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昱冰
〔摘要〕文學與音樂是相互交融的關系,中國古典文學向來以其深邃的思想、廣泛的內涵及獨特的審美影響著古箏藝術的發展,為箏曲創作提供豐富綺麗的題材和銳意創新的理念,因而古箏可以說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另一表現樣式。本文僅從在中國古典文學背景或影響下創作的箏曲這一角度淺談箏曲的審美特性。
〔關鍵詞〕古典文學審美特性中正平和古箏
古箏是一種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歷史悠久、外形典雅、音色美妙,自戰國時代發展至今,演奏技巧相當豐富且表現力強。演奏古曲時,能將樂器本身的優勢與原曲的情感結合起來,細膩、準確而又充分地表現不同風格的傳統箏曲。
一、古典文學與審美特性的內涵
中國古典文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此處作狹義講。狹義上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即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
審美特性沒有十分明確的定義,哲學家盧卡奇在《審美特性》一書中認為:藝術模仿現實,又表現和激發情感;審美活動始于勞動,其主觀因素表現在擬人化的特征中。所以藝術、審美的對象是人的世界,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是人的心理與外在世界的有機統一,它融合著人的情感,具有反映普遍性的特殊性。童慶炳在《文學理論教程》一書中認為文學是審美的。筆者認為箏曲的審美特性是指一首樂曲通過融入作者的創作個性的樂曲結構、演奏技巧、曲風編排等,顯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審美感受的藝術特性。
二、古典文學與箏曲審美特性
中國古典文學范疇寬遠,作品種類繁多。歷代以來,文學作品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繁盛的局面,如儒家倡導“仁義”,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釋家強調自身修養,故而箏曲的審美特性也是多樣化的,分析其審美性也當從其創作之始講起。
1.中和之美
儒家學派自來宗尚“中正平和”。儒家樂論與詩論主張“中和”,強調禮樂的“和之美”。“和之美”原是指詩歌哀樂適度、折中,用以緩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之心境平和,和睦相處。孔子的美學思想強調善與美的結合,《論語·八佾》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主張以美善合一為標準來評價藝術作品,所謂美是指表現形式而言,善則講的是作品內容,做到“盡善盡美”,即審美與政治教化的結合。這一文學批評理論同樣適用于古箏藝術,箏曲不僅要做到“盡美”,還要做到“盡善”,所謂“盡善盡美”才能達到演奏技巧與內容、情感表達的和諧統一,營造出一種“中正平和”之美。
如箏曲《上樓》,這是河南南陽板頭曲中敘事性很強的一首箏曲,取材于元代劇作家王實甫的劇作《西廂記》。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箏曲《上樓》描寫的就是婢女紅娘得知老夫人同意張生和鶯鶯的婚事后,歡天喜地上樓將喜訊告訴小姐鶯鶯的場景。《上樓》多采用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右手大量使用勾托技法和大指托劈技法,生動地表現了紅娘心中歡喜,邁著輕松愉快的步伐滴滴答答跑上樓的情景。左手輔以滑、顫增添樂曲的余韻,富有表現力。全曲節奏流暢分明,情緒歡快明亮,古箏特有的表現力將曲調與樂曲內容融為一體,使得短短的曲調能夠完整無誤地表現紅娘的性格以及樂曲歡快的情感。
箏曲《漁舟唱晚》,曲名取自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眾多學者認為此曲乃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根據古琴曲《歸去來辭》改編而成。琴曲《歸去來辭》是依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文之意境創作的,意在表現隱士離世隱逸之情和自然閑適之美。婁樹華改編的《漁舟唱晚》主要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輝映下的漁人載歌而歸的動人畫面,表現了一種適然超脫的自然風光之美。樂曲進板速度舒緩,加以左手吟、揉、滑、顫等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以舒緩、優雅的曲調生動地描繪了夕陽霞光映照湖面,漁船帆影在天色霞光滿懷的湖中緩緩移動的優美場面,更顯“唱晚”之意境。而后樂曲速度漸快,情緒漸起,漁人蕩舟乘風而歸,為原本平靜清和的畫面增添了縷縷生氣。最后樂曲進入快板,運用了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使樂曲在行進中漸入高潮,展現出漁舟飛近,漁人高歌、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以泛音結束全曲,曲終意在,回味無窮,充分體現了儒家學派的“中正平和”之美。
2.悲情之美
《說文》釋悲:“悲,痛也”。《爾雅》:“悲,傷也”。可見,悲的本義是傷痛、悲痛。以悲為美的審美意識滲透于中國各種傳統藝術樣式中,包括文學、戲劇、音樂和美術等。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在戰國末期就已初步顯現出來,《韓非子·十過》就有對音樂領域“悲情”的言論:
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
如清徵。”......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反坐而問曰:“音莫悲乎于清徵乎?”師曠曰:“不如清角。”
西漢文學家王褒在《洞簫賦》中寫道:“故知音者樂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偉之。故聞其悲聲,則莫不愴然累欷,撇涕抆淚。”魏晉以后,以悲為美的審美傾向在音樂中更為突出,嵇康在《琴賦·序》中寫道:“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自古以來,不論在何種領域,悲情的作品更能令人們記憶深刻、回味無窮,以悲為美的審美意識在古箏作品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如何占豪先生改編的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以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事跡為創作題材,以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曲調為素材變奏創編而成;演奏技巧豐富,情緒復雜多變,表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囚禁臨安獄中,在赴刑場前夕,他對社稷面臨危難的焦慮,對家人處境的掛念,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自己精忠報國卻無門可投的無奈而引發的感慨。
傳統箏曲《漢宮秋月》深刻地表現了古代宮女之怨,正所謂“入宮數歲,不得見御,乃積悲怨”。漢時,宮女與嬪妃之間的鴻溝并非不可逾越,宮女也能被皇上寵幸,如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原是平陽侯府之歌女,因入堂獻唱被武帝相中,即召入宮中,極寵冊后。然而千千萬萬個宮女久居深宮,卻數歲不得見天顏又不能出深宮,是以悲怨甚重。箏曲《漢宮秋月》廣泛運用揉顫、按音、下滑等技法,曲速緩慢,樂曲旋律深沉、哀怨。
3.雅致之美
以典雅精致為美是人們最為簡單也最為主要的審美傾向之一。“典則不枯,雅則不俗”。典雅的音樂往往清新脫俗,節奏舒緩平和,音節自然流暢,意境深遠優美,給人以乘微風沐青陽緩緩徐來的自然舒暢之感。
箏曲《春江花月夜》通過優美質樸的旋律,豐富多變的節奏型和演奏技法,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深刻、細膩地刻畫樂曲美妙的意境,描摹動人的、畫意詩情的場面。抒情悠揚、婉轉如歌的優美旋律仿佛帶領賞樂人去江南領略那似水纏綿、綿柔悱惻的山水月夜,身臨其境而留戀不已,典雅精致而風情萬種。正如長詩《春江花月夜》中所寫之景、之雅、之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以歌頌佛家文化為主旨,一人誦讀佛經為音樂形象的現代創作箏曲《鐵馬吟》,以其緩慢幽深的曲調,模仿古琴沉靜廣遠的音色,描繪出佛堂寺中:香煙裊裊,風吹鐵馬,銀銅撞鐘,經聲和諧的祥和寧靜,適然超脫的平和場面。樂曲意境空靈、空靜、空遠,正如詩云:“山峰悄上白玉階,古墻探出菩提葉,蓮花座前香火幽,鐵馬輕聲喚明月”。
此類典雅精致的箏曲以其自身的悠長韻味、美妙旋律,帶給聽眾一幅盡不相同的詩情畫意山水美卷。雅致可謂是古箏與生俱來的優美。
結語
正如文學與藝術不可分離,音樂審美與文學審美也是關系密切。與中國文學并進的中國民樂身上有著許多與中國古典文學相關的審美氣質,古箏以其悠久的歷史、特有的演奏技法,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提取精粹而創作,在民樂世界中開出一朵典雅柔美又剛勁壯美的奇花。
參考文獻:
[1]鐘基,李先銀,王身鋼譯注.古文觀止(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7:241.
[2]馮蕙,朱貽庭等.簡明哲學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533.
[3]童慶炳.文學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宋婕.避世逸隱之心聲———簡論古琴曲“歸去來辭”的意境[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0,(03):1-1
[6]陳秉才譯注.韓非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楊娜妮.楊娜妮古箏教程[M].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2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