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劉國偉
落葵薯:窒息術讓森林遭殃
◎本刊主筆 劉國偉
它外形柔韌,但長長的身軀里藏著極擅攀爬的超能力;它的綠葉是裝飾園林的佳品,卻也有使旁物窒息的能力,甚至能摧毀樹林;它的花朵堪稱活色生香,然而,鮮有人見過它的種子;它被一些國家和地區視為洪水猛獸,《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就有它的身影,但它又被某些國家看作醫藥資源乃至餐桌上的菜肴。它就是來自南美洲的藤本植物落葵薯。

落葵薯(Anredera cordifolia)在國內又叫藤三七、藤子三七、土川七、洋落葵,是落葵薯屬(Genus Anredera)植物。它的屬名Anredera源于西班牙語 Enredadra,意為纏繞或攀爬的雜草;種名cordifolia則指心形的葉子。它是一種常綠大型藤本植物,長可達10余米,在地上蔓延開來占地可觀,遇到樹木則攀援而上,甚至能爬到40米高處。它的根狀莖比較粗壯,葉子呈卵形,前端急尖,基部為圓形或心形。它的花朵白色而細小,花柄只有約2毫米長,但盛開時,眾多小花纖細彎垂,別有一番風姿,且香味怡人。乳白色、密集的長花串,可達30公分長,形似綿羊的小尾巴,因此別名為Lamb’s tail(羊羔的尾巴)。雖然它有雄蕊及雌蕊,但很少經傳粉而結子。
落葵薯的一大特征,是根狀莖上長出大量形狀不規則的疣狀塊莖,看起來和我國著名的中草藥“三七”相似度極高,所以民間常稱之為“藤三七”。三七屬于五加科植物,仔細對比可以發現,三七的主根有圓錐形也有圓柱形,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嘗起來苦中有甜。而藤三七屬于落葵科植物,塊莖呈圓柱形,通體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瘤狀芽突起,斷面發白,經水煮后斷面變成黃棕色,味道微甜,嚼起來發粘。購買三七的朋友們一定要細心甄別,不要買到“山寨版”的三七。
據《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介紹,落葵薯“在我國一般不結果”,這也就意味著種子少。上世紀末,人們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南部發現,當地有5%以上的落葵薯干枯花朵中,包裹著能夠發芽的種子。學者們據此推測,在理想的環境與氣候條件中,落葵薯可以結果并發芽。落葵薯種子少,卻傳播勢頭迅猛,成為我國的入侵物種,靠的是什么絕招呢?

落葵薯的花朵白色而細小,盛開時,眾多小花纖細彎垂,別有一番風姿,且香味怡人。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技術人員在落葵薯入侵地放養甲蟲
落葵薯的原生地在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巴西等地,如今其足跡已經遍布除南極洲以外的其他大洲。這其中,人力傳播幫了不少忙。因為它的葉片油潤亮綠,花朵濃密,用來裝飾籬笆、綠化矮墻,頗有觀賞價值。出于美化生活的需要,近代以來,它隨著人類的航船走向全球各地。大約在20世紀初,落葵薯被引入夏威夷和克羅地亞。上世紀50和60年代,落葵薯被引入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
20世紀70年代,它被引入中國大陸,目前已在重慶、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云南、香港、福建等地逸為野生。落葵薯曾在貴州地區各民族聚居村寨周圍表現出擴大蔓延的趨勢,入侵旱地、荒地、自然草地、草坪、果園、森林及公路兩旁,單一優勢群落面積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局部覆蓋度達100%,嚴重危害本土植物,破壞生態環境。
落葵薯的塊根、珠芽、斷枝都能繁殖,主要依靠大量的疣狀塊莖進行無性繁殖,塊莖滾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它的塊莖存活能力極強,即使在藤蔓被切斷5年后仍然有發芽的能力。它的藤蔓生長神速,一周最快能長1米,一個生長季節能長3到6米。在它長期盤踞的地帶,數量驚人的塊莖在地下能夠匯成足球般大小。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CABI)稱,有記錄證實,落葵薯塊莖的數量在某些地區每平方米的土壤中有1500個之多,藤蔓被處理后15年仍能“死灰復燃”。
來源: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官網
在分布上,落葵薯的成長分布區涵蓋了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的廣大地區,它對氣候、溫度和濕度不太苛求。而且落葵薯的自然天敵極少,這就更為它的強勢蔓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取食落葵薯葉片的食葉甲蟲

南非一處被落葵薯覆蓋的樹叢,被覆蓋的林木基本難逃一死。來源:南非諾德霍爾克環境行動小組

落葵薯的塊莖數量龐大,莖蔓切斷后仍可存活多年,生命力頑強。

落葵薯的綠葉是裝飾園林的佳品
需要注意的是,落葵薯并非在哪里都被視為入侵者。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提供的資料表明,日本就不將其看作入侵物種;歐洲、北美、中美洲和加勒比海一帶,沒有國家視它為入侵物種。不過,在非洲,塞內加爾和南非把它列為入侵物種;在南美洲,它被智利拉進了入侵物種黑名單里;在大洋洲一帶,除了新喀里多尼亞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都視其為入侵物種。落葵薯到底干了啥而落得這般惡名昭彰呢?

落葵薯的花朵極少結果實

落葵薯的葉子呈卵形,前端急尖,基部為圓形或心形。
入侵物種有很多共性,它們在落葵薯身上也有體現。比如,落葵薯具有明顯的壟斷生存資源的傾向,以及化感效應,會抑制周邊農作物的生長。由于枝葉的密集覆蓋和蔓延,被落葵薯瘋狂糾纏的其他植物往往因為缺乏陽光難以光合作用而死去。在許多森林地區,落葵薯的這種窒息手段造成大片森林的崩潰,有人稱其為“革命草”。正因如此,太平洋島嶼生態系統風險評估(PIER)稱落葵薯有“高度風險”。

落葵薯長長的身軀里藏著極擅攀爬的超能力


落葵薯乳白色、密集的長花串,可達30公分長,形似綿羊的小尾巴。

落葵薯通體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瘤狀芽突起

被落葵薯瘋狂糾纏的其他植物,往往因為缺乏陽光難以光合作用而死去。

落葵薯的藤蔓生長神速,一周最快能長1米,一個生長季能長3到6米。
澳大利亞顯然是落葵薯的重災區。2010年,澳大利亞研究了1665種引進植物對環境的威脅,把其中340種列入了重點關注名單,其中有3種是“極端危險”,落葵薯名列其中。由于管理不當,落葵薯在新南威爾士州一帶成為對生物多樣性影響最為嚴重的雜草。落葵薯在澳大利亞為害一方,引起了官方的高度重視,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對落葵薯的防治技術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落葵薯的物理防治方法就是靠機械方式拔除地表藤蔓,徹底挖出地下塊根,同時清理地上散落的塊莖,全部干燥粉碎,避免再次孳生蔓延,整套程序甚是繁瑣,且成本不低。而利用農藥等化學防治手段只在落葵薯幼苗期比較奏效,成年植株對除草劑的抗性非常強,所以防治效果有限。后來,人們把注意力轉向了生物防治。
南非于2003年開始探索落葵薯的生物防治法,發現了來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兩種甲蟲專吃落葵薯的葉子,且食葉量比較可觀。對落葵薯的防治持積極態度的澳大利亞便著手引進這兩種甲蟲。2011年5月,昆士蘭州大量放養了食葉甲蟲。之后新南威爾士州也進行了放養,發現放養之后第一年甲蟲食葉量偏低,初步觀察戰果一般。分析人員認為,甲蟲吃多少落葵薯葉片可能和放養密度關系不大,季節、光照和甲蟲自身的天敵等可能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為此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三七和落葵薯,落葵薯的地下塊莖曬干后和三七相似度很高。
落葵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眼中地位迥異,比如其提取物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被當地人作為藥材。《中國植物志》稱落葵薯有“滋補、壯腰膝、消腫散瘀的功效,葉拔瘡毒”等,將其納入中草藥范圍。擅長烹飪的中國人還把落葵薯做成佳肴。筆者在此提醒讀者朋友,在國家衛計委公布的藥食同源食品名單里,有三七但是沒有落葵薯,所以民間的食用安全性缺乏官方的認可,值得注意。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
(本文寫作中參考了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CABI)、侵入物種專家群數據庫(ISSG)、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和昆士蘭州官網、澳大利亞雜草委員會和維基百科等網站,特此聲明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