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天津)
一粒大米“張五一”
◎李娜 (天津)

張五一的“爹娘”是生活在東北大地,汗珠子摔八瓣兒換吃穿用度的朝鮮族農民,老兩口在地肥水美的拉林河畔生活了半輩子,勤勞肯干,除了掙出一家人的嚼谷,還置下了三間坐北朝南、場院周正的體面瓦房,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刨去近半年的漫長冬歇,老張家的工作時間全然是依著莊稼的生長節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共假日——五一節,是莊稼人名副其實的勞動日,這一年的忙碌始于此時。被“舌尖兒”盛贊的五常粳稻大米,就要在這日子前后插秧入水。
在各地已然花團錦簇之時,張五一的家鄉還處在“倒春寒”之中,氣溫滿眉眼的混不吝,跌跌撞撞間向零度以上攀爬,腳步蹣跚,走一步退兩步,讓人沒法兒急。皚皚白雪像個新過門的小婦人,受了委屈不敢大聲,只得淅淅瀝瀝地消融出心里話。河道里積蓄一年的力量噴薄不出,只得今日沖碎一角冰凌子,明天再開個小水道,戰戰兢兢地靈動起大地。
滿目望去大地蕭肅至極,努力瞧也看不出什么生機,光禿禿的枝子,冷凄凄的心。近了5月,一點征兆沒有,忽然間就來了場大雨,日頭再探出的時候,整片大地滿血復活,在一曲能夠聽得見、聞得著、看得到的律動聲中,海棠花綻放,鳥兒歸巢,轉瞬即逝的春日到了。
作為一粒被老張家寄予新希望,要勇擔生活重任的“新丁”大米,張五一就這樣在五一節那天,于山泉灌溉的稻田中開始孕育。側耳靜聽,眼前這一望無際的新綠中似有竊竊低語。水溫尚且冰冷,但張五一和兄弟們義無反顧,為了爹娘,為了噴香白皙被端上餐桌得到交口稱贊的那一偉大時刻,吹響了一曲悄無聲息的號角。從青綠的秧苗成長為朔金的稻谷,要經歷180個晝夜,這期間的好玩兒、新奇給張五一的成長階段帶來了無窮的有趣回憶。
日子一天比一天暖起來,20度上下,冷熱適中。大太陽下,讓各種射線給做個免費的全身按摩,張五一像喝了兩小盅燒酒,看天地都有些眩暈,小臉兒曬得微微發紅,從外殼兒酥爽到米心兒。落雨時也是很好玩的,蜻蜓低飛,天上落下的雨和平日里稻田中喝到的不甚一樣,除了大地的味道好像也有天空的滋味,不帶土腥,更為清冽。雨密時,就算一動不動,借著不斷線的雨水,張五一也能夠著天了
日夜往復,9月已至,張五一逐漸長出一臉發家像。個頭高挑,小肚子圓滾,外披黃褐色威武甲胄,英姿颯爽。“豐收真好,眼前一望無垠的金黃就是全家富足的來源。”張五一至今耳邊都能聽到收獲那天自家爹娘和前來幫忙的鄉親們的喜悅聲。
被包裝一新的張五一,來不及傷感便坐上長途汽車前往陌生的城市。在昏暗中睡睡醒醒,就被電視機的動靜喚醒了。和睡過的谷倉不同,這個家是貼著金色云紋壁紙的。年輕的小夫妻商量著,婚后第一次在家中宴客。面子必須是做足的,菜是有機蔬菜,肉是烏拉圭進口牛肉,水果也撿貴的來:智利車厘子。
主食呢?主食就是我吧?想到這里,張五一不禁挺了挺身板兒,感到了一絲榮光。所有食材都這么貴,我不能給父老家鄉丟臉啊,我得噴噴香!
那天的席面很隆重,按張五一家鄉話說,那是真給勁啊。吃得差不多了,客人們說吃得很好不需要主食了。別人客套,咱不能認真,女主人早按下了電飯煲的煮飯鍵。剛一掀蓋,張五一和伙伴們散發的濃郁米香便竄出了鍋。
潔白大米盛放在醬紅色附蓋小碗中,掀開蓋子,米飯粒粒晶瑩剔透,互不粘連,散發油光。張五一此時的緊張程度到達了頂點,直挺挺地擺了個“我最美”的造型。忽地一聲如冰水澆頭,“哎呀,吃飽了完全吃不下怎么辦呀?”不吃不吃吧,再熱一下好歹也是糧食,張五一知道這世上有冰箱的存在。送走客人,夫婦倆收拾桌上狼藉,把所有的剩飯菜,連同盛到碗里但客人沒動過的張五一嘩啦倒掉了。
張五一躺在垃圾桶里,逐漸變涼變硬,生命體征在一點點消逝……心有不甘又徒喚奈何的張五一,在失去意識之前,又看到了盛夏里家鄉那朵小小的、烏黑的雨云,好想再枕在你身上,和你說說心里話呢。
(作者工作單位:天津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