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么么 圖+黃榮莉
私家地理
風雅渴穿越五個朝代去品茶
文+么么 圖+黃榮莉


我并不是真正的茶人,所以無法體會“品啜一杯香茗,醉在茶香里”的感覺,但走進風雅渴茶館的那一刻,內心的浮躁漸漸褪去,我仿佛聞到一縷茶香,穿過了唐朝到宋,再到明清,最后緩緩沉淀在這一杯碧綠中。
傳說中的“七碗茶”
秋天在今年的重慶終于顯現了身形,先是艷陽高照,然后變成不太熱烈的陽光,接著就是幾場連綿的秋雨。秋心無塵,此刻沏上一壺茶正好。若要說飲茶的境界,恐怕還要問問古人。元和七年,中唐詩人盧仝應邀來到好友孟簡家中,正巧孟簡新得好茶,便煮來給盧仝品嘗,盧仝飲罷便有了膾炙人口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細致地描寫了飲茶的身心感受和心靈境界,特別是飲到第七碗,竟有得道成仙、羽化飛升的感受,實在是妙事一樁。古人飲茶的風雅情趣對于現代人來說很難體會,被快節奏的生活和鋪天蓋地的西方文化沖擊著,有時候似是而非地表演著“傳統”,并沒有真正靜下心去體會。不過,真要用心去找也未嘗尋覓不到,在嘉陵江邊的一間茶室,默默守候著“以救風雅渴”的承諾。
平斗量珠玉,以救風雅渴
說它是茶室,有點不太公平,因為它不只是為品茶而生,還有佳境和故事。它的名字則是注解——“風雅渴”,出自黃庭堅的詩,在詩人與茶客的雙重身份中,黃庭堅以茶禪一味的方式解讀著他的美學觀,他認為茶可以使人脫胎換骨、啟發靈感。所以但凡渴望“風”與“雅”之人,都是茶的有緣人,

左右頁圖:風雅渴對風雅的理解很簡單,卻也很深奧。茶室沒有懸掛名人字畫,有的只是一步一景和無窮的意境,以及滿室的茶香。即使不懂茶,只要進來略坐,就會為之傾倒。“風雅渴”面積不大,卻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巖萬壑”,枯山水式的造景方式讓整個空間顯得小巧深邃。細細的白砂石鋪地、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無處不在的象征與寫意,寥寥數筆即蘊涵一沙一世界的極深寓意。茶馬古道、燒陶窯口、茶詩雅敘都被囊括在內,一條小溪以白沙為水,以石頭為渠,從大門蜿蜒“流淌”,歷史就好像在這干枯的小溪中徐徐展開,腳下的石刻講述著茶與重慶的歷史淵源,以及自唐朝以來茶馬古道上的動人茶語,每走一步便會打開一段興衰往事。
要解救風雅的枯竭,當然只有佳景是不夠的,茶要好才是關鍵。“風雅渴”的茶種類很多,都是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的珍品,不過好茶對茶室來說是最基本的禮節,真正難得的是對茶的理解和用心,追求“茶道”而非“茶藝”。所以“風雅渴”從不故弄玄虛的把“俗人”拒之門外,茶道高深但并不高端,但凡有心之人品一壺好茶,都會有所感觸,即使沒有,聽聽故事也是好的。說到用心,不僅是在選茶上的嚴格,茶室里的每一款茶都有自己的名片,這張名片上對茶葉的產地、所需的器具、水溫都做了詳細的說明,并且還寫出了茶葉第一水到最后一水的口感和形態。比如綠茶,湯色碧綠,柔和純凈,入口清新甘甜,就像爛漫的孩童,不摻絲毫雜質,清澈而透明;普洱茶色如紅酒,入口香醇而綿長,一如柔情似水的女子,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沉淀下來的是悠長醇厚的底蘊,千般情絲在杯中起起落落,縈繞不絕……
茶具講故事,品茶玩穿越



在“風雅渴”品茶,除了“雅”,還有“趣”。茶室有幾個風格迥異的空間,代表著不同朝代的飲茶方式。唐以前的飲茶,屬于粗放煎飲時代,或藥飲、或解渴,講究粗枝豪放,大口而盡,倒是與現在人飲茶方式頗像。到了唐宋以后,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所以讓我們在茶香中先夢回唐朝。


左右頁圖:茶與壺看似隨手,實寓深意。手捻茶匙,將觸感緊實的茶葉倒入壺中,在緩注沸水,等片刻時間,爽利的舞出一道弧線,將茶傾注到盞中,淺淺薄霧襯著黃暖色的茶湯,好像在霧氣中穿越回某個朝代。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在茶室右側茂林修竹的小小亭臺上,焚一柱檀香,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碎,碾成粉面狀的茶末,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滾水里,像煮餃子一樣煮上三滾,最后喝那一鍋茶湯。更有甚者,在茶里加各種佐料,比如鹽、薄荷、棗子、橘皮等,連喝帶吃,這就是“吃茶”的由來。到了宋朝,將茶葉先研磨成粉的過程愈加講究,所謂“點茶”,就是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幾個碗里,沖入滾水,一邊沖一邊攪,快速攪動,讓茶末跟滾水充分混合,成碧綠一碗,日本人偷師成功,變為今日的“抹茶”。茶藝師為我們一一還原出宋代“點茶”的步驟,點好的茶湯上面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泡沫,猶如好的咖啡上面會浮有一層咖啡油一般。至于喝茶的器具,宋唐也有不同,以瓷器代替了陶器。據茶藝師介紹,在唐朝上流社會鄙視瓷器,喜奢靡的唐朝人喝茶喜歡用銅碗、銀碗甚至是金碗。唐朝人愛浪漫,對于女性推薦用玻璃杯飲茶,有種“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意味。離開唐宋,來到元代,飲茶少了許多繁文縟節,一間不大的雅室,一張素雅的木桌,桌上是備茶的一應茶具,有成疊扣放的瓷盞、疊放的盞托、沖泡茶湯的大碗、貯放散茶的蓋罐僅此而已,簡單卻自有道理。到了明朝,世人喜清飲,以沸水沖泡茶葉,“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選一個臨窗的位置坐下,面前有幾道精致的茶點,杯里的茶是普洱,耳邊聽的是茶肆里風華雪月的故事,一場“茶藝”打破了沉靜,周圍變得吵雜起來,這便是回到明清了。
這是一個風雅之地,沒有一字一畫,卻有詩和茶,當你走進門的一瞬間,便開始了與時空的對話,對于茶文化的了解,不再只是局限于紫砂壺與龍井茶。
地址:渝中區洪崖洞密岸風情街
最難忘的特點:茶碗、茶甌、茶盞、茶杯,不同的稱謂,牽引著不同時代的品飲用法,與自我感情的釋放。每一個稱謂背后,都是對茶與盞的詠嘆。
Fengyake A Tea House in Hongya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