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在京舉行探尋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的新方向
11月20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的“第六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在北京唐拉雅秀酒店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天津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保部科技委員會、山東省環保廳、中國工商環境商會、北京綠創環保集團、中環國學文化研究中心、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沙龍的討論。
沙龍全天共分4個討論時段,既有主題發言,又有自由發言環節。與會專家圍繞有關生態文明的兩個議題展開研討,分別是“生態文明背景下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解決好三農問題”和“生態文明背景下的‘互聯網+’為經濟與消費轉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他們從社會學、哲學、環境科學以及經濟學等角度,結合生動案例,深入論述了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的發展方向。沙龍的主持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對專家學者的發言做了總結,并就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經過激烈的生存競爭后達到一定的平衡,這種平衡只能是一種動態平衡。
生態文明學術沙龍是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8年發起并主辦的,至今已經舉辦了六屆。每屆沙龍均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充分表達,互相啟迪,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沙龍氣氛寬松,參會人員平等交流,暢所欲言,激烈的思想交鋒不斷擦出學術火花,氣氛非常活躍,促進了不同領域專家間的深度合作與廣泛交流。前三屆會議的討論成果,已結集為《生態文明學術沙龍文集》出版發行。
《環境與生活》雜志作為沙龍的重點報道媒體,對此次沙龍的討論內容進行精選摘編,以饗讀者。

◎王玉慶 (主持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
一個很有名的學者說過,世界上很愜意的事情就是能邀請一些志同道合、很有思想的人一起聊天。但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他們都很忙。今天能把大家請來,我非常高興,我也代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感謝大家在風雪交加的日子,趕來參加我們的第六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
我們前三屆沙龍出了一本集子,基本把大家前三屆討論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匯集起來了。沙龍的定位叫生態文明學術沙龍,主要就一些理論問題或者學術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所以,得思考如何把這個討論引向深入,得到一些更有價值的思想。
為此,我做了一些思考,考慮把前幾屆大家提的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歸納成兩個題目:一個是生態文明很重要的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什么叫人與自然和諧?怎么和諧?如何去衡量、解釋它?第二個是關于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的內在價值到底怎么看,如何評價?這個問題在一定意義上是個哲學問題,目前也有很大爭議,而且對實際生態文明的推進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在第四屆、第五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期間,想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深入下去。
在研究舉辦第六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的時候,我聽了聽我們學會同志的意見,覺得結合當前社會比較關心的熱點問題來討論,大家會更關注、更有興趣,討論也會深入,也不妨礙我們學術的交流和理論上的探討。題目又回到我們征集的這兩個題目,一個題目是關于生態文明背景下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解決好三農問題;第二個題目是關于生態文明背景下經濟與消費轉型與互聯網+,這是兩個當前比較熱的話題。農業現代化是非常大的題目,如何能跟生態文明結合起來,對農業的健康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至關重要。經濟結構的調整,消費轉型升級,包括互聯網+,也都是很重要的大題目,如何在生態文明背景下看這些事?這些是需要厘清思路的。
我這里想說明一下,希望大家圍繞這些主題談,如果你在生態文明上有些其他的非說不可,我們也歡迎講,沒有關系。具體的要求會議通知上有,希望大家發言觀點鮮明、簡明扼要、言之有物,鼓勵思想交鋒,把問題討論得更深入。
現在我又有一個想法,就是你們這些搞研究的人,搞哲學的、搞社會學的、搞自然科學的,你們要研究社會發展方向到底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方向?怎樣能夠通過理論的研究和學術的引領,讓社會向更高一級的階段發展。馬克思講共產主義,現在有人講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后的新的文明時代,又應該是個什么樣子?我們研究城市化也好,人的價值觀也好,傳統文化也好,這些研究能不能指出一條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我們的道德觀念,應該是什么樣的發展方向,是否就是生態文明?我現在說不太清楚,我想這就是在座專家要探討的了。

◎溫鐵軍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很多人以為農業現代化就是大農場化,其實未必。日本、韓國盡管高度城市化,高度現代化,但是日韓的農業仍然是小農經濟。另外,歐洲的大型農業也基本全部退出了,為什么呢?因為大型農業污染環境,不是資源友好型的,也不是資源集約型的。
歐洲在退出大農業,而我們卻在熱衷搞規模化農業生產,也因此我們的農業造成污染是必然的,這樣的農業對于環境而言是破壞性的。
工業化之后,西方用工業改造農業,就是所謂福特主義的大生產和斯大林主義的大農場,這兩個都來自西方,我們錯把它當成了榜樣,盲目追求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其結果是造成多重不幸:第一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第二是食品嚴重不安全,吃東西可能得病;第三重不幸是破壞了整個鄉土社會的文化傳承——你一個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民族,何談生態文明?
所以我們說農業第二產業化即農業的工業化,導致了農業的2.0版,它雖然拉長了產業鏈,但是農民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獲得整個產業鏈的收益普遍不到10%。產業鏈收益無外乎是產業資本的收益而已。
由于國內的農業是大規模投入,結果造成農產品嚴重過剩,越是過剩,收益越低;農產品價格上不去,農民就不干。所以現在中國農業處在一個危機狀態,上面國際農產品價格封頂,下面農民不干活。也因此,農民大量使用廉價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家家都種衛生地,化肥農藥除草劑”,給你們城里人提供的是這樣的,農民自己搞點小的庭院經濟,維持一家人生存。在這種情況下,奢談農業現代化是無意義的。
農業2.0走不通,現在有人開始搞農業第三產業化,也就是農業3.0版,這是在農業第二產業化造成巨大破壞,農村衰敗、農民收入比例下降、貧富差別拉大、社會的碎片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出現的。農業第三產業化因為納入了收益相對較高的服務業,因而相對第二產業化的農業要進步得多。比如景觀農業帶來了旅游農業,旅游農業再帶來休閑農業,休閑農業再帶來養生農業。只有實現“在地化”(編者注:相對于“全球化”的另一種趨勢,指地區或國家的經濟或商品流動,必須適應地方需求)的資源多樣性,才能形成景觀,有景觀才有旅游,有旅游才能有養生,而養生體系是第三產業中價格最高的。假如再進一步,你把這四個東西結合在一起變成題材和創意,創意農業是第三產業化農業中相對收益較高的。所以農業3.0農民還能有收益。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農業4.0版,討論“互聯網+”如何跟農業現代化結合,農業靠“生態化+社會化+互聯網”有沒有現代化的可能。
互聯網具有網絡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平等性,不管你是“大咖”還是打工的,當你在網上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平等地使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因此,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可以使市民和農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梁,為什么可以搭建呢?是因為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在世界上有一個共性,就是追求安全,安全對農業的要求就是食品安全,大家都希望保障家人和自己的安全。所以這時候就要把農業和中產階級的安全食品消費要求結合。這個要求恰恰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
你們知道馬云的淘寶村進入農村為什么成功嗎?因為馬云有一個消費者的大數據庫,可以分類弄清楚誰是定制化消費高價農產品的。淘寶村主要是面對大數據篩選出的、有消費意愿的客戶,為他們提供定制化服務,這叫互聯網+。如果沒有大數據庫,你沒法對消費者做篩選,這是連不起來的。
農業現代化現在應該考慮的,是從2.0版跳到4.0版。這樣我們就能恢復農業的社會化、生態化,農業在生態文明戰略之下的現代化就實現了。

◎張波 (山東省環保廳廳長)
當前,農村種植性土壤重金屬超標和其他一些生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土壤中的重金屬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工業污水澆灌帶來的?其實不然。我們山東省很多農村的周邊根本沒有工業,澆的水也是黃河水,但是重金屬依然超標。于是,我請檢測站把市場上常用的化肥拿來檢測,結果發現,大多數化肥都含重金屬。也就是說我們化肥中的重金屬指標。
化肥怎么會有重金屬?后來我專門研究了這個事情:生產磷肥要用磷礦石,這個磷礦石就產生重金屬。我們在生產、銷售、使用的監管方面不嚴格,粗放,這是土壤重金屬污染不可忽視的原因。
農村環保急需解決三件大事:農民飲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再有就是嚴防工業污染向農村轉嫁。而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引起的臟亂差,城里人看著很難受,但其實沒有前面說的三件事重要。

◎孫佑海 (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
這些年,我國農業追求高產量、高效率、高收入,結果食品安全問題、農村污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有三:第一是化肥,要靠化肥來提高產量;第二是農藥;第三是各種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添加劑。工業資本下鄉后,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對此,我提幾點比較具體的建議。
第一,要通過立法和政策把農業化肥問題管住。首先,國家對使用化肥進行補貼的政策一定要調整,在農村不是用化肥越多越好。現在國家決定在2020年徹底取消對農村使用化肥的補貼,而且今后要鼓勵使用化肥之外的一些措施,也許能恢復到以前主要采用農家肥的時代。第二,到底什么樣的化肥可以用,要嚴格采用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法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三,農藥的使用一定要管制,在這個問題上,國家過去的管制不是那么有效,還是要從標準上來加以控制。第四個問題就是通過立法加大土壤的保護力度,由過去土壤污染防治的被動狀態轉變為土壤環境保護。因為健康的土壤,是中華民族永續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最后,為了保障食品安全,建議國家加快制定農產品產地的保護政策。

◎盧風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從哲學層面來看,我們講生態文明,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走向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工業文明的提升、改造,要依靠技術創新,主要是信息化、數字化技術。
信息經濟或者知識經濟的發展,有可能帶來大幅度節能減排,比如它能做到非物質化的傳輸或者大幅度的降低物流,無紙化辦公、無紙化閱讀等等。但是這僅僅是技術上的可能性,要它真正實現,必須伴有文化上的變遷——從物質主義的文化走向超越物質主義的文化,這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是數字化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但是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并未使美國大幅度節能減排,就因為美國文化仍然是物質主義文化。人們使用的汽車等物品一點沒減少,又增加了電腦、手機等的使用,能耗自然有增無減。
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要求就是超越物質主義文化,這是很多人都不關注的。因為我們剛剛嘗到物質主義的甜頭,剛剛開上汽車,用上一次性用品。如果我們超越了物質主義文化,數字化技術就可以為發展非物質經濟開拓廣闊空間。
如何超越物質主義文化?這就要糾正我們長期以來的一個理論上、哲學上的嚴重錯誤。第一點,要正確理解經濟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經濟是基礎,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長永遠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點,正確理解人生幸福與物質財富增長之間的關系。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幸福學啟蒙大師理查德·雷亞德更干脆,他說人生幸福與物質財富增長之間沒關系。雷亞德甚至訴諸佛教,認為人們應該通過提高內在修養,而不是通過物質財富增長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我認為超越物質主義是完全有可能的,物質主義并非天然正確的,我們中國古代就一直沒有認同物質主義。

◎王利華 (南開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農村環境問題引起我的很多思考。例如,要不要把過去的農業理想化?
誠然,我們的可持續農業維持了幾千年,可我們是在極低的水平下,在同饑餓做斗爭的情況下維持了幾千年,這中間伴隨周期性的很多人死亡。我想不能把那個時代理想化,雖然看起來是可持續的,但今天的人能承受這樣的東西嗎?假如說這種饑荒發生在今天,我們仍然說它是生態化的農業嗎?我想不能。
最近幾十年中國人基本沒挨餓了,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現有的成績。另一方面,工業化的農業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非常嚴重。我覺得可能有一些地方是特別要反思的。
最近幾十年快速現代化過程中,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們把延續幾千年的有機物循環鏈條切斷了。這種切斷給人類帶來的后果是致命的,這個中斷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初開始的。為了衛生的需要,城市抽水馬桶的污穢物大量排到江河里,原來這些是通過掏糞工人運到農村去的,這是第一次中斷。第二次中斷是20世紀70年代左右,唾手可得的化肥、農藥讓農民對傳統的農家肥這些東西越來越沒興趣,這太累人了,施化肥太容易了,所以造成了有機物質不能回到農田。

◎鄭也夫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消費主義,環境問題肯定和高消費有極其密切的聯系。
高消費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高消費的最大推手是什么呢?就是社會現在流行的一種時尚,這種時尚是高消費最大的推手。時尚自古就有,但是到了商業社會,商家特別愿意造就一種時尚,因為造就了時尚就造就了消費。
那么,時尚演變過程中當然包含模仿,這里面的關鍵就是誰模仿誰。
日本生物學家研究猴子,發現猴子是善于模仿的動物,比如人在海邊吃芋頭,先把芋頭拿到海水里洗一洗再吃。有的猴子看了,也用海水洗了芋頭再吃。這個地方的猴子缺鹽分,芋頭被猴子用海水洗了就更好吃了。在猴子群體內部,只有一兩只猴子看人洗了芋頭,猴子回到群體當中就可能傳播洗芋頭的習慣,在猴子群體蔓延,最后讓猴子們都洗了芋頭。
但是,能不能很快地讓猴子們都模仿,就取決于學人洗芋頭的是哪只猴子了,如果是地位很低的猴子自己洗芋頭,別的猴子看了可能不理會它;如果是猴群里的頭領帶回來的洗芋頭習慣,那別的猴子就會競相模仿。
所以,連猴子群體都是地位低的猴子模仿地位高的——地位高的猴子不稀罕模仿地位低的猴子,那樣太沒面子了,怎么能模仿它呢?它算老幾?
在人的群體里,毫無疑問也是這樣的。孟子說過這樣的話:“為政不難,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他說大戶很有德教,如果你大戶這樣,全國就效仿;全國效仿,天下效仿,德行就遍布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德行,而是有一種惡習,同樣會讓全世界都模仿,因為地位低的人毫無疑問也要模仿地位高的人,模仿你才有面子,模仿從來都是地位低的人模仿地位高的人,時尚從來都是這么形成的。
雖然都是這樣,在古代的時候也有時尚,可是作為高消費時尚在古代模仿不成,因為物質條件有限,你模仿不了。所以說“禮不下庶人”,因為禮有偉大功能,它讓人和人之間很和諧,但是繁文縟節,窮人這么做成本太高,既沒時間成本也沒道具成本,什么樣的衣著你都落實不了,老話說“詩書傳家”,能傳全社會嗎?你沒那個條件不能讀書,更不要說什么鐘鳴鼎食了。
但是,后來麻煩來了,工業革命來了以后,女工也能穿上公主的絲襪,工業革命讓大多數人具備了模仿的物質條件,工業革命的本質就是復制,偉大的復制。地位高的人過去有的,你沒有吧,那我現在就能幫你復制,我能很便宜地賣給你。工業革命來了沒多久,工商業聯手了,下層人士在物質上模仿上層人士變得輕而易舉。
本來,下層就是愿意模仿上層的,愿意模仿他們的穿著,模仿他們的生活方式,而工業革命、商業革命又幫助他們去模仿。那么,接下來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嚴峻問題:上層如何帶動社會時尚。
現在,我們國家的上層主要還是官與商,姑且稱為VIP,他們中的一些人看問題短淺,有的甚至是盲流、賭徒,他們不以此地為家園。明明在這兒權柄這么大了,不以這兒為家園!看這些人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來,把老婆孩子都送出國了,做一個裸官或者裸商,等把這兒的資源賺夠了,趕緊逃離這兒。你說他在這兒過的什么生活?不是盲流的生活?不是賭徒的生活?還能是什么生活?說得不好聽點,他們還遠遠趕不上舊時代的封建主,因為封建主和這片土地是有最密切結合的,想得一定是長遠的,因為這片土地屬于他,他為什么要把這片土地敗壞了,為什么把空氣污染了,河流污染了?他還希望子子孫孫在這兒都是奴隸主呢,他還是有一個長遠考慮的。
說到最后,要都是這樣的裸官、裸商做中國的上層,做中國的VIP,下層能模仿得好嗎?肯定都是鋪張炫耀,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這樣的高消費一定會將中國的環境徹底破壞掉。

◎常紀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今年5月我回了湖北省建林縣的農村老家。這次回去,明顯感覺到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村里通過農業現代化解決了一些環境污染問題,互聯網+也進入了基層農村。
如今,我老家農村是家家戶戶不準堆垃圾,塑料袋或者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能亂扔,每人每年交20塊錢,村里面統一收集到縣城里,縣城里有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統一運過去發電。
還有秸稈焚燒問題。我們老家農民把插秧、收割等環節都機械化,用收割機一畝地80塊錢,很快就收完了,然后把秸稈用機器粉碎之后埋到地下了,極大地解決了秸稈問題。通過農業現代化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現在互聯網+給環保產業帶來的沖擊不小,相比而言,在互聯網+之下,國外的資本在中國容易賺錢,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德國、瑞士的環保企業在中國能迅速找到盈利點,能迅速在互聯網+層面掌控中國的環保市場,而且中國的環保企業很多核心技術都不掌握,都是引進的。
如此一來,利弊參半。好的一面是,我們把外國好的技術和產品引過來,但短期內對我們經濟尤其是環保產業,是有明顯沖擊的。當然,從長遠來看,我國也有應對沖擊的能力,應該說機遇有,風險也有。

◎姜鵬明 (北京綠創環保集團董事局主席)
人類的發展過程都是試錯的過程。但是你向哪個方向走呢?這要以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尺度來看,它還是遵循著自然規律在發展。工業革命后的經濟基本是一種黑色經濟模式,它是對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的一種破壞性消耗,這跟我們的覺悟無關,這是我們人類的一個試錯,也是當時社會力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也跟道德無關。
我最近去了一次石家莊,檢查一個發電廠最近一周的尾氣處理記錄,基本上環保設備都打開了,脫硫、脫硝、除塵都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廠里領導說,你們知道我的代價是多少嗎?一度電的成本增加0.24元,那么現在尾氣處理設備開動的話,國家可能電費上給一點補貼,大概補貼一分錢還是二分錢,反正很少。他唯一的訴求就是,石家莊市政府答應給的補貼盡快兌現。
這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就是投入產出的不匹配,我們的投入加大了,成本增加了。一般情況下,把環保設施配上以后,投入成本至少增加30%至40%。當然,這里頭還沒談技術改造的問題。可是發電廠的產出、效率沒有增加,這就是不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張曙光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國學大家錢穆先生去世之前,別人對他有一個采訪,里面他講到“天人合一”,他說中國的思想文化,我到老了還堅持一個觀點,就是中國思想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中國思想能夠給世界做的貢獻也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這個概念怎么理解?我想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第一方面,天人合一,主導是人的問題,不是天的問題。“天”本身從來這樣,自然而然,但是從天里面生出來一個“人”,人的需要、欲望、能力不斷提升。
本來這個人在沒有成為人之前,他就是動物,動物天然從屬大自然,什么問題也沒有,最后這個動物可能被自然滅絕掉了,也可能欣欣向榮,但這都屬于自然,這里面沒有什么道德的評價。
天人合一,首先是人本身,我們因為要生存發展,必定產生主客之分的態度。為什么歷朝歷代的學者都在人上做文章,人要符合天,不是說天要符合人,就是講這個道理,這是第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對天人合一的“一”怎么理解,因為“一”搞不好的話,這個“一”會變成一個專制的東西。天人合一的“一”,儒家有一個理解,儒家的理解堅持了兩千多年,在《禮記》里面出現了“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這樣一來,中國如一人,天下如一家了,天人的矛盾也不存在了,就達到了天人和諧,天人合一了。這個“一”是整體,是一種精神境界,不是通向思想專制的“單一”。

◎梁平 (《環境與生活》雜志社執行總編)
剛才會間休息時學會的侯雪松副秘書長和我交流了一下,談到從媒體角度看生態文明理念在決策層和媒體上話語符號的變化,我在這里梳理一下。
第一個變化是,從“先發展再治理”到“邊發展邊治理”,現在提升為“發展與保護本身就是一體”。比如一個項目,要從它立項開始,就把它所耗費的物質循環利用設計進去,生產與環保不是并列兩張皮的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關系,這是媒體和決策層話語符號的變化。
再有大家都知道,從“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的公共產品生態資源的價值超越GDP,正所謂“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也是一個變化。
第三個變化是,過去我們提五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現在的提法是:生態文明要融入其他四個文明,物質文明需要生態文明,精神文明也需要生態文明。
這是從媒體和決策層一些話語符號的變化,說明了生態文明理念地位的提升。
再有我作為科普媒體人,比較重視對推動社會進步具有實質意義的科技進展。我發現最近“虛擬現實”概念很火,近幾天凡涉及這個題材的股全線漲停。一些尖端創新技術,對環境保護有具有巨大推動力。我們現在還在大力倡導互聯網+,而一些先進國家已經是+互聯網了,即在硬件上進行了顛覆性的創新。比如虛擬現實技術,舉一個汽車企業克萊斯勒的例子,一般工業設計都會有很多試錯的階段,免不了消耗資源,現在有了虛擬現實技術,一個頭盔,可以把人的觸覺、視覺包括行為都逼真呈現,讓你感到跟在現實中一樣。克萊斯勒用這個技術據說至少減少了1500次的設計錯誤,節約了8個月的開發成本。再比如醫學,過去上解剖課要把遺體耗能冷凍,以后不用了,你完全可以面對3D遺體,這個器官那個器官,一目了然。可以相信,未來虛擬現實等尖端技術對保護生態,節約資源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希望中國的企業在這方面要趕上世界的步伐。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