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季天也
室外霧霾不敵室內焚香清心安神只是一“香”情愿?
◎本刊主筆 季天也


隨著香道的興盛,如今除了在寺廟和祭祀場所集中燒香外,不
少人也把燃香請進家中,或為禮佛,或為獲取安神之類的健康功效。然而人們不知道,就在你盡情享受焚香雅趣之時,胸腔里那兩片“氣囊”也不知不覺中被香火熏陶成了“煙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外科曾接診一名70多歲的肺癌女患者,患者本人和家屬都不吸煙,但手術中發現,她的肺部比吸煙者更黑,癥狀也更嚴重。原來此人信佛,多年來每天在屋內焚香。那么,焚香對身體會有什么影響呢?
我國的焚香文化頗有歷史。早在上古時期,巫師便用艾葉、茱萸等植物熏香去疾,驅除瘟疫。其后,香的用途越來越廣。皇家焚香,意在營造宮廷氛圍;科考應試設香案,寓意對皇權的敬畏;講經論道時焚香為修身養性;寒窗學子苦讀時焚香圖提神清心;茶友相會,香也是茶的天然伴侶……
香制品,一般以木材粉末與一些添加的香料、藥劑、粘合劑混合做成,用于燃燒。按形態,有線香、盤香、塔香之分,按成分則有檀香、沉香、麝香、龍涎香等類別。
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是一個精選生物醫學資料的數據庫,其官網收錄了一篇論文,是臺灣成功大學與美國東田納西州立大學學者的一項聯合研究,介紹了燃香與呼吸道疾病之間的關系。該文介紹,一支普通的香一般由21%的木材粉末、35%的香料、11%的粘合劑和33%的竹芯組成。雖然材料種類不多,但每種材料中所含化學成分是數不清的,因此香體的燃燒牽扯一系列復雜的化學變化,煙霧的成分也是包羅萬象,比如形態各異的顆粒物(PM)、常見的無機氣體以及多種揮發性有機物等等。
與香道愛好者認為的“安神健腦”功效相反,這些成分大部分是明確記錄在冊的空氣污染物。該文指出,吸入焚香產生的煙霧會誘發過敏性皮炎、呼吸系統紊亂等皮膚和呼吸道疾病,同時加劇鱗狀細胞等相關組織的癌變,建議公眾盡量減少與焚香煙霧的接觸,寺廟神職人員等長期處于焚香環境中的人群,尤其應當警惕。
焚香PM2.5超過香煙
焚香會產生多少顆粒物呢?該文章的實驗數據表明,每燒掉1克香煙平均有10毫克顆粒物產生,而每燒掉1克香,顆粒物平均產量高達45毫克。研究人員在臺灣一座寺廟內測出了顆粒物濃度高達1316微克/立方米,而且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直徑2.5微米以下的成員(即PM2.5),可以直達人體肺泡。文章稱,加熱或燃燒某些材料——如木柴、煙草、香制品、蠟燭和食材等,對直徑0.5~5微米顆粒物的貢獻率高達62%~92%。

焚香所產生的煙霧成分,包含形態各異的顆粒物、常見的無機氣體和多種揮發性有機物。
石粉(滑石粉),是制香過程中常見的添加物,主成分是碳酸鈣,研究發現,當石粉比例從0.5%提高到5%,懸浮顆粒物就能減半;當石粉含量從0.5%增加到20%時,多環芳烴(不完全燃燒而產生的)排放量可減少30%。碳酸鈣可提高香燃燒溫度,使燃燒更充分,降低多環芳烴與懸浮微粒排放量。所以在香中加入較多的碳酸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焚香對公眾身體健康的危害。
焚香產生的氣態無機物,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4種,除二氧化碳外,其余3種均為公認的有害氣體和大氣污染物。一氧化碳因能大大降低血液含氧量致人窒息的行徑,早已惡名遠揚;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兩種有刺鼻氣味的酸性有害氣體,會給人的皮膚、呼吸系統(肺部、氣管和鼻粘膜等)和眼睛帶來明顯不適,是這些部位患上慢性病的推手。不過,該文章并沒有給出這些氣體在焚香煙霧中的含量。因為比起它們,五花八門的氣態有機物才是焚香煙霧中的“主犯”。
為減少使用昂貴的天然原料比例,不少制香者往往會添加人工香精來補充,問題是香精要融入香粉,得先被有機溶劑溶解,這些有機溶劑大多含甲苯(帶特殊香味,只能不完全燃燒)等致癌物,可能導致血癌。焚香產生的氣態有機物包含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等)、醛酮類、烯烴、多環芳烴等,這些物質的惱人之處在于入侵人體的門檻太低——吸入和皮膚暴露均可遭受其害,很難防護周全,短期接觸到它們就能引起眼、鼻、喉不適,以及頭痛、惡心、眩暈等反應,長期與它們為鄰則會重創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增加癌癥風險。

不少人把燃香請進家中,為獲取安神之類的健康功效。

在香中加入較多的碳酸鈣,可提高香燃燒溫度,使燃燒更充分,降低多環芳烴與懸浮微粒排放量。

長期處于焚香環境中,容易誘發呼吸系統紊亂等疾病。

茶友相會,香也是茶的天然伴侶。

每燒掉1克香,顆粒物平均產量高達45毫克。
其中,相對知名的有以下幾種。一是苯,揮發性強,有明顯芳香氣味,以毒害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見長,引起神經衰弱綜合征和再生障礙性貧血,還會使皮膚干裂、脫屑,同時也被世衛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劃為Ⅰ類致癌物——明確的人類致癌物;二是多環芳烴中的明星成員苯并(a)芘,它既是香煙的主要有害成分之一,也是烹調油煙中的常客,同樣屬于Ⅰ類致癌物;三是甲醛,室內裝修污染的主力之一,有強烈的刺激性且易揮發,很容易灼傷人體黏膜組織,進而引起眼鼻喉部位的相關炎癥(如結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氣管炎)和肺部病變。
此外,有些香上面有五顏六色的圖案,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混入鉛、鎘、鉻等重金屬,它們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很強,對腎臟、血液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破壞性極大,能致DNA損傷,而且有慢性蓄積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室內空氣清潔,少量PM2.5即便入肺一游也難以對人構成大的威脅,可是當它吸附著煙霧中這些有害成分進入肺泡甚至毛細血管,那就真是“毀人不倦”了。而且在同等濃度下,顆粒物越小,攜帶的有害物質總量就越多。
以一間20平方米、屋內凈高2.5米的居室來計算,燃燒1克香就能使室內的顆粒物平均濃度達到900微克/立方米。按燃燒過程的物理特性,絕大部分顆粒物的大小都集中在PM2.5甚至PM1范疇,如果按PM2.5的空氣質量標準看,這個數字早已超過“爆表”水平(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嚴重程度可見一斑。
焚香與燒秸稈、吸煙、燒柴等過程的化學本質相同,都是多種混合有機物燃燒。美國癌癥協會(ACS)的官方期刊《癌癥期刊》,早在2008年10月就刊登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國家血清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開展的研究項目,揭示了焚香過程中的這些有害成分。研究團隊在1993~1998年間對6萬多名未患癌癥的中老年(45~74歲)新加坡籍華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進行了調查,到2005年回訪時,這批人當中有325人得了上呼吸道癌,821人得了肺癌。該研究團隊結合這些中老年人生活習慣的記錄得出,焚香習慣與上呼吸道癌的發病呈現出顯著相關性,但對肺癌卻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研究者還發現,長期高強度焚香對鱗狀細胞癌的罹患風險也有很大貢獻。鱗狀細胞癌又稱表皮癌,多見于有鱗狀上皮覆蓋的部位,如皮膚、口腔、唇、食道等處。
與香制品直接相關的國家標準,有《燃香類產品安全通用技術條件》(GB26386-2011)和《燃香類產品有害物質測試方法》(GB/T26393-2011),分別給出了主要有害燃燒產生物的濃度上限,和檢驗燃香類產品是否超標的測試方法。
這兩套國標規定,在43至47立方米大小的密閉空間內焚香45分鐘,甲醛濃度不得超過0.1毫克/立方米,苯的濃度不得超過0.2毫克/立方米,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濃度不超0.6毫克/立方米。同時,《燃香類產品安全通用技術條件》還根據煙塵量的不同,把燃香類產品分為無煙香、微煙香和有煙香,并要求在產品包裝上明示。

有些香上面有五顏六色的圖案,在加工過程中可能混入鉛、鎘、鉻等重金屬。
我國臺灣寺廟多,以焚香方式祭祖奉神、祈福禮佛的人群十分廣泛。然而在2014年8月26日,每年吸引約600萬名香客的臺北行天宮開始執行“禁香令”,撤掉了香爐和供桌,既不燒香也不準備供品,提倡“用手敬拜、用心敬神”。臺灣“環保署”工作人員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指出,香一經焚燒,就會釋放出PM2.5、甲醛、苯及其他有害的揮發性有機物,而且由于香客是近距離吸入,煙霧污染空氣的同時,對人體的傷害也很強。雖然一次性吸入問題不大,但對廟宇的工作人員來說,每天累積的吸入量非常可觀。他還強調,即使是所謂環保線香也會產生煙霧,“只要點了香,就有問題”。
臺灣媒體2014年4月4日也報道,臺中市一名56歲的道教法師,18年來身處朝拜的炷香煙霧中心,常常出現流鼻血、鼻塞、耳鳴、重聽與頭痛癥狀,就醫診斷結果是鼻咽癌初期。醫生分析,高強度吸入的焚香煙霧難辭其咎。后來,法師在神壇上方架設了3臺大型排煙設備,晝夜運轉,同時積極配合治療,病情才得以控制。
2015年5月,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血管醫生蘇大成,自帶儀器前往當地的行天宮和沒有禁香的龍山寺,對比測量PM2.5,在兩地各停留40分鐘。此時禁香數月的行天宮已經不見煙霧繚繞的景象,測試儀顯示,PM2.5濃度只有15.2微克/立方米,屬于一級(優)水平。反觀持續焚香的龍山寺,PM2.5濃度高達1360微克/立方米,是“爆表”限值的2倍多,而當天臺北全市的PM2.5平均濃度,也不過27.5微克/立方米。
可喜的是,龍山寺方面也在通過多種措施逐步削減焚香污染,比如減少香爐數量、縮短香體長度等。臺灣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建議,民眾最好以雙手合十的方式取代焚香祭拜,非要燒香的話,最好在室內加裝通風設備,保持空氣流通。
不過,臺灣有制香業人士認為,價位影響香品的質量。很多高端香選用品質較好的天然原料和嚴謹細致的工藝制成,氣味溫和怡人,而有些廉價的劣質香是用木屑摻雜著重金屬殘渣等有害添加物粗制濫造的產物,燒出來當然會危害身體健康。他們指責這種禁香行動不免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之嫌。
其實,不管什么檔次的香,主要成分幾乎都是木料。像這種成分繁多的有機物混合體,燃燒起來很難不產生有害成分,只是有害物的種類和比例有所差異。有些香點燃后的氣味確實能博嗅覺細胞一悅,但氣味的好壞并不能代表煙霧中成分的“善惡”。在“壞分子”成員中,有些無嗅無味,有些本身很好聞給人一種友好的假象。
值得一提的是,燃燒屬于化學變化,香制品燃燒轉化成的煙霧和香灰,和燃燒前的成分相比可謂面目全非。正如本刊以前多次報道的食用油,常態下是“適量有益”的膳食輔材,燒成油煙則充滿了有害物。對于居家焚香禮佛和靠熏香除異味的人來說,室內、高頻、近距離這三大特點,使接觸焚香成為比二手煙和室外霧霾更高危的健康風險。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