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莜面栲栳栳
◎周禮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的一道傳統美食,也是太原十大面食小吃之一,因其形若“蜂窩”,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莜面窩窩”。
說起莜面栲栳栳,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唐國公李淵被貶為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的古剎盤谷寺,寺中方丈特地做了一道美食款待他們一家。李淵吃后,頓覺神清氣爽,忍不住問道:“這東西叫什么名字?”方丈答曰:“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栳栳指的是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后來李淵當了皇帝,感念方丈的恩德,便讓他前往五臺山當住持。方丈在赴任途中,路過靜樂縣,看到莜麥豐收,便將莜面栲栳栳的制作方法傳給了當地的老百姓。于是,莜面栲栳栳由此得以流傳。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稱李淵父子經常用莜面犒勞三軍,而犒勞與栲栳諧音,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栲栳。
做莜面栲栳栳的原材料,是產自山西高寒地區的莜麥(也稱玉麥、油麥),也是雁北地區的特產之一。民謠有云:“雁北三件寶,莜麥、山藥、大皮襖。”用這種麥子磨出來的面粉,不但筋道十足,營養也十分豐富。在貧困年代,莜麥常常是人們充饑必不可少的食物。
制作莜面栲栳栳有三大秘訣:一是開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莜面必須用滾燙的開水和面,一邊倒水一邊攪拌,當莜面呈雪花狀時,稍微涼一涼,便可揉成面團。隨后將面團揪成小塊,放入蒸籠內蒸熟并取出,再趁熱搓成條,并用手掌在光滑的面板上壓平,再用食指卷成“貓耳朵”一樣的筒形,長寸許,薄如葉。做好之后,再將栲栳栳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放在蒸籠內,乍一看,極像蜜蜂的巢穴。在上籠蒸時,火候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如果蒸的時間不夠,吃起來有些沙感,讓人很不舒服;如果蒸的時間過長,則會軟塌,吃起來不夠筋道,色味也欠佳。
莜面栲栳栳不僅外觀好看,美味可口,還有著吉祥的寓意。在雁北和呂梁山區,吃莜面栲栳栳有“牢靠”“和睦”之意。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年過節時,人們總要做上一道莜面栲栳栳,用來招待親朋好友,以祈求全家和睦,人運亨通。而在婚配嫁娶時,新郎和新娘也要吃上一籠莜面栲栳栳,以期夫妻恩愛,白頭偕老。
吃莜面栲栳栳,當然少不了羊肉或蘑菇湯,民謠有云:“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聞之,濃味撲鼻,垂涎欲滴;食之,口舌生津,回味無窮。難怪康熙皇帝在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莜面栲栳栳為人生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