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摘要〕本文從具有濃郁四川風格的嗩吶獨奏曲《川江情》的作品分析入手,對樂曲的旋律寫法、曲式結構以及情感內涵等進行了較為仔細地探討,同時也從作品及創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演奏處理方面做了認真分析,希望能對該曲內涵的深刻表達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川江情作品分析情感體驗
一、《川江情》創作背景
嗩吶獨奏曲《川江情》是張放先生創作于1995年,作品采用“自由單二部曲式”為結構,既以四川民間音樂為素材,又在作品結構上打破了嗩吶傳統樂曲的一般規律;樂曲樂思獨特,旋律優美、新穎別致,雖以西洋作曲技法為依托,卻又在創作上大膽創新,生動地描繪了嘉陵江邊兒女的質樸情懷和深沉、豪爽、樂觀的性格,表達了對當代生活的熱愛和頌揚之情。
此曲在創作過程中是作者暢游川江后有感而創之佳作,也是作者數十年生活與情感經驗的結晶。樂曲整體上以情感為依托,通過對川江號子、岷江船歌等四川音樂元素的精心整合與巧妙應用,將四川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域特點用音樂的形式告訴聽眾。加之張放先生出生在四川嘉陵江邊的一個小城鎮里,從小就受到當地民族民間音樂的熏陶,尤其是那嘉陵江邊那漢人肺腑的船工號子,總是牽動著他那一顆敏感而又激負音樂靈氣的心,激發著他的音樂創作熱情,以及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嗩吶音樂的發展期待甚至所有的眷戀和癡迷都注入了嗩吶音樂之中。使人聽后大有回腸蕩氣之感,最終譜寫成一部優秀的嗩吶作品。
二、《川江情》音樂作品分析
嗩吶曲《川江情》以四川民族民間小調音樂元素為動機展開,采用A調。全曲是帶有“引子”構成的自由單二部曲式開始譜寫,全曲由散板(引子)、慢板、小塊板、尾聲四大部分構成。在旋律上此起彼伏,節奏上抑揚頓挫,和聲上織體豐富,整首作品在樂思的發展上且反傳統等不規則創作特點中,盡顯得非常新穎別致,把四川濃郁的山歌風味、風格等音樂特點展現在我們面前。
1、散板(引子)
散板,是由一個具有濃郁的四川民間音調特性的音樂主題動機發展而成。主題材料由弱到強,動機繁衍變化而出的敘述性旋律,表達了作者對嘉陵江邊船工號子的感人肺腑之情。
音樂一開始由是以高音“3”開始創作,用小六度、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編織而成,音型逐漸下行,使一個較自由的四川民間山歌小調風格。用特色的音樂素材把人們帶到了川江兒女在千百年木船航運時代中所經歷的生活背景,以及在嘉陵江邊那漢人生活的音樂畫卷。曲作者用音樂的形式把這種川江號子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把音樂中那高昂而粗獷、激情而奔放的號子正一步步演繹著川江兒女在航運文化中的真實寫照,令人蕩氣回腸。用梆笛演奏這段旋律更能體現作者對川江兒女在生活基調上的希望和期待。也能感受到小三和弦在這段旋律中的重要性以及這首作品的主要調性特點。
這時嗩吶開始進入,旋律從“6”音進入主題,又從“6”音由弱漸強提高到一個八度。加之嗩吶個性上的氣滑音及重音的后移,突出了四川風格的音樂特點。展現了小調式的音樂情感內涵,使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音樂形式直接以聲音方式融入到了我們的內心世界里,類似一種憂與愁的情感傾述。
2、慢板
第一部分(1小節—56小節)為4/4拍的慢板,是作者沿用“川江號子”、“岷江船歌”音樂元素的民歌特點加以擴展。此旋律優美而舒展,予人以閑適,寧逸之感。主體部分篇長,旋律皆有甜美及憂愁、色彩暗淡其明亮的感情色彩。并以主音“6”的為依托,加之小調主和弦音進行創作,在這部分中主要有兩個樂段構成。
第一個樂句有8小節組成,樂句中第一小節稍自由,仿佛給人以站在江邊感受江面水在中遠處傳來的號子聲。切分音、附點節奏以及休止符巧妙地運用,加之嗩吶技巧上滑音特有的演奏效果,使樂曲中的旋律猶如碧波蕩漾之感。最后在第8小節第VII級升5音解決到主音I級6音上。
第二個樂句有9個小節組成,與第一個樂句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音區上高音明亮、清透,節奏上悠揚頓挫,旋律上優美動聽,強弱上交替使用,特別是第4小節上,演奏時要與音樂聲情并茂,高音要弱奏且富有感情,旋律由高到低,最能體現的是5、6、4、3、2這五個音,第8小節要自由稍慢并解決到第9小節主音6上。
樂曲進入主題慢板部分表現出一種情深意切,柔美動人,情緒低沉悲傷的敘述性音樂畫面。人們仿佛聽到了作者用音樂告訴我們,生活是喜、怒、哀、樂、的演繹。
第二樂段是第一樂段的主題變化,由三個樂句構成,是經過主題材料的重復延伸,逐漸進入樂曲的高潮。第一樂句與第三樂句在音樂織體語言上發生變化,并與第二樂句形成對比。此時在音型與節奏上逐漸延伸,給人一種川江兒女在纖夫的號子中正在著力前行著。
當音樂進入了的高潮時,高音區的持續,仿佛讓人感覺到川江河流在人的內心深處是無法平靜。
此樂句統一在高八度音上,“3”、“6”、“7”音顯得格外明顯。而且這幾個音的特點,多次出現在強拍和次強怕上。作者這樣創作,是為了表達自己內心對川江兒女生活的壓抑及緊張情緒的真實情感!
在這段旋律中高音區逐漸下行,一種平和的心態隨之而來,三組高音抒發了作者當時在創作時的感情敘述,如“7”與“6”音;“4”與“2”音;“3”與“2”音;這幾組音的重復使用,更顯的在不遠處川江那邊,兒女們生活如此安然的一種生活畫面,隨著音樂和心情的變化視乎感覺江邊湖面的波紋正在向你走來。
3、快板
第二部分(57小節—167小節)為2/4拍的小塊板,音調顯得十分活躍,連續的快速分奏和切分音節奏顯示出川江兒女在生活感情基調中的向往,與慢板在節拍、節奏、速度、以及音響情趣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快板一開始是作者將一首流行于四川宜賓地區的傳統民間小調《繡荷包》,作為主題材料的素材選用。
此旋律含蓄細膩、曲折多姿、歌詞上語言樸實、風趣。作者巧妙地將這段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和情緒方面進行有意識地藝術加工處理,以及音響音樂的衍伸變化手法運用到嗩吶曲《川江情》第二部分小快板的第59小節———77小節之中。在曲調方面最明顯的特征是頻繁地用了四度、五度、六度的跳進音程,使音樂活躍、俏皮、風趣,從而展現了四川民間小調歌曲中較普遍的音調個性。并在嗩吶樂器的個性上充分得以發揮展現,從而使音樂的感情色彩大為增色。
該樂段是由慢板部分稍自由地引入快板,在旋律上給人一種甜美并歡快的音樂特點。仿佛在告訴聽者生活是充滿快樂的。快板第77小節—102小節給體現一種身臨奇境的感覺,例如:放輪的長音、滑音、指花。
在這部分旋律中運用了各種創作手法,如:緊縮擴張的音型對比,短小的音型重復,變奏的分裂切分,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頓覺歡欣喜悅。
4、尾聲
尾聲是從快板的高音吐奏模進中直接進入,同時也是引子的縮減再現,并給人一種在生活上的回味。尾聲有三個不同層次的強弱標記。
這時主音“6”的速度緩緩減慢。作者之所以將主音高八度“6”放在最后,而且還是弱奏,則仿佛是告訴聽者在奔騰不息的川江咆哮和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滄桑變遷中,用音樂來展現川江兒女的生活情操及音樂意境。
三、《川江情》的演奏情感體驗
經前文對《川江情》音樂作品整體的分析后,演奏者對此曲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了一個自身的情感因素,除嗩吶演奏技法之外,還應該認識到嗩吶這個樂器是一件可以充當傳情的情感媒介工具,并通過嗩吶演奏中的各種技巧、和所學的音樂知識來為音樂服務,為藝術服務。因為音樂即是一種感情的藝術也是一種生活藝術;為此,筆者個人認為在演奏此作品的同時,還要應注重音樂風格特點上的把握。通過媒介(嗩吶)這個樂器進行表現、進行二度創作,當然要忠實于譜面、忠實于音樂創作。也就是說“音樂情感”的演奏和表達是音樂者們共同追求的理念和靈魂,體現音樂本身的情感,以及正確理解創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在音樂風格上的把握。正如費爾巴哈指出“感情只能向感情說話,因此感情只能被感情所了解,也就是被自己所了解—————因為感情的對象本身只能是感情。”張放先生再次總結出:“音樂性精神”首先應該指的是人類共同擁有并共同認可的,由音樂音響傳達出的,還能被人感悟并深刻體驗,并用“感情”二字代之的,這個音樂的深層次結構的東西。要求音樂創作包括音樂表演,要用音樂有限的表現形式去表達無限的、深刻的思想及情感內容;又要求欣賞者能夠心領神會、意象把握、心靈體驗,并著意發揮主觀世界的作用和能動性才能產生共鳴。體現喜、怒、哀、樂等情感反應。
筆者深信對任何一部嗩吶音樂作品的情感表演,都應該遵循嗩吶“音樂性精神”所追求的理念以及音樂表演的藝術原則,方可在嗩吶音樂作品表演的演奏情感上進行合理表達。并用這些演奏知識等具備的條件幫助我們的心靈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使我們在音樂作品的演奏表中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得以體現;當然好的音樂作品它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情感尺度。那么,了解音樂作品在演奏情感的同時也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演奏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較為全面地敘述音樂的情感內容;同時也會有利于演奏者在表演音樂作品中的認知體驗。也對音樂表演在藝術追求方面有了一種可以參考的演奏標準尺度。對今后嗩吶音樂作品的理解及情感把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注釋:
費爾巴哈.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75,p551.
張放.嗩吶不同風格流派音樂向“音樂性精神”的“正向遷移”[J].音樂探索,2009,(1)p22.
張放.嗩吶不同風格流派音樂向“音樂性精神”的“正向遷移”[J].音樂探索,2009,(1)p22.
參考文獻:
[1]感情體驗的實現──試談音樂欣賞的第二階段[J]音樂探索,1995,(4)
[2]湯佩瑩.淺談音樂欣賞中的感情體驗[J].新西部(下旬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