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成
香港上市公司中國農產品交易集團控制的關聯公司,在河南洛陽、開封、濮陽以新建和收購等形式,分別與三地政府簽訂協議,設立“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以每平方米300元左右的價格買地建成新市場,利用政府權力將老市場的商戶“搬遷整合”至新市場,獲取新市場土地溢價超額收益。
中國農產品交易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取土地溢價超額收益:一是通過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的土地增值增加收益總額,提升凈資產收益率,獲得上市母公司中國農產品交易集團股票溢價收益;二是關聯公司直接出售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的商鋪,獲得房地產溢價收益。
盡管河南三個市的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都不是市場自然選擇和自由競爭的結果,但從經濟效益看,以開封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為例,其2期出售均價為5,700元,與買地價格約300元相比,中國農產品交易集團及其關聯公司獲得近20倍的收益。
從法治效果上看,當地政府協調有關部門不再批準建設同類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積極推動老市場向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搬遷整合,構成不正當競爭和壟斷,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有關責任人員涉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6條規定的強迫交易罪。
當地政府的做法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會破壞當地的投資環境,導致整體上損害當地的經濟運行效率和公平。當地政府幫助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取得了超額經濟效益,卻付出了犧牲社會效益的巨大代價。對于政府來說,為了某一個企業的特權而不能顧全大局,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把開發好的商鋪賣光后走人,而又因為交通不便、沒有顧客愿意上門而市場興旺不起來,廣大商戶血本無歸,誰來收場?無疑是當地政府要承擔不良的社會后果。
對于廣大商戶來說,被政府權力驅使其進入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商戶的企業經營自主權受到了侵犯。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不兌現商戶的補助款,商戶又遭受了商業欺詐。一旦受害的商戶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宏進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就要演繹“侵權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的市場法治邏輯,為自己侵權的“圈地運動”付出相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