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德潤
卷首
守望社會 記錄歷史 勿忘人民
文/趙德潤

當代中國新聞界最有影響的作品,出自我的恩師之手。1966年2月,穆青、馮健、周原一起深入豫東蘭考采訪,寫出了傳世之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文章發表后立即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人民日報》在一個月內連續發表8篇社論。
今天重讀這篇作品,仍然感到一種正氣,一種風骨,一種時代精神。1966年2月,正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刻。在那樣的歷史關頭,報道通篇講的是為讓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一個優秀縣委書記怎樣帶領群眾戰勝內澇、風沙、鹽堿“三害”,困難面前逞英雄的故事。在“大講階級斗爭”的年代,通訊沒有一句階級斗爭;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年代,作者筆下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枯草在寒風中抖動”。焦裕祿的事跡感人,作者的膽識和魄力同樣感人。
1990年,穆青、馮健、周原重訪蘭考,又寫出《人民呼喚焦裕祿》。文中發出警示:“在新形勢新任務面前,也有少數干部經不起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受到不正之風的影響和腐朽思想的侵蝕。他們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拋到了九霄云外,背離人民,違法亂紀,成為大潮奔瀉中的泥沙。
當前,值得嚴重注意的是,在有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干部作風不正,官僚主義嚴重,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甚至滋長了腐敗現象。
有的人隨意侵犯群眾利益,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一切向錢看。群眾氣憤地把這“三亂”比做新的“三害”。
重讀三位老記者25年前發出的警示,不能不對他們的敏銳的洞察力肅然起敬!《經濟日報》當年在刊登時,總編輯范敬宜寫出了著名的評論《不信東風喚不回》。
90年代初期,《經濟日報》等幾家國內報紙又重新刊登《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重播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齊越當年播送這篇通訊的錄音。一篇新聞作品的生命力、影響力在幾十年中長盛不衰,教育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穆青對青年記者成才講過著名的三要素:一是先做人再做文;二是注意積累,不要急于求成;三是要經得起挫折。穆青預見到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三條要素占其一,可見帶有規律性。
穆青有句名言:記者要善于發現美好的東西,把它挖掘出來奉獻給人民。當年他領導下的新華社組織了許多成功的典型報道;穆青也非常重視輿論監督,新華社通過內參和公開報道揭露了很多大案要案和腐敗現象。
穆青在新華網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有網友問:請問穆老,您怎么看輿論監督的作用和力量?有些地方的領導以大局、穩定等理由給揭露問題的報道制造重重障礙,影響了媒體輿論監督職能的發揮。請問您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批評性報道?
穆青回答說:批評是為了進步,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這是輿論監督的目的所在。但我反對凌駕于大局之上的批評,更反對站在黨和政府的對立面指手畫腳。那樣于事無補,反而把局面搞亂。我覺得新聞單位的責任應該是“為政府分憂,替百姓解難”。
有成就的新聞工作者各有不同的命運,卻有著共同的對生活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
(該文系10月24日趙德潤先生在北京容介書院舉行豫記首場讀書會做關于《記者使命與新聞理想》講座的節選,題目為編輯所加;趙德潤,國務院參事室新聞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