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青(發自巴黎)
在傳統文化和城市功能間找到平衡“小巴黎”與“大巴黎”
◎茅青(發自巴黎)
在歐洲的首都中,巴黎是比較幸運的一座大城,沒有經歷如英國倫敦1666年摧毀80%城市的大火災,也沒有遭遇葡萄牙里斯本1755年大地震和柏林“二戰"后期的大轟炸。所以,巴黎保留了眾多的傳統建筑和歷史文化古跡,它的城市規劃怎樣在保護傳統文化和增強城市功能間找到平衡,頗值得細說。
去過巴黎的人都知道,巴黎市中心很小,僅有105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的二環半,人口220萬。出了這個范圍,通信地址上就看不見“巴黎”這個詞了。不明就里的人還以為到了外省,其實仍舊屬于巴黎。如果算上巴黎近郊和遠郊統稱巴黎大區或“法蘭西島”,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1100萬。
巴黎大區的概念十分繁雜,各種劃分五花八門,有一個概念叫巴黎及“小環”,其實就是近郊,相當于北京四環,距離市中心 (以巴黎圣母院前廣場零公里標志為依據) 十多公里,人口三四百萬;另一個概念叫“大巴黎”,相當于北京六環內,人口900萬;然后就是巴黎大區。最后還有巴黎大都市的概念,距巴黎方圓30公里都算。從人口分布上看,巴黎方圓7.5公里范圍內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從巴黎劃分的復雜性可以看出巴黎地區發展歷史久遠,現在的大巴黎正是從小巴黎慢慢擴展形成的。小巴黎留住了百年老建筑、古跡名勝、傳統店鋪街道和咖啡館,而新建的高層小區大多位于郊區,不過21世紀初通過法案,連郊區也不許興建11層以上的高層住宅樓。
巴黎的城市規劃成就舉世矚目。盡管有法國人批評巴黎沒有學習羅馬,完整保護古城原貌,但多數人認為巴黎在保護傳統文化和增強城市功能之間,找到了最佳的平衡點。羅馬雖然更為“守舊”,但隨著人口增多,城市功能缺失問題日益明顯,交通擁堵,年久失修的古建筑使得維修成本昂貴,當地政府不堪重負。巴黎盡管沒有羅馬那樣“舊”,但比紐約、東京等城市,還是有韻味多了。
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現分為20個區。高級住宅和商業區主要集中在塞納河右岸西部,東部為一般住宅區。政府機關大都設置在左岸西部,東部 (原拉丁區) 是學校等文化教育機構集中的地方。市內綠地很多,除兩個森林公園外,還有若干中小公園及其他綠地,全市人均綠地面積10.16平方米。


曾位于巴黎市中心的“門廳”蔬菜水果肉類批發市場,現已搬遷。

如今位于巴黎南部郊區的“漢吉斯”蔬菜水果肉類批發市場
巴黎自中世紀起就具有一定的規模,人口急劇增加,從那時起人們開始考慮城市如何更加合理規劃,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不受擁擠和疾病的困擾。中世紀時,每當人口增多,各種傳染病就會肆虐,而傳染病的發生同清潔水源短缺有很大關系。資料顯示,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居住條件差,僅肺結核一種傳染病每年就造成10萬人死亡。
巴黎真正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始于19世紀。在拿破侖三世的統治下,當時巴黎市長奧斯曼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建設:拓寬馬路使其貫穿各個街區中心,方便馬車的行駛;沿路建造起一座座高大漂亮的住宅樓,道路兩旁種植了梧桐樹形成林蔭大道;清掃骯臟的街區,修建運河,整治塞納河使河道通暢,廣受贊譽的城市地下排水工程,也是從奧斯曼時期開始形成的。
今天的巴黎市中心保留了很多奧斯曼時期的建筑和街道,奧斯曼風格也成為一種著名的建筑風格,即使多年以后改建或新建大樓,也仍舊保留奧斯曼的風格??梢哉f,奧斯曼的規劃是巴黎城市向現代化邁出的第一步。19世紀末,巴黎為了迎接1900年首屆世界博覽會,修建了埃菲爾鐵塔,同時討論興建地鐵。1900年至1913年,第一期地鐵共8條線路通車。如果不算4條通往遠郊的地鐵快線,今天巴黎市內也只有14條地鐵線。一百多年前的8條地鐵線,大大方便了巴黎市民的交通出行。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后來的阿爾及利亞戰爭,法國經濟百廢待興。到上世紀60年代,法國城鎮化步伐加快,除了本地農民大量進城,北非移民也大量涌入法國。政府意識到為解決城市問題必須有一攬子的城市規劃理念。

從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巴黎地區城市規劃理念發展日臻成熟。巴黎成立了城市規劃委員會,并開始大興土木。
1965年政府制定了“大巴黎區規劃和整頓指導方案”。那時已經預料到巴黎及周邊地區會日益擁擠,所以提出了幾項措施:在更大范圍內考慮工業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業和人口繼續向巴黎集中;改變原有聚焦式向心發展的城市平面結構,城市將沿塞納河向下游方向發展,形成帶形城市,在市區南北兩邊20公里范圍內建設一批新城,沿塞納河兩岸組成兩條軸線,建有5座新城;改變原單中心城市格局,在近郊建9個副中心。每個副中心設置有各種類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以減輕市中心負擔;保護和發展現有農業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圍建立5個自然生態平衡區。
對巴黎居民來說還有一件大事,就是1969年將位于市中心占地32公頃的“門廳(LES HALL)”蔬菜水果肉類批發市場,搬遷至郊區“漢吉斯 (RUNGIS) ”。此舉曾遭巴黎市民極力反對。然而,隨著巴黎人口增加,該批發市場遷離市中心已勢在必行。
在更大范圍內考慮工業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業和人口繼續向巴黎集中;改變原有聚焦式向心發展的城市平面結構,城市將沿塞納河向下游方向發展,形成帶形城市,在市區南北兩邊20公里范圍內建設一批新城。
20世紀60年代末是摩天大樓時髦的年代,也是法國經濟起飛的開始。巴黎商務區“拉德芳斯”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也是巴黎向外圍進一步擴展的開始。拉德芳斯距離市中心雖然僅兩公里,是香榭麗舍大道的延續,但已屬于庫博瓦鎮。由于巴黎市中心的辦公樓不能滿足日益龐大的業務需求,興建一個新商務區迫在眉睫。經過40多年的建設,拉德芳斯已成為歐洲重要的商務中心,30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駐有2500家各國企業。
20世紀80年代起,巴黎大區的發展更加重視社會平衡,當時移民融入問題已經顯露出來,一些移民集中的地區經常發生暴力事件,為了更好地使外國移民以及他們的后代融入法國社會,在移民較多的巴黎郊區93省興建了大型體育館,一些大學和醫院以及部分大公司的分公司也搬遷至此。
筆者在北京時有種感覺,好像北京本地人越來越少,外地人越來越多。后來才發現全世界大城市幾乎都一樣:本地居民的比例正日益降低。此趨勢30多年前就已開始,隨著全球化的深入,這種流動性更為明顯。記得20多年前,筆者一位鄰居全家從巴黎搬到法國南部城市圖盧茲,當時不太理解,巴黎這么好為什么要去外???現在發現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喜愛外省,特別是南部大城市。外省和巴黎相比其實更適合人類居住,其教育醫療水平都與巴黎不相上下,而且由于人少車少空氣更新鮮。老年人離開巴黎的就更多,巴黎的緊張生活令許多人感到不適。外國移民進入法國當然首選巴黎,畢竟巴黎的機會多,國際化程度高,文化多樣性強,不會感覺孤獨。

近年來,巴黎變得越來越擁擠:巴黎市中心多是外國游客,巴黎郊區多是外國移民。整個巴黎大區集中了法國1/6的人口,其擁擠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如果算上非法移民,巴黎人數還要增加10%。與此同時,巴黎郊區失業率居高不下,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法國人排外情緒到了一觸即發的邊緣,巴黎成為越來越不和諧的都市。
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薩科齊政府2010年通過了新一輪大巴黎計劃。新計劃不再一味追求地域擴大,而是重視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同時縮小貧富差距,重建社會平衡,使巴黎大區無愧于國際大都市稱號。
新規劃有一個亮點,就是制定一套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戰略:在人口密集移民多,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郊區城鎮,建立新技術創新基地。此舉旨在發展當地經濟,解決失業問題,同時推動科技發展創新。規劃準備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特色建立創新基地,如在戴高樂機場所屬的地區建立國際交流中心,在企業聚集地圣德尼建立新技術發展中心,在商務區拉德芳斯建立金融中心,在薩克來建基礎科研中心,在維勒杰夫建醫療研究中心,在每年舉行飛機博覽會的布爾熱中心建航空研究中心,馬恩河谷德卡特則建可持續城市研究中心,也叫智能城市中心。
和北京不同的是,巴黎環線高速公路只有兩條,一條位于二環,一條在四環半。二環內還有一條公交環線。盡管巴黎交通繁忙,堵車現象很嚴重,但新規劃并不準備建造新的環線高速公路而是選擇建新的環線地鐵,連接郊區幾個重要的經濟區。
巴黎市區現有地鐵線路全長約280公里(北京目前總里程為527公里)。規劃中的這條環線地鐵長200公里,共有72個車站,其中57個新車站,其余為修繕老車站。此外,巴黎還要建4條新的地鐵線。新建的地鐵網預計每日將有200萬人次使用。
筆者居住的鎮子也得益于新規劃,這里本來只有一條快線地鐵,明年將會增加一條環線地鐵,出行更加方便。

巴黎政府為窮人建的廉租房
增加地鐵線路為改善巴黎空氣質量起到重要作用。巴黎公共交通雖然方便,但一些住在郊區的人仍選擇駕車,這幾年巴黎人經常抱怨空氣質量欠佳,而巴黎市區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還是汽車尾氣。盡管巴黎政府推出租賃電動車、自行車等項目,但汽車尾氣問題仍然嚴重。為了鼓勵遠郊區的人乘坐地鐵,地鐵公司準備降低遠郊區旅客的月票價格,使其同巴黎近郊的月票同價。
此外,每年還要在巴黎大區建7萬套住房,以改善住房緊缺的窘狀。
薩科齊政府通過新一輪大巴黎規劃后,曾遭到反對派的抨擊,反對者認為規劃將使法國政府陷入更大的債務泥潭。但反對派在2012年上臺后,仍延續了薩科齊的大巴黎計劃,希望以此提振法國經濟。政府投資推動經濟增長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能提高經濟增長率,政府增加稅收將是好事,否則政府將陷入新的債務危機。
反對人士認為,新計劃預計在15年內共投資260億歐元,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承擔如此大的經費,這些負擔將會落在企業和納稅人身上,這樣做只會拖垮經濟,阻礙經濟復蘇。顯然,像筆者這樣住在郊區的居民的確能從大巴黎計劃中享受到便利,但每年繳納的居住稅又要提高了。
大巴黎計劃見仁見智,但巴黎政府似乎決心已定。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