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大煒



近年來中國歌劇界已經形成多個中心,規模不等、風格各異,這無疑在為中國歌劇的崛起而蓄勢。在北京,有一個非音樂專業機構:“英藍國際金融中心”,他們對歌劇藝術有著一份執著甚至癡迷、深入的研究。他們每年舉行一次“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指揮家和大部分歌唱家從歐美邀請,觀眾從中可以聽到許多難得聽到的精彩片段。音樂會非常隆重,藝術性非常強,水平很高。我被他們對歌劇的熱情深深打動,認為他們完全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歌劇中心之一。我自2010年起隨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參加每年的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2014年的音樂會是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及合唱團組臺,2014年12月6日我作為嘉賓也出席了。
來到英藍國際金融中心,中外各界賢達和音樂界、歌劇界的精英首先在前廳酒會上匯聚一堂,同時通過大屏幕投影回顧歷年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的風采。這種方式與通常音樂會觀眾們舟車勞頓、匆匆落座、驚魂未甫不同,大家進入到一種藝術欣賞的氛圍。音樂廳設在英藍大廈的中庭,有十多層高,格局如同維也納金色大廳。首先讓視覺受到巨大沖擊的是舞臺上方那幅40米高15米寬的巨型大漆壁畫《今夜無人入睡》——中國公主圖蘭朵,這是已故大師陳逸飛的佳作,那圖蘭朵眸中透射出的恰似一種對歌劇藝術的東方之情。
英藍的音樂會每年一個主題,本年的主題是慶祝中法建交50周年,“不朽的榮耀——法國歌劇慶典”,法國大使顧山出席并致辭。音樂會以《卡門》選段開始,一下子讓我回憶起中法建交以來我親歷的中法歌劇交流盛事,首先是1982年中法聯合制作的《卡門》,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上演的第一部法國歌劇。第二次是2004年中法建交40周年中法聯合制作的奧芬巴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那兩次我都在樂隊中擔任演奏,因而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今年的英藍音樂會和英藍201 1年的另一次法國歌劇音樂會都具有外交背景,我作為一名欣賞者參與其中。
音樂會的指揮是讓一呂克·坦戈( Jean-Luc Tingaud),首先是《卡門》開場的“煙廠”場景,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參與其中,孩子們也用法語演唱。女中音熱拉爾丹-肖韋( Geraldine Chauvet)演唱的“吉普賽之歌”,以一種慵懶之態開唱,逐漸加碼,為這首極具悲劇內涵的喜歌劇小曲敷設上一抹戲劇色彩。“花之歌”的高潮音弱收似成時尚,男高音讓-弗朗索瓦-博拉( Jean Francois Borras)在這里以一種輕聲與假聲混合的方式完成,獨特而討巧。女高音莉娜-特里亞尼( Lina Tetriani)演唱米凱拉的詠嘆調“我無所畏懼”,高音區她稍提后硬腭.音色明亮圓潤,控制得干回百轉。
音樂會下半場的《浮士德》讓本年的音樂會令人難忘,截取了幾個相對完整的場景,讓聽眾較為連貫、集中地欣賞到一批有深度的詠嘆調、重唱、合唱。我演奏過也聽過不計其數的歌劇音樂會,當晚的一些《浮士德》選段是較難欣賞到的,讓人充分領略到古諾的音樂才華。“梅菲斯特”由來自美國的低男中音杰米-奧芬巴赫(Jamie Offenbach)演唱,他的“金犢之歌”充滿了戲劇的張力,攝人心魄,使我聯想到夏里亞賓和鮑里斯-克里斯托夫,同樣的表現還呈現在“你還等什么”、“古代的美麗皇后”等選段中。男高音博拉將浮士德“你好,貞節純潔的住所”一段演唱得氣息連貫,抒情色彩濃郁。來自中央歌劇院的男中音於敬人在瓦倫丁的唱段“仔細聽我說,瑪格麗特”中聲音形象塑造得很到位,展現了自己的歌劇才華。樂隊在“努比亞女人舞蹈”音樂中小提琴聲部音色的清泠高遠、男聲合唱“士兵之歌”的雄渾、女聲“天使”合唱“被拯救了,基督復活了”的升華意境都有效烘托出音樂會的盛會規格。
英藍2008年4月25日舉行了首屆歌劇音樂會,那也是壁畫《今夜無人入睡》揭幕慶典音樂會,安德烈-波切利在音樂會上高歌了這曲同名詠嘆調。從2009年12月5日的音樂會開始,音樂會定義為圣誕音樂會,這一年的主題是《“飛吧,乘著金色的翅膀”——威爾第的浪漫與激情》。這兩年的樂隊、歌隊為北京交響樂團和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2010年的英藍音樂會主題為《銀色的維也納——曼妙的華爾茲和輕歌劇》,樂隊換為國交。在此,我愿將2011-2013年三屆音樂會的隨筆翻出來與讀者一起重溫盛況,大家會對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的情況有所了解。
2011年1 2月5日,2011年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愛之夜,星光閃耀——法國歌劇擷萃》,在這個主題為法國歌劇的音樂會上,一批在法國歌劇舞臺上的實力派歌唱家讓我們集中地領略了法國歌劇的獨特魅力,尤其是一批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選曲,在中國的音樂會上不常聽到,這是法國的國粹,雖然也用美聲演唱,但風格與意大利歌劇和法國大歌劇不同,要有幽默感,法國歌唱家的把握最地道。
掛頭牌的女高音諾婭-安塞勒姆( Norab Amsellem),高音C的技術并不完美,但善于修飾聲音,歌唱線條具有優美的曲線。女高音阿米拉-塞利姆( AmiraSelim)的花腔裝飾音盡管沒有吳碧霞或曹秀美那樣靈巧,但因音色光滑取勝,并在《霍夫曼的故事》的“木偶之歌”采用了難度較大的版本,極具含金量。女中音安妮-瓦維耶( Annie Vavrille)演唱的奧芬巴赫《格羅斯坦女大公》選曲“這是我父親的軍刀”較之安妮-索菲一馮·奧特更有戲劇性。男中音亞歷山德-迪阿梅爾( AlexandreDuhamel)的聲音極具質感,這是歐美歌唱家的純正風格。總體上,這些歌唱家對于演唱更側重于藝術性的追求。
國交樂隊在《浮士德》中的“珠寶之歌”完成得非常機敏,這是極具合作難度的歌劇詠嘆調,國交顯示出對法國音樂靈敏度的把握。同樣,樂隊在圣一桑《參孫與達利拉》的樂隊段落“酒神的狂歡”演奏得極為靈動。德奧音樂要有功夫,法國音樂要有靈氣,功夫可以磨練,靈氣要靠大師來激發,當晚的指揮帕特里克-富尼葉( Patrick Fournillier)就是這樣一位大師。
2012年12月1日,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萊茵的黃金——德國歌劇傳奇》,以瓦格納的樂劇選段為主,英藍大廈揭開了2013年中國紀念瓦格納誕辰200周年的序幕。中國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梁寧和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新秀李晶晶與來自德國的兩名女高音歌唱家、一名男高音歌唱家、一名男中音歌唱家領銜,伊萬一托茨( Ivan Torzs)擔任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北京和諧之聲愛樂合唱團、北京大學學生合唱團及北京四中童聲合唱團演唱。來自德國的歌唱家盡管不是一線歌劇歌唱家,但他們的歌劇實踐非常豐厚,有較高的音樂感受力,實力不俗。
音樂會曲目大部分以德語演唱,語言對中國歌手來說是一個較大的考驗。合唱團從第三個曲目瓦格納的《湯豪舍》“我們在高貴的殿堂相聚”中漸入佳境,高音區輕松勝任。
女高音克里斯蒂娜-利勃爾(ChristianeLibor)演唱《湯豪舍》“真高興再次見到自己的家鄉”和“全能的圣母,傾聽我的祈禱”體現了瓦格納女高音的本色,頭聲共鳴極佳,聲音穿透樂隊厚重的音色,灌滿英藍大廈那十多層高的中庭。她以充沛的氣息讓后一曲目瓦格納那綿長的旋律延展無窮。喬希姆-基普(Joachim Seipp)在“真高興再次見到自己的家鄉”中體現出低男中音的本色。
樂隊在瓦格納的《羅恩格林》序曲一展雄姿。另一名德國女高音安雅-烏爾里希(Anja Fidelia Ulrich)有次女高音的音色,她在《羅恩格林》中的“孤獨的黑暗歲月”和“蒼天啊,你是我悲慟”以布局完美取勝。
與歐美歌手相比,中音區是被許多中國男高音忽視的音區,這是明顯的差距所在。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愛之夜,降臨吧”,男高音蒂爾曼-翁格爾( Tilmann Unger)的中音區音色密實、有磁性有光澤。女高音利勃爾在千古絕唱“愛之死”的演唱中層層遞進,聲情并茂,應是全場的高潮。梁寧唱的“孤寂的夜晚”以極具沖擊力的聲線向那對情侶發出警告。
在《女武神》“女武神的騎行”和《眾神的黃昏》“齊格弗里德的萊茵之旅”兩首唱段中,樂隊的銅管聲部展示了風采,音色堅實豐滿,圓號在后一曲中大秀了一把。
在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三重唱“夢境一般難以置信”,作曲家這里的聲樂寫作要求蘇菲的聲線經受住來自元帥夫人與奧克塔維安聲線的擠壓,在當晚就是來自一名瓦格納女高音和女中音聲線的擠壓。飾演蘇菲的女高音李晶晶做到了,她始終把握住了自己聲部旋律線的統一和連貫。
201 3年1 2月1日,英藍圣誕歌劇音樂會的主題為《悲壯與風雅——俄羅斯歌劇之旅》。俄羅斯亞歷山大-波利亞尼琴科( Alexander Polyanichko)指揮,俄羅斯五名歌唱家獨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布陣。
俄羅斯歌唱家中的兩名男中音,羅曼-布爾堅科( Roman Burdenkof)首先登場唱鮑羅丁《伊戈爾王》中“疲憊的心得不到安眠”,F音以上位置不太穩定,但在其后的演唱磁性十足,光彩照人。另一名男中音弗拉基米爾-莫洛茲( Vladimir Moroz)聲音比較“扣”,但他演唱奧涅金的詠嘆調可說是以典型的俄羅斯音色塑造出一位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典型人物——“多余的人”。男高音葉甫根尼-阿基莫夫( Yevgeny Akimov)演唱了《奧涅金》中的“青春,青春”和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薩特闊》中的“印度客人之歌”,他有著傳統俄羅斯學派男高音那種綿密飄柔的音色,但又能將較多的胸音帶到高音,俄羅斯聲樂流派在演進。
當晚的音樂會上,中國國家交響樂團迅速掌握了較為生僻的俄羅斯歌劇語匯的句式與結構。木管聲部有令人欣喜的表現,持續和弦音準與弱力度控制得非常漂亮,合奏音色非常融合。樂隊不僅注意色彩,還注意到明暗度的變化,如柴可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達吉亞娜“寫信”詠嘆調;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第二主題,如陽光灑地,里姆斯基的歌劇音樂讓人心醉。中央歌劇院合唱團則掌握了較為生僻的俄語。
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的“印度客人之歌”,讓我們聽到俄羅斯歌劇也有“板腔體”。而最后一個曲目——肖斯塔科維奇歌劇《莫斯科,切廖姆什基》中的重唱與合唱“莫斯科近郊之旅:我有個提議”,讓我們看到蘇聯也創作出了維也納輕歌劇。
這次俄羅斯歌劇之旅是一臺厚重的音樂會,清晰地勾勒出俄羅斯歌劇的傳統,完全可以稱之為俄羅斯歌劇洗禮。音樂會后有兩點感觸,其一:在中國的音樂舞臺上,如此集中地、大規模地演出俄羅斯歌劇音樂即便不是第一次也是罕見之舉。其二:讓我們看到,從1836年格林卡的《伊凡·蘇薩寧》到1879年柴可夫斯基的《奧涅金》,俄羅斯的民族歌劇從初試啼聲到在世界歌劇舞臺登堂入室,其間僅經歷了43年,俄羅斯民族歌劇赫然成型,找到了自己的路子,擁有了豐厚的歌劇創作土壤,迅速發展成熟起來、輝煌起來,逐漸進入世界優秀歌劇的寶庫。中國的民族歌劇從1945年《白毛女》到今天,已經走過近70年了,從這兩個時間表看來,我們需要加速民族歌劇流派的創建。
我仔細閱讀歷年音樂會的節目冊,從演員的簡歷中看出應邀的國外歌唱家盡管不是每人都有耀眼的獲大獎經歷,但無一不是演唱過大批量的歌劇,從而在舞臺上無論是音樂處理還是舉手投足,都是入情入理,演繹精到,可以看出歐美歌劇演員們的追求所在,也折射出他們那里的歌劇演出市場非常發達,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演出實踐機會。反觀我們的眾多青年歌唱家在國內外獲獎多多,但演出劇目積累卻非常單薄,我們的歌劇舞臺為他們提供的演出機會非常稀有,這是中國歌劇發展上的短板之一。
英藍音樂會從曲目的設計、表演陣容的邀請、節目冊的編寫印制,處處是悉心安排,精益求精,包括英藍200名員工在內多達500人參與制作。音樂會的制作者、酷愛古典音樂的英藍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志強盡管不是音樂家,但是每年一次歌劇音樂會面世,并且深諳歐美歌劇的業態,同時,他還刻意在每年的音樂會上推出中國歌唱家。201 3年,奧朗德總統授予他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英藍人對歌劇藝術在中國推廣所做的付出值得嘉許,由國際優秀錄音師錄制、中唱發行的每年一盤DVD,記錄下了這7年的精彩歌劇之旅。中國的歌劇事業需要更多對歌劇藝術執著癡迷的人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