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蒙
為陌生人敞開家門“沙發客”與反法西斯的淵源
◎寧蒙

鼓勵文化溝通、無償為陌生人敞開家門的“服務國際”在全球擁有14000名注冊會員,來自49個國家。
沙發客(couchsurfing)的直接意思,是旅游時免費“睡別人家沙發”的一種省錢、融入當地文化的“互助型”旅游方式。從組團游、自助游到互助游,旅行方式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對不同文化溝通的渴望。但是你知道嗎?“沙發客”的興起竟然與反法西斯主義有淵源。
適逢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我們不妨聊個看似與這場戰爭八竿子打不著,實則不無淵源的話題——沙發客。
故事要從70多年前說起。20世紀30年代后期,不足20歲的美國男孩鮑勃·路特維勒(Bob Luitweller)前往瑞士學習法語,他驚訝地發現,來自歐洲各國的同學壓根不關心球賽比分或者炫酷跑車——要知道,這些可都是美國朋友聚會談話的焦點——一位來自法國的高中女生拋給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的政治觀點是什么?學期結束路特維勒取道德國返家,在一家青年旅社,遇到了一位保加利亞男孩身著納粹制服高喊“希特勒萬歲”……彼時他無法預料到一場慘絕人寰的戰爭即將打響,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和美國其他許多同齡人對世界實在知之甚少。

“沙發客”的祖師爺路特維勒老爺子,2008年以90歲高齡作古。
此后他四處游學,從美國西部到東部,從北歐到南亞,目睹了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交往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成為一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抱著避免戰爭再次爆發的美好愿望,他開始研究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眾多對納粹在德國興起原因的分析中,一位老師的分析他一直銘記于心:一戰結束后,盟國對德國進行制裁和封鎖,導致德國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外界無視德國國內民眾的困苦,德國民眾也不認同盟國的制裁手段,德國內外嚴重缺乏理解和信任,以至于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納粹黨崛起,進而實行獨裁并引發二戰。
真正讓路特維勒覺醒的,則是此后在丹麥的一段游學經歷。當時,他選擇到丹麥一所民間高中(Folk High School)短期求學。這種學校源于19世紀初,是北歐文化傳統中非常特殊的一種非學歷全息教育方式,最早設立是為了讓那些不得不早年輟學務農的年輕人,得以在冬季農閑時回歸學校。路特維勒在丹麥的民間高中不過學習了幾個月,卻發現,盡管這些學校并不開設傳統的教學課程,不能幫助人拿到文憑或者學到可以糊口謀生的一技之長,卻能通過一位位老師對文化和歷史的生動介紹,為學生們找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戶,幫助他們建立與外界的互相理解與信任。

通過文化交往建立理解與信任——這不正是路特維勒一直苦苦尋找的和平的種子?每個人不都可以成為民間高中老師這樣的和平布道者?與幾位好友商量后,路特維勒毫不猶豫地在自己就學的民間高中,發起了一個名為“和平締造者”(Peacebuilders)的小組織,旨在通過無償為陌生人敞開家門,提供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住宿機會,鼓勵來自不同國度、背景、文化的人們在學習、工作或者旅游期間,得以與當地人進行更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從而促成人們的相互理解,撒播和平的種子。隨后,“和平締造者”在和平主義的大潮中發展起來,吸收了不少國家的會員。要知道,想要成為會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了填制式表格,還要寫自我介紹——對,類似申請國外大學絞盡腦汁說服招生辦給你個機會那種。另外,還得通過面試——這一傳統延續至今。“和平締造者”于1952年更名為“服務”(Servas,在世界語中的意思是“服務”,意即“服務于世界和平”),20年后“服務國際”在瑞士注冊為國際非政府組織,并于次年即1973取得了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咨商地位。如今,“服務國際”在全球擁有14000名注冊會員,來自49個國家。

在線住宿分享組織“沙發客”在過去10年間成長為青年大眾文化的關鍵詞

沙發客會員全球分布圖,好客的中國在前十名之列。
區區14000名?此處或許會收獲不少白眼。在數字互聯網時代,隨便一條八卦新聞都能收獲幾萬評論,十八線娛樂明星的微博粉絲也以百萬計,這14000簡直少得可憐。可是,所有曾經做過沙發客,或者未來想嘗試做沙發客的旅行者們,都應該感謝路特維勒老爺子和他這個偉大的想法。因為,2008年以90歲高齡作古的路特維勒,就是“沙發客”的祖師爺,我們鮮少聽聞的“服務國際”是“沙發客”潮流的緣起,“服務國際”倡導的信任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為陌生人打開大門,“通過交流促進理解”也是此后一代代“沙發客”秉承的信念,使得“沙發客”(couchsurfing)這個詞從英語方言變為全世界通用語言的“沙發客”公司。

Airbnb的收費住宿遭到許多傳統“沙發客”詬病。這是airbnb的3位創始人。
“沙發客”的故事居然還跟北歐有關——1999年,美國窮學生凱西·芬頓(Casey Fenton)突然意外收獲了幾天后去冰島的特價機票,欣喜若狂的芬頓沒興奮多久就沮喪地發現:訂不上合適酒店了。舍不得放棄這次寶貴機會更舍不得住昂貴酒店的芬頓決定劍走偏鋒,他起草了一封語氣頗為懇切的電子郵件,又找了一份冰島學生的通訊錄,群發了1500封郵件,詢問對方是否能讓自己借住在客廳沙發。出乎他意料的是,不到24小時,他就接到了數十封郵件表示樂意幫忙——這不僅讓特價機票派上了用場,還讓芬頓同學萌生了一個想法,建立一個社區,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為旅行者提供免費住宿,也在旅行中收獲免費住宿,與旅行者分享自己的城市和文化,在旅行中收獲當地“土著”的視角和見解。2004年,他與幾位朋友發起了在線住宿分享組織“沙發客”,并于2011年由非營利組織轉為公司化運營。
正是因為芬頓的這個舉動,讓“沙發客”在過去10年間真正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或者說是青年大眾文化。據分析,“沙發客”的會員中有70%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更多的年輕人得以在這里與同一個“頻道”的人走到一起,不僅得到免費住宿甚至食宿,從而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付諸實現,更讓他們與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同齡人交流,更好地理解了世界和人生。如今,據“沙發客”官網顯示,其注冊會員已經超過1000萬,遍布20萬個城市。
不過,眼下如果在某些搜索引擎上查找“沙發客”或者“couchsurfing”,得到的第一個結果并不是“沙發客”網站,而是一家后起之秀——Airbnb。
這仍是一個“窮則思變”的故事。2007年,美國舊金山,布萊恩·切斯科(Brian Chesky)和喬·蓋比亞(Joe Gebbia)眼看就要交不起房租了,兩個年輕的設計師考慮把閣樓租出去。在當時的美國,這事就在分類網站隨便寫兩句得了,但畢竟是設計師嘛,干巴巴的幾句話怎么入得了他們的法眼,于是兩人貼出地板上擺放三張充氣床墊的照片,還承諾供應家庭自制早餐——本來這種看起來也沒達到設計師平均水準和想象力的網站,沒可能招到正常客人,可當時恰好有設計展在舊金山舉辦,旅館都被訂滿了,于是他們的好運來了——很快便有3個租客“上鉤”。兩人不僅解決了租金,還覺得有其他類似機會也可以把握,于是他們找此前同租房的室友兼好友納森·布林克茲克合計了一下,三人一拍即合,立刻開始熱情高漲地投入創業。盡管創業路上頗多艱辛,但由于有了幾代“沙發客”文化的鋪墊,加上2008年次貸危機造成許多房主需要額外收入補貼房貸還款,Airbnb逐漸紅火起來。短短幾年,Airbnb的房源遍布190多個國家的34000個城市,全球房源達到150萬個,房客總數更超過4000萬。
不同于傳統“沙發客”推崇的“免費”招待,Airbnb的住宿是付費的,這遭到了許多傳統“沙發客”的詬病,認為Airbnb就是個酒店中介。可正是這一點,不僅讓Airbnb以及民宿招待得以可持續發展,也讓Airbnb開啟了“分享經濟”的新紀元。

購買Airbnb服務的客人在檢查入住人家的住宿條件

說“沙發客”,除了有趣的發展歷程和五光十色的故事,還有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就是近十幾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各色人等成為“沙發客”,這個群體變得魚龍混雜起來,偶爾也會有“女住客遭到騷擾”或“主人家遭遇洗劫”這樣的負面消息。面對這些很現實的問題,不僅網上出現了許多安全攻略,“沙發客”和Airbnb網站也在不斷改進服務,提高安全系數。
回首“沙發客”文化,從20世紀40年代末的反戰情懷,到20世紀后帶著年輕人去看世界,如今又成為“分享經濟”的鼻祖,跨越兩個世紀,走過60多年,有一點愿景從未改變——那就是促進人與人的彼此信任和理解。所以,熟記安全攻略,來做一次沙發客吧!
本欄目責編/廖素冰houla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