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黃蕓 邱麗
(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00062)
長風社區居民中醫體質辨識知曉情況調查及分析*
胡燕黃蕓**邱麗
(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0062)
目的:了解本社區居民對中醫體質辨識知識的知曉情況,為更好地開展中醫“治未病”提供依據。方法:采用《中醫體質辨識項目知曉情況調查問卷》對參加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4年度健康體檢的居民進行現場調查。結果:長風社區居民中60.76%知道中醫體質辨識,54.43%參與過體質辨識,51.58%清楚自身體質,39.24%知道體質分9種。居民對中醫體質辨識項目的知曉率隨年齡增大而降低。未參加過中醫體質辨識者對自身體質的知曉率較低(18.89%)。結論:應加強中醫體質辨識知識的健康教育,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讓中醫“治未病”理念深入社區居民中。
體質辨識調查問卷治未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壽命的理解不僅僅以生存時間去衡量,更包括對生命質量的理解。生命質量作為一種新的醫學評價標準,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與身體的不同體質有一定的關系,通過調整體質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作用[2]。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于2009年起,對參與上海市長風社區中老年居民多種慢性代謝疾病防治研究的居民開展了體質辨識,并開具“健康處方”。經過近5年的中醫體質辨識項目的開展,本研究在2014年對部分參加健康體檢的居民進行中醫體質辨識知曉情況調查,結果如下。
1.1資料來源
采取整群抽樣法,從參加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4年度健康體檢的2 209名居民中隨機抽取320名作為調查對象。入選者符合以下條件:①住在本社區,年齡≥60歲的老年人;②意識清楚,有閱讀能力或可用語言清晰表達,與調查人員溝通無障礙。排除精神障礙、認知障礙;③自愿原則。
1.2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中醫師采用《中醫體質辨識項目知曉情況調查問卷》對居民進行現場調查,問卷可自行完成,也可由中醫師按居民的回答進行填寫。調查內容包括①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學歷);②對中醫體質的認識(知道中醫體質辨識項目、清楚自身體質、參與過體質辨識、知道本中心開展體質辨識、知道體質分為9種,通過本中心知道中醫體質辨識項目);③了解自身體質(知道自己的體質應如何調護、參加本中心體質辨識1年及以上);④對中心開展體質辨識的方式滿意度。
1.3統計學方法
統計年齡、性別、學歷、中醫體質辨識知曉情況等資料。采用雙錄入核對、邏輯檢錯法,采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1一般資料
參與調查居民320名,回收有效問卷316份,有效應答率為98.75%。接受調查的316名居民中,男性139名,女性177名,男女比例為0.79∶1.00。其中60~69歲老人144名(45.57%),男68名,女76名;70~79歲老人148名(46.84%),男61名,女87名;80~89歲老人24名(7.59%),男10名,女14名。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18名(5.70%);初中90名(28.48%);高中157名(49.68%);大專及以上51名(16.14%)。
2.2中醫體質辨識知曉情況調查
對中醫體質辨識知曉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知道中醫體質辨識項目”(60.76%),“參與過體質辨識”(54.43%),“知道本中心開展體質辨識”(57.28%)。對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取的體質辨識方式100%能接受,見表1。

表1 316名接收調查者對體質辨識的知曉情況
2.3不同年齡對中醫體質辨識的知曉率比較
居民對中醫體質辨識項目的知曉率隨年齡增大而降低,60~69歲組最高,其次為70~79歲組,80~89歲組最低(表2)。
參加過及未參加過中醫體質辨識者對自身體質知曉情況
316名接受調查者中163名清楚自身體質,占51.58%;未參加過體質辨識者144名,只有27名知曉自己的體質,占18.89%;參加過體質辨識的有172名,其中136名知曉自己的體質,占79.07%。所以中醫體質辨識在社區的開展是必要和有效的。

表2 不同年齡受調查者的體質辨識知曉情況
3.1中醫體質
中醫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征[3]。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研究人類體質的生理病理特點。以臨床應用為目的,將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基本類型[4]。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體質辨識項目開展了近5年,使社區居民對中醫體質有了初步的認識。本次調查顯示,長風社區居民清楚自己體質的為51.58%,知道體質分9種的為39.24%,調查結果顯示了中醫體質學知識仍未達到普及的狀態,在中醫藥進社區工作中仍需加強宣教。
3.2積極開展中醫體質辨識項目,進一步提高居民知曉度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顯示,居民對本中心開展體質辨識滿意度為100.00%;中醫體質辨識項目的知曉率60.76%,知曉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未參加過體質辨識的居民,對體質辨識知曉率遠低于參加過體質辨識居民。表明社區居民對開展中醫體質辨識項目具有較高參與熱情,但知曉率程度仍然未達到理想。因此,提高社區老年人體質辨識知曉情況應保證工作開展的連續性,一如既往地結合年度健康體檢,突出中醫藥服務特色,以持續的辨體養生、強化體質辨識及普及治未病知識為重點抓手,吸引更多居民參加。
3.3應用中醫“治未病”理論服務好社區居民
中醫“治未病”理論源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5]?!敝挝床∈侵覆扇☆A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和愈后防復3個方面[6]。中醫“治未病”觀念立足于預防,從根本上消除疾病發生的基礎,從而有效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識水平及身體素質、降低醫療成本、達到提升社區衛生服務水平的最終目的[7-8]。上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心所在的長風社區更是一個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主的居住型轄區,應因人制宜,利用體質辨識作為抓手[9],針對不同體質制定適宜的調護方案。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開展精神調攝、起居調養、藥膳食療、中藥干預和針灸、穴位帖敷等各項中醫適宜技術,對社區居民進行的指導,補其不足、損其有余,去偏頗歸于平和,做到未病先防。并將在中醫學“治未病”理念指導下,對人群中的兼雜體質情況進行健康處方指導,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預防相關疾病的發生,實現健康管理的目標。
[1]賀遠龍, 劉斌.健康相關生命質量[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04, 15(6): 362-363.
[2]宋紅普. 對中醫體質調研的幾點思考[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7, 41(3): 50-51.
[3]王琦. 中醫體質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44-45.
[4]中華中醫藥學會. 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ZYYXH/T157-2009):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9: 2.
[5]姚春鵬, 譯. 中華經典藏書: 黃帝內經[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2: 22.
[6]徐有水, 郭元敏. 《內經》治未病理論的認識與思考—兼談對亞健康防治的指導[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8, 26(8): 1807-1809.
[7]劉宏巖. 關于中醫治未病思想的若干思考[J]. 吉林中醫藥, 2008, 28(11): 781-782.
[8]修金來. 走近“治未病”模式[J]. 中國醫院院長, 2008, (9): 50-51.
[9]王琦. 體質辨識是“治未病”的“抓手”[J]. 環球中醫藥, 2008, ( 3): 5-6.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awareness of the residents in Changfeng Community
HU Yan, HUANG Yun, QIU Li
(Changfeng Communt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2, 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ommunity residents’ awareness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CM “prevention of disease”. Methods: The resid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2014 in Changfeng Community Heath Service Center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questionnaire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project awareness at the site. Results: In the Changfeng Community residents, 60.76% were aware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54.43% once participated in th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51.58% were aware of their own physique and 39.24% knew the physique classified into 9 types. The residents’ awareness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project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people who did not participated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had the low awareness of their own physique(18.89%).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Chinese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education activity be developed widely to let the idea of TCM“prevention of disease” deepen into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prevention of disease
R223
A
1006-1533(2015)12-0037-03
2012年度上海市衛生局局級科研項目[滬衛科教(2012)039號]
**
黃蕓。E-mail: yun255026@163.com
201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