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強 孫愛軍 李菁
(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122)
中醫全科醫師社區教學實踐探討
王黎強孫愛軍李菁
(上海市浦東新區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0122)
目的:探索中醫全科醫師社區實踐的教學模式,提高經規范化培訓后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中醫技能,以培養適應社區工作的中醫全科人才。方法:對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來我中心中醫全科社區實踐的規范化培訓學員采用調查問卷法,對社區實踐需要獲得的能力、帶教形式、時間分配、影響帶教的因素等進行調查。結果:學員最需要獲得的能力是對社區常見病的中醫診治能力,而師資質量參差不齊、學員對中醫全科認識不足、教學目標不明確是影響社區帶教效果的主要因素。結論:中醫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是中醫全科醫師培養的重要一環,社區實踐需要重視中醫技能的培養,提高帶教師資的教學水平。
中醫全科醫師社區教學實踐社區衛生服務
中醫全科醫師是全科醫師的一部分,是一個面向社區與家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熟練掌握中、西醫各科診療技術和預防保健知識,具有醫療、保健、康復、預防、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全面技能,提供連續、綜合、指導、可及的社區衛生服務的綜合型專門人才。中醫全科醫學是以中醫學為核心,結合全科醫學的特點,融合其他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綜合性臨床學科[1]。隨著社區衛生事業和中醫藥的發展,中醫全科醫師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然而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缺乏卻成為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瓶頸和難點。
2010年起上海市啟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醫全科方向的醫師培養包含在其中。本中心作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自2012年起承擔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和龍華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規培”)的中醫全科社區實踐工作。經過2年多的社區教學實踐,筆者對中醫全科醫師社區教學實踐的培訓效果作一探討。
1.1研究對象
將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來我中心中醫全科社區實踐的規培學員作為研究對象,共9批,17名學員。男3名,女14名;碩士學歷5名,本科學歷12名,均已通過規培第一階段的通科培訓。
1.2中醫全科醫師社區實踐師資
作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我中心對中醫全科師資的要求為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中級職稱及以上,并取得中醫全科類別職業資格、具有一定臨床經驗和熱愛教學工作的醫師。
納入到師資隊伍的醫師必須先參加全科醫學教學基地的師資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2]。
1.3培訓周期及教學方法
按照規培大綱,中醫全科醫師在社區實踐的培訓周期為6個月,培訓時間為中醫科(包括中醫家庭病床)2個月,針傷科1個月,社區衛生服務站1個月,康復科0.5個月,預防保健科1.5個月。教學方法以門診一對一跟師學習為主,其次是獨立門診以及帶教老師小講課;在時間分配上,跟師學習4個月,獨立門診1個月,其他1個月。
1.4中醫全科醫師社區實踐內容
1.4.1社區中醫基本診療技術
社區中醫基本診療技術是一個中醫全科醫師的基本技能,包含了中醫內、外、婦、兒、傷、心理等各學科內容,要求培訓學員掌握具有中醫特色的各學科社區常見病、慢性病、多發病等的診療和進展。
1.4.2中醫適宜技術
又稱中醫傳統療法,包括了針灸、拔罐、推拿、刮痧、中藥熏洗、敷貼、藥膳等療效可靠、成本低廉、安全簡便、能普及和推廣的各類中醫藥技術。
1.4.3社區常見病證及處理
了解現代醫學的特點,中西醫結合,運用中醫藥技能解決社區常見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的中醫基本醫療服務。
1.4.4社區中醫康復
社區中醫康復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將康復和中醫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中醫藥傳統療法,包括中醫中藥、針灸、拔罐、推拿等手段,在社區和家庭的共同參與下,幫助康復對象逐步改善或恢復其功能,提高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1.4.5中醫治未病
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通過中醫體質辨識、分析、評估等方法,采取起居、心理、飲食、運動、藥物等一系列指導和干預措施為社區居民提供中醫健康調養方案。
1.4.6中醫預防保健
中醫預防保健蘊含著豐富的具有中醫預防思想和行之有效的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是具有中醫特色的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也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補充。
1.5研究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法。在規培學員完成社區實踐后,對其進行問卷調查。
2.1社區實踐的能力培養及實踐形式
在6個月的社區衛生實踐中,對17名學員的教學效果及評價作了調查。學員最需要獲得的能力是“社區常見病診治”,占64.7%;其次是“適宜技術”,占29.4%;學員對“中醫健康教育”及“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的能力需求較低,分別為5.9%及0.0%。
在社區實踐的形式上,學員認為“門診跟師”最重要,占94.1%;其次為“中醫健康宣教”,占70.6%;“獨立門診”占58.8%;“入戶調查、家庭病床”占35.3%。
2.2社區實踐時間分配
在“門診跟師的時間比例”方面,64.7%的學員認為“2個月”為宜。在“獨立門診的時間比例”方面,76.5%的學員認為“1個半月”為宜(表1)。
2.3社區實踐的其他方面調研情況
關于“理論培訓對社區實踐的幫助”,70.6%的學員認為非常有幫助,23.5%的學員認為有幫助但效果不大,5.9%的學員認為沒有幫助。在社區實踐的不足方面,關于“社區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82.4%的學員認為“師資質量參差不齊”,17.6%的學員認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關于“影響帶教的主要因素”,58.8%的學員認為是“工作忙,交流時間少”,41.2%的學員認為是“學員對中醫全科認識不足”。

表1 社區實踐的時間分配[n(%)]
3.1中醫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是中醫全科醫師培養的重要一環
學員通過系統培養,對三級醫院的診療模式較為熟悉,而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運作模式、中醫全科醫師的職責定位尚不清晰,故安排社區實踐十分必要。社區實踐的目的在于了解中醫全科醫師的職責范圍,了解社區常見病癥特點,掌握嬰幼兒、孕產婦等重點人群的中醫預防保健方法,掌握中醫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掌握社區中醫適宜技術[3]。教學方法以跟師門診、中醫健康宣教、家庭病床探訪為主。社區實踐是連接通科培訓與實際社區醫療工作的平臺。通過社區實踐,學員對社區衛生工作有了全面的認識,對中醫全科醫師的角色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對基層醫療機構在整個醫療體系中的作用有了切實的體會。
3.2中醫全科醫學社區實踐需要重視中醫技能的培養
中醫技能是中醫全科醫師的立足之本。在基層醫療機構中,中醫技能廣受居民的歡迎及認可。中醫適宜技術療效可靠、成本低廉、安全簡便、易普及和推廣。通過調查發現,學員們最需要的是對社區常見病的中醫診治知識,占64.7%;其次是中醫適宜技術(包括針灸、推拿等),占29.4%。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結合社區衛生服務的特點,為他們提供具有中醫特色的社區基本診療技術,包括中醫中藥、針灸、推拿等,提高他們對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診療水平。中醫適宜技術在社區有著明顯的優勢,只有讓學員們掌握這些適宜技術的特色,針對不同的疾病選用不同的技術,才能發揮中醫藥“簡、便、廉、驗”的特點。在中醫全科醫師的培養中,需要加強中醫技能的培養,以期在中醫全科醫師執業之初,能夠熟練運用中醫技能進行臨床診療。
3.3中醫全科醫學社區實踐需要規范帶教師資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社區實踐的不足方面,關于“社區實踐中最突出的問題”,82.4%的學員認為“師資質量參差不齊”。根據中醫全科醫學的教學需要,師資一般分為中醫全科醫學理論師資和中醫社區帶教師資。社區培訓基地的授課教師,對社區常見健康問題診療、重點人群健康宣教的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不能把知識系統全面地教授給學員[4]。為此,需要對社區帶教師資進行教學方法、教案書寫的培訓,規范帶教職責,明確教學目的。
目前中醫全科醫學教育重點在于技能培訓為主的崗位培訓上,但中醫全科醫生的培養需要做到高起點,旨在培養高層次的專業全科醫學人才。加強中醫全科的學科建設,是提升基層衛生保健的積極探索。由于中醫全科醫學社區實踐教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社區實習基地中沒有既往的模式可循,更沒有形成規范,因此探索一個可操作的、適合培養中醫全科醫師的社區實踐教學模式,為中醫全科醫師社區實踐提供規范化的教學規范,值得我們不斷進行實踐、總結和推廣。
[1]姜建國. 中醫全科醫學概論[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8: 16.
[2]杜兆輝, 毛秀珍. 社區全科教學師資培養方法的探索[J].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31): 3485-3487.
[3]徐慧明, 李莉, 曹文群. 中醫全科對推動全科醫學發展的思考[J]. 上海醫藥, 2014, 35(6): 19-21.
[4]劉洪凱, 張守琳. 中醫全科醫學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4, 12(20): 99-100.
Discussion on the community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Liqiang, SUN Aijun, LI Jing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e community practice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who had received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to enhance their TCM technical skill and to train them to become the TCM talents who would adapt to the community work. Methods: The trainees who came to our center for the community practic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from Feb. 2012 to Aug. 2014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The ability which required to be obtained in the community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time distribution,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teaching and other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ability that the trainees most needed was the one of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ommunity common diseases. Bu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community teaching effect wer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ers was uneven, the trainees were in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CM and teaching objective was not clear.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practice of TCM general practition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its training. The community practi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CM skill trai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general practition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munity teaching practic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R192
A
1006-1533(2015)12-0014-03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中醫全科分會資助項目(zyqk2013-5)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