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毅 馮攀(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 ,天津 300202)
民營經濟是解決就業、增加稅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地方經濟。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政府全力抓好的頭等大事,更是“十三五”的重要任務。筆者整理出各地在發展民營經濟中創造總結出的六條經驗,供大家借鑒。
杭州、寧波、湖州、金華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城市。創業型城市以“五大體系”作為主要創建工作任務。
一是建立組織領導體系。各市成立由政府領導負責、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創建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實施工作計劃,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形成政府促進創業的工作推動機制。同時,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以及行業協會作用,建立創業帶動就業的組織領導機制。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對創業者在市場準入、行政管理、融資渠道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問題,積極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創業專項扶持資金;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和落實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形成促進創業的政策體系和良好的創業環境。
三是健全創業培訓體系。擴大創業培訓范圍,將有創業愿望和培訓要求的城鄉勞動者全部納入創業培訓對象范圍,實現創業培訓全覆蓋。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閑置資源,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推進創業實訓。提高創業培訓質量,健全創業培訓體系,提高培訓后創業成功率。
四是構建創業服務體系。依托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創業指導服務組織,建立創業服務公共平臺,完善創業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改善服務手段,建立創業信息服務網絡和信息發布機制,建立創業項目市場化運作機制,開發形成基本成熟的創業服務體系。
五是健全工作考核體系。建立完善創業帶動就業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把創業帶動就業的主要工作指標納入就業工作目標責任體系,作為就業工作主要目標任務的內容,強化責任和考核。
浙江創辦每年一次的浙融會,搭建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對接平臺,為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找機會,為科技型民營企業找米下鍋。開展“雙千對接活動”:即1000家成長型、科技型中小企業與國內外知名私募股權機構對接,1000個重點工業融資項目和產業集群項目與省內金融機構對接,為科技型、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機遇。
上海推動中小企業發行集合票據,鼓勵發行私募債。2012年14家企業融資規模達12.55億元。設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共17家創投基金。設立國內首家專注科技企業的獨立法人銀行——浦發硅谷銀行。探索社區金融經營模式,設立首家外資小貸公司,2013年底116家小貸公司設立,全市典當企業達229家。區縣探索“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合作社”建設,建成“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推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試點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
深圳寶安區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的民營企業給予100萬元獎勵;對獲得廣東省名牌產品的民營企業,給予30萬元獎勵。
浙江設立品牌建設專項資金。浙江成立由省、市、縣三級組成的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設立“?。ㄊ?、縣、區)長質量獎”。“名牌戰略”,大大提高了浙江民營企業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相繼涌現阿里巴巴、網易、吉利汽車、娃哈哈集團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知名民營企業。
上海對入圍“品牌產品/服務”的中小企業,優先推薦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向銀行推薦申請貸款,江蘇制定《江蘇省名牌管理辦法》,完善名牌培育、評價、宣傳和保護機制。其他很多地方實施支持自主品牌出口政策。
北京市政府實施《關于全面深化北京市屬國資國企改革的意見》,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支持市屬國企與中央企業、 中關村企業、區縣企業加強合作,相互參股,形成混合所有制,2013年,北京市國資委直接出資企業已由74家減至43家;組建國資經營管理平臺,成立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是中國第一家純做股權經營的資產經營公司,性質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淡馬錫”類似,是推動國企改革重組、實現國有資本有序進退的整合平臺。2012年,國管中心資產總額12500億元,凈資產3950億元,實現營業總收入5530億元。
浙江推行國有資本在股份所有制企業中持優先股,消除壟斷及隱性壁壘,讓民營企業真正進得去。浙江把大型國企的50%的資產作為優先股,然后把26% 的股份賣給民企。民企可以小搏大,一半資金就可以掌握企業經營的主導權,同時對國企來講降低了交易門檻,可以引來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競價,提高國有企業股權的價格,民營企業將企業經營好了,提高了股權價值,國有資本也就實現了保值增值。
四川確定行政考核指標,依托實際項目,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國有資本投資領域。四川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五條措施》第2條指出,按照“成熟一批,發布一批”的原則,把高速公路、能源、化工、鐵路等領域里的項目向社會及時廣泛發布信息,大力引入非公資本。向社會公開出讓。目前四川鐵投集團、交投集團、化工控股集團和川商集團等國企,已經向民營企業轉讓。
廣東對培育百億級、千億級的民營骨干企業提出十條支持舉措。加強跟蹤服務工作,確保相關扶持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支持內容包括:申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重大科技、重大成果轉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省重點實驗室等專項資金;優先給予投資項目用地保障;支持民營骨干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可轉換債、并購私募債等方式并購重組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骨干企業參與廣東現有地方金融機構改革重組,以及發起設立或參與設立企業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股權投資企業、航運保險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鼓勵民營骨干企業赴境外收購兼并實體經濟、設立研發設計機構、招聘吸收高層次人才、投資辦廠,參與全球資源整合與經營。

蘇州對營業收入首次超過50億元、100億元、500億元、1000億元的民營企業,自企業上新臺階的當年度起,連續三年按照不低于新增稅收地方留成部分15%、20%、25%、30% 的比例獎勵企業,專項用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促進企業創新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兼并、收購、控股本市以外企業并在本市納稅,鼓勵已在外地設有分支機構的民營企業到蘇州本地結算、匯繳納稅以及申報總部企業認定,經認定符合總部企業條件的,享受市政府加快發展總部經濟的有關政策。對年營業收入首次超過5000萬元的民營企業,當年度一次性獎勵20萬元。發揮政府采購和政府首購支持作用,確保在同等條件下民營和中小企業產品,特別是“自主創新產品”能夠優先進入政府采購目錄。
杭州鼓勵民營大企業擴展到三次產業全部領域。近年來,杭州實施《關于進一步培育發展大企業大集團的若干意見》、《杭州市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五年行動計劃》,堅持從工業拓展到農業、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堅持市和區、縣(市)聯動,堅持央屬、省屬、市屬企業全覆蓋,堅持培育和引進“兩手抓”,不斷優化完善各項扶持政策。
上海以“服務民營企業走出去便利化”為主題,加強與外國駐華使領館的聯系與合作。增進外國使領館對民營企業的認識和了解,優化民營企業在簽證和外事手續便利化方面的外部環境,與外國使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和協議。
深圳寶安區扶持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對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包括參加國際展銷會、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到國外申報知識產權、建立國外營銷網絡和研發機構、開展進出口業務,除執行省、市有關補貼政策外,出口一美元給予人民幣0.03元的貼息,對參加市、區組織的出境展銷給予企業攤位費50% 補貼。
廣州東莞民生銀行確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主力銀行”、“銀企雙贏”的品牌。滿足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的多環節、全過程貿易融資需求,研發系列貿易融資綜合解決方案,積極推進內外貿、本外幣、離在岸、境內外貿易融資“四個一體化”戰略,并傳導“將融資與融智、融資源相結合”的金融理念,創造銀企雙贏的局面。
重慶市舉辦西部民企“走出去”培訓班。幫助民營企業掌握和運用好國家“走出去”政策、海關關稅減免政策、金融扶持等政策,分析外匯形勢和國際投資發展趨勢,結合具體案例學習人民幣匯率風險管理、民營企業如何同外國人做生意等課程,為有條件、有意愿“走出去”的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實務和操作程序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