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陽
〔摘要〕在我國,連環畫有著最廣泛和最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產生與中華民族的美術史是密不可分的。連續性、圖文的有機結合性、題材內容與藝術表現形式的統一性,構成了連環畫的主要特點。
〔關鍵詞〕連環畫連續圖畫小人書回回圖
在我國,連環畫有著最廣泛和最深厚的群眾基礎。可以說沒有哪種繪畫能像連環畫這樣深入到億萬群眾中去,并被視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它對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培養人民的高尚情操發揮著巨大作用。魯迅先生曾一再呼吁革命的美術工作者對連環畫要予以重視,他還為推動連環畫的發展寫了一系列的文章和書信,并積極推薦和介紹外國優秀的連環畫作品。在《連環圖畫辯護》一文中,他列舉了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證明了連環圖畫不但可以成為藝術,并且已經坐在‘藝術之宮的里面了”。魯迅還大聲疾呼:我并不勸青年的藝術學徒蔑棄大幅的油畫或水彩畫,但是希望一樣看重并且努力于連環圖畫和畫報的插圖……這些研究和由此而來的創作,自然沒有現在的所謂大作家的受著有些人們的照例的嘆賞,然而我敢相信,對于這,大眾是要看的,大眾是感激的。在《論第三種人》中,他還預言和希望連環圖畫“產生出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那樣偉大的畫手”。
一、連環畫的名稱和由來
連環畫是通過連續性的畫面、采取圖文結合的形式來反映故事情節、表達主題內容的。也就是根據文學腳本提供的基礎,通過一幅幅銜接緊湊的畫面,展開故事情節,塑造形象,表達主題思想。
魯迅曾在麥綏萊勒《一個人的受難》序言中指出:連環圖畫這個名目,現在已經有些用熟了,無需更改,但其實是應該稱為“連續圖畫”的,因為它并非“如環無端”,而且是有起有訖的畫本。
在我國,連環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美術史是與連環畫密不可分的。遠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創造了連續性的圖畫,這種畫屢見于歷代的壁畫和長卷。早在漢代,我國就有刻在磚上的單幅人物故事畫,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上畫了許多神怪人物,比較典型的是“土伯吃蛇”和“羊騎鶴”。這兩組畫結構嚴謹,情節雖簡單但連貫性卻很強,畫與畫之間的銜接和照應交代得十分清晰,畫中的蛇、羊、鶴、土伯等形象也刻畫得栩栩如生,饒有意趣。南北朝至唐代,繪畫藝術高度發展,畫風更趨自由,開始形成了連環畫的雛形。敦煌莫高窟壁畫,大部分是用連續性繪畫形式表現的。其中有一組很完美的本生故事畫,是北魏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采用橫卷連環畫形式,共用九個畫面表現出該故事的主要情節。而唐朝佛教故事的盛行,又為連環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宋朝因雕版技術發達,書籍中出現了連續性插圖。元明時代,小說、戲曲發達,因而有了連環畫插圖。建安虞氏所刻《全相平話三國志》是第一部以插圖形式出現的連環畫。到了清代,出現了許多連續性的年畫,以生產勞動為題材的如“耕織圖”、“棉花圖”等為連環畫增添了新的內容。清末,西方石印技術輸入,使連環畫印刷更為方便、美觀,興起“回回圖”,即章回小說中的每一回都要畫插圖。如光緒十年(1884年)刻印的《聊齋》、《今古奇觀》等,就是最早的本子。
而我國現行的連環畫形式,只有百年歷史。大約在1916年左右,上海閘北北公益里有幾家小出版商,專事編印說唱曲本,如:民間小曲《五更調》、《孟姜女尋夫》等,還編印一些新聞傳奇小畫報,京劇唱本等。這些都是有文有圖,連續易懂,很適合文化層次較低的市民和少年兒童閱讀,故被人們稱之為“小人書”。當時這些小人書還比較粗糙、簡單,但銷路很廣,很受群眾歡迎。后來從事這種繪畫的人逐漸增多,書也越出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大,甚至還遠銷到東南亞一些國家,這就引起了大出版商的注意。1925年到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先后出版了《連環圖畫三國志》等五部長篇連環畫,因封面都印有“連環圖畫”字樣,且印制裝幀精良,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這樣一來,“連環圖畫”的名稱就在全國傳開了,致使全國各地許多連環畫出版物都沿襲了這一名稱。解放初,考慮到圖和畫意思相似,遂統一改為“連環畫”并沿用至今。
1930年代初,已出現較有影響的《天寶圖》、《地寶圖》、《薛剛大鬧花燈》等連環畫,人物畫得生動,想象力很豐富,很受當時讀者歡迎,也為專業作者效仿。特別是文學前輩魯迅、茅盾、瞿秋白等人的熱情倡導,對連環畫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連環畫事業開始走上了進步道路。1940年趙宏本等人在上海先后成立了連環畫人聯誼會、連環書店,編繪、出版了一批較有進步思想的連環畫,如《雷雨》、《阿Q正傳》、《史可法》等十幾種,受到廣泛歡迎,連環圖畫的大旗一下子在近代大眾文藝的舞臺上耀眼地升了起來。這說明連環畫擺脫了出版商的控制,改進了思想內容,邁上了一個健康發展的新起點。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在全國影響最大、流行最廣的連環畫有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它描繪了舊社會流浪兒童三毛受迫害受侮辱的一段辛酸遭遇。在當時這部連環畫不僅孩子熟悉,男女老少都愛讀。解放后兩次出版并拍了電影,直到現在仍受群眾特別是少年兒童的喜愛。這說明一部真正好的連環畫,是能經受長期考驗的,與其他優秀作品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解放后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連環畫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優秀作品不斷出現,在藝術手法、表現技巧上都有許多新的突破和創造,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連環畫也真正成為大眾文藝。為什么連環畫的發展如此顯著?我想根本原因在于領導和群眾的支持,它扎根于群眾之中,根深葉茂。大眾文藝的最大特征是主動地迎合讀者,取悅讀者,滿足讀者,千方百計地與讀者溝通。它的成功是準確地投合了讀者心理的結果。連環畫正是符合了大眾文藝這一規律,很快成了那個時代最受歡迎的通俗讀物。
1980年代中期以后,電視文化以其快捷新穎、充滿娛樂和無窮創造的優勢,對具有大眾文藝特征的連環畫以巨大沖擊,連環畫漸漸失去了大眾文藝特征和魅力,這一風靡了半個世紀、寵于大眾的通俗讀物成為歷史。
二、連環畫的特點
1、圖文結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連環畫是根據文字提供的材料,來作為繪畫創作依據的,因而它是一種由文學和繪畫所合成的綜合性藝術。文學腳本對連環畫的主題思想、故事情節起著決定作用。有了好的腳本才可能有好的連環畫。腳本不好,畫得好也白費了工夫;腳本好,畫不好,就糟蹋了本子。可見兩者應該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互為依存,相輔相成。
2、連續性是連環畫的主要特點
由于連環畫前后畫面相互連續,就要求在構圖處理上前后要有變化,在形象塑造上要前后一致。人物形象、環境設施、服裝、季節要前后相統一,而畫面構圖要前后有變化。這應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活動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攝取”手法,如俯視、仰視、平視以及前后左右不同方向、角度等,來安排一幅幅不同的畫面構圖。同時,每幅畫也要根據內容的不同而考慮主體形象在畫面中所處遠近不同位置。如要強調某一人物的想象表情、達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就可運用近景或肖像式的特寫手法;若要表現某一人物遠走外出,就宜采用遠景小人背影來處理;甚至畫面的空與滿也要根據內容而有所不同。總之,這些不同手法的變化運用,既加強了藝術表現力,又豐富了畫面插圖。
3、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要求用相適應的藝術表現形式
如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選擇了中國傳統的白描形式來表現,《無產階級的歌》采用了黑白素描手法,《寓言故事》采用裝飾性很強而又富有漫畫夸張性的表現形式。古代神話故事的連環畫,有采取模仿漢代磚刻的表現形式;表現外國題材和黑人故事的連環畫,多采用對比強烈的黑白畫形式;笑話題材多采用簡練、幽默、夸張而有裝飾性味道的表現手法。這種種手法都是為了使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更恰當、更完美地相結合,從而增強其藝術效果。當然,作為表現形式也并非是固定的,在于作者的靈活運用和實踐中的不斷摸索、創造。總之,在表現形式上要根據具體的內容盡量做到既確切又多樣化,而且是越新鮮、巧妙就越有藝術感染力。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