生態
舉全縣之力建國家公園
2013年7月,開化縣委縣政府按照開化全域景區化、公園化、景觀化的要求,工業圍繞旅游快轉型、農業圍繞旅游調結構、城鎮圍繞旅游強功能,打造“山秀水清風光美、風情小城養生地”,使開化成為浙皖贛旅游“金三角”的“黃金節點”、休閑旅游的目的地、山區科學發展的先行區、生態功能類似地區可復制的“開化模式”,實現開化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科學跨越。
兩年來,開化人發揚“向東是大海”的敢為人先精神,開創新路謀新篇。確立了以自然開化、休閑開化、人文開化、美麗開化為目標,全域景區化、景區公園化為主線,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為導向,打造美麗環境、發展美麗經濟、創造美好生活的國家公園建設思路。開化縣獲得了全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市”、“綠色中國”特別貢獻獎、首屆“浙江最具魅力新水鄉”等榮譽,國家公園品牌迅速打響。
兩年來,開化縣發揚“不破法規破常規”的改革創新精神,破冰啟航添動力。一是高起點、寬視野編制了國家公園建設戰略規劃和國家公園標準體系,劃定了生態保護空間、農業生產空間和城鎮發展空間,用不到10%的縣域集聚2/3的人口和90%的經濟總量,用超過90%的縣域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生態產品。二是大刀闊斧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設立了開化國家公園黨工委、管委會;構建了以“大發改、大經貿、大文旅、大衛生、大市場、大執法”為重點的大部制運行體系;推行“區政合一”模式,完成了新一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建立了與國家公園建設相適應的扁平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三是圍繞著資源資產變成發展資本,探索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啟動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改革的效應已逐步顯現。
兩年來,開化縣發揚“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合作精神,美麗蝶變惠民生。圍繞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邊三化”環境美化組合拳,組織“十萬婦女”打響了“垃圾革命”攻堅戰,農村、集鎮生活污水治理進入攻堅階段,出臺農民建房管控制度加快推進無違建縣創建。開化以美學理念高度融合治水、造景、強村、富民,組合發展民宿、創意農業、鄉村旅游,讓美麗環境變成美麗經濟。在公園里連續12次召開現場會,創建3A景區村4個、4A景區1個,民宿床位增到8500張,全球第二家、全國首家未來音全息體驗館投入使用,一批景區、綠道設施全面開工。用農事體驗、賽事經濟、新媒體集聚人氣,成功舉辦世界女子地擲球錦標賽、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萬人暢游錢江源、開化油菜賽婺源等活動,去年游客達到588.6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實現35.39億元。
守青山 ?林業追尋園丁夢
開化林業在建設國家公園的征途中處于基礎性地位。開化林業人以國家公園園丁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和專業特長,為國家公園看守綠水青山,充當國家公園的化妝師,努力探索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之路,努力追尋著國家公園的園丁夢。
守得一片綠水青山。開化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國家公園,開化縣林業部門就從部門職能出發,將保護生態作為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主動提出每年削減林木采伐計劃40%,將全縣主要公路及河流兩側38萬畝山林劃為限伐區,出臺《開化縣限伐區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從嚴控制限伐區的林木采伐,降低森林資源消耗。加強森林災害防控體系建設。落實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制,特別是對森林消防工作履職不到位的人員進行嚴厲的責任追究,全縣已有24名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責任追究。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0個自然保護小區、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錢江源省級濕地公園等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穩定受保護地面積。謀劃建設南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助站等項目,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古樹名木、極小種群珍貴種質資源等實施特別保護。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出臺《開化國家公園山水林田河管理辦法》對開化國家公園的生態資源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全面開展木材加工經營單位整治,對全縣的木材加工企業進行關、停、整、轉,關停110家木材加工廠,適時組織開展專項行動,加大對亂砍濫伐、盜伐,亂捕濫獵野生動物,毀壞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
扮靚一片綠水青山。全面實施國家公園錦繡行動,計劃用3年時間全面清理3類主要通道(高速公路、國省道、通景公路)兩側的山體及山邊拋荒農田、林緣荒坡荒地的茅桿。利用10年時間,實現封山育林100萬畝,在全縣范圍內,每年建設林業景觀精品點20個,10年完成200個。編制《開化縣林相改造和森林景觀林建設總體規劃》,力爭到2017年完成環縣城周圍山體、城關至華埠兩側山體、黃衢南高速馬金出入口周邊山體、杭新景—黃衢南高速互通周邊山體、黃衢南高速錢江源出入口周邊山體等五個區域的林相改造;建成華埠—錢江源以“追花”為特色、城關—古田山以“田園”為特色、華埠—山清山以“賞葉”為特色、黃衢南和杭新景高速“車行景移”的五條森林景觀帶。兩年來共營造景觀林15000畝,造林更新67000畝,實施林相改造34000畝, 種植珍貴樹種95萬株。清除主要道路兩側山體茅桿3982畝,補植更新1136畝。全面開展彩色健康森林示范縣建設,連續34年堅持正月上班第一天全民義務植樹,開展“國家公園十百千萬工程”、“十萬干群植綠添彩”、“珍貴樹種六進”等一系列活動,全民義務植樹意識得到空前提高,兩年來完成義務植樹160萬株。
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良好的自然環境,秀美的山林景觀,傾注了開化林業人的心血,寄托了開化林農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化林業人立足生態優勢,多方探索,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致富之路。
開化縣油茶栽培歷史悠久,史料記載,明朝皇帝朱元璋路過開化時曾盛贊“富樓的魚,蘇莊的油”。解放前就有油茶7萬畝,產油80噸。全縣現有油茶基地面積19.7萬畝,約占全省油茶面積的9%,占全縣林地面積的6.9%,位居全省第四位。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油茶產業發展,專門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開化縣油茶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為油茶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出臺了《開化縣加快油茶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從生產、加工、銷售、經營等環節給予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根據新修編的開化縣油茶產業發展規劃,到2016年,全縣油茶基地面積達到20.1萬畝,其中油茶良種推廣新造基地1萬畝,低效林改造8萬畝。經過三年的努力,到2016年低改油茶林平均產量提高到15公斤/畝,良種推廣基地到盛產期產量達到35公斤/畝,預計總產量達2000噸,油茶產業總產值達4億元。
兩年來,開化縣已完成油茶良種推廣9188畝,完成低產林改造3.6萬畝。2014年全縣油茶產量1100噸,實現產值2.36億元。
科技成就萬元山。林業科技推廣是林農增收致富的不二法門,是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器。兩年來,開化縣林業科技人員結合開化林業產業實際,大力推廣杉木速生高效集成技術、鐵皮石斛仿野生種植技術、竹林套種多花黃精、林下套種彩色珍貴樹種等一批林業實用技術,助農實現一畝山萬元錢,有效地提高林業在助農增收中的比重。
森林旅游光彩照人。開化縣的森林旅游產業已初具規模,良好的生態環境,引來了八方游客。全縣森林旅游產業呈現景點數量逐漸增多,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森林旅游產值逐年增加,社會影響力逐步提高的有利態勢。全縣森林旅游景點從原來的6個增加到現在的13個,景區檔次不斷提升現有3A級景區4個,4A級景區1個,5A級景區1個。根宮佛國、錢江源森林公園、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金溪濕地公園、桐村竹海人家等一大批森林旅游景點成為國家公園旅游產業的主力軍,通過森林旅游的發展,還帶動了餐飲、文化、種養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為林農增收致富開拓了新的渠道。 2014年,全縣實現旅游人數58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36億元。
國家公園建設的兩年時間里,開化林業人以飽滿的工作熱情走出了精彩的步伐,展示了國家公園園丁的新形象。公園的建設離不開林業人的奉獻和拼搏,只要我們團結一心,一定能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早日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