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練
〔摘要〕音樂選秀欄目《我是歌手》取得了很好的收視率,本文從節目的整體布局、歌唱細節、選歌部分、主持人等環節進行分析,全面剖析《我是歌手》帶給觀眾的全方位的視覺體驗和聽覺享受,以及如何利用互聯網來獲得更加廣闊及時的宣傳渠道,獲得不俗的收視率的經驗。
〔關鍵詞〕音樂選秀電視欄目
近年興起的電視音樂欄目選秀風,不同早期央視主辦的正規賽事,更加注重娛樂性和話題性,隨著氛圍的把控和高潮的推移,這兩年《中國好聲音》比較火爆,這檔節目最終表演的是四位導師,對于選手們來說,首先觀眾對他們的認知度為零,沒有那么多的粉絲作為后援,其次選手們的水平還是有限,節目組也不可能每次都打親情牌。火熱的“中國好聲音”正逐漸演變成了“中國好導師”,而導師鮮明的個人主義特色也讓觀眾們視覺疲勞,這也導致了后期音樂選秀節目每況日下。而《我是歌手》完美地規避了其不足之處。
一、聚焦歌手
參賽的選手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歌手,觀眾對其熟悉度比較高,歌手的粉絲作為該節目基本的收視保障;歌手本身就是一個話題,每個人都是節目的閃光點。分析《我是歌手》三季節目以來,一定有一、二個歌唱實力很強,但知名度卻不是最響亮的歌手出現,這個情形,就完美地詮釋了“我是歌手”而不是“我是歌星”,站在臺上的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稱職歌手,也僅僅是一個歌手而已,黑馬黃綺珊、鄧紫棋便是其中的代表。
回到節目本身的宗旨,毋庸置疑的歌手水平完美呈現,讓觀眾直呼過癮,更重要的是每位歌手選擇的是膾炙人口的歌曲,這拉近了舞臺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使得觀眾快速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情緒更加容易被渲染,加上現場癡迷、陶醉的表現,完全打造出了一種“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氛圍。
《我是歌手》不僅僅是一檔表演節目,更重要的是一檔比賽節目,有比賽自然就會有輸贏,而輸贏就意味著淘汰,就會不斷有新的人加入,這就使得整個節目保持了新鮮感和緊張感,帶給觀眾更大的沖擊,其實每個歌手演唱的風格不同,很難去判斷誰是真正的“歌王”,或者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歌王”,但是《我是歌手》節目組很好地賦予了“歌王”一個新的身份:就是為藝術而認真唱歌的人。每個歌手更愿意呈現的是一個唱歌的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但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兵”,每個歌手心里還是很希望得到這一個榮譽,這更是一份肯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歌手的積極性,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背水一戰,這讓節目的內容更加豐富,節目張力更強。
二、《我是歌手》的整體氛圍
回歸到節目本身,這是一檔音樂節目,自然不可缺少的是舞臺效果和聽覺享受,這是節目的宗旨和不變的原則,當然“我是歌手”在這一方面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一)舞臺的布局。《我是歌手》的整體舞臺布局非常的有層次感,首先歌手出場時候是保持神秘的,連主持人都不會透露歌手是誰,這樣當歌手走到舞臺中間的時候,燈光還是暗的,當他開始走出來的時候,觀眾才會發現歌手是誰,這首先給觀眾帶來一個神秘的感覺;其次還有一個細節是歌手會先鞠躬,然后退到一個固定的位置,這個時候全場的燈光又開始暗了下來,這個時候全場觀眾的情緒再一次被調動了起來,觀眾們的心都被舞臺渲染出的神秘感而牽動著。
(二)陣容強大的伴唱團。《我是歌手》表演的不僅僅是歌手一個人,首先,每首歌曲都會經過精心的改編,是對歌曲的曲風進行改編,這使得本身就被大眾所熟悉的曲目讓觀眾耳目一新;再者歌曲本身演唱的時候會有和聲的部分,這讓歌曲本身呈現出來的感覺更加飽滿和富有層次感,更加充分,不僅僅有伴唱團的加入,伴奏樂團也是如此,其內容之豐富和多樣,使得藝術感十足,讓觀眾完完全全的沉浸在音樂當中。
(三)1+1的互動模式。表演嘉賓是頂尖的歌手,那旁邊的助理自然也并非等閑之輩了,在《我是歌手》節目中,每位歌手都會配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知名的主持人,這樣的互動模式很好的滿足了觀眾的娛樂性,這樣會使得節目的緊湊感更加完整,呈現了歌手離開舞臺的一面,這一面在這個節目之前,觀眾們是充滿了好奇但是得不到解答的,但是在“我是歌手”這個節目中,每個歌手不管是舞臺上那個站在音樂里做最自己的人,還是那個在舞臺下彬彬有禮的人,都毫無保留的呈現在觀眾的視線里,這也衍生了很多的話題性,許多細節也被網友惡搞之后變成大家茶余飯后的話題,這對節目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宣傳。
三、《我是歌手》的特色
(一)讓你出乎意料的主持人。傳統的音樂節目里搭配的主持人一定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有著豐富主持經驗的主持人,而“我是歌手”偏偏反其道而行,讓毫無主持經驗,甚至是普通話發音不標準的歌手來當主持人,一開始大家都覺得這違背了一檔優秀節目該有的完美精神或者是說這樣不會顯得節目很不正式嗎?可是“我是歌手”完完全全就是歌手的節目,那主持人是“歌手”又有什么好非議的呢?果不其然,讓歌手來當主持人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首先:歌手自然、笨拙、不專業的表現讓觀眾更加喜聞樂見,觀眾們對字正腔圓的播音系主持人風格已經有點視覺疲勞了,面對:“立白歌手,我是洗衣液”這種幽默的主持風格覺得非常新鮮。而“我是歌手”三季以來的主持人都各有特色,第一季“羽泉組合”zhi和zi不分然后開始俯臥撐,讓觀眾們記憶猶新;第二季張宇幽默搞笑更加不用說;第三季古巨基非常普通的普通話融化了觀眾們的心,這些出乎意料的主持人帶給了節目出乎意料的話題效應。
(二)讓你膽戰心驚的宣布方式。在節目的最后,宣讀比賽結果的時候,那一刻更加牽動了觀眾們的心,而宣布比賽結果的“洪濤”風格也讓觀眾們心跳加速,而歌手們更是如坐針氈,每個人的情緒都放大在觀眾眼前,這樣強烈的對比讓觀眾們在提心吊膽的同時又直呼過癮。而每一輪新的歌手的加入又讓整個節目融入了新的氣息,新的神秘歌手、新的曲風、新的話題一切未知的伏筆埋在了下一個星期新的節目里,這讓觀眾們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的等待。
(三)讓你心靈激蕩的演唱曲目。每一首歌曲都是歌手們精心挑選的,只要你留心觀察的話,每一位歌手都沒有大膽的采用新的歌曲,演唱的都是耳熟能詳的比較能帶動觀眾情緒的帶有意境的經典歌曲,這樣的做法帶來了兩個好處:一個是觀眾對歌曲的熟悉度比較強,這樣的話,歌手演繹起來比較輕松,觀眾們醞釀情緒也比較快;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同一種歌曲不同的演唱方式實際是表現出了歌手的一種駕馭歌曲的能力和風度,這也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
(四)讓你贊嘆的節目張力。說到《我是歌手》第三季,觀眾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當時汪涵臨危不亂的救場,這一段也堪稱是主持界的案例典范,作為一個如此大型的現場直播節目,真讓人心跳加速。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插曲,才會讓節目的張力更加擴大,更加牽動觀眾的心。
四、《我是歌手》的互聯網傳播預熱
一個節目成長基于三點:是什么?什么人看?怎么看?“我是歌手”因為是一檔電視節目,不同于現在流行的網絡節目,許多年輕的觀眾可能一個禮拜都沒有打開過自家的電視,但是卻要在周五晚上準時打開電視來收看“我是歌手”,這個無疑對節目組來說是一個挑戰,那要怎樣才能將節目效果傳播開來呢,節目組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在每個星期里,節目組有條不紊的在微博微信等各大傳播渠道內開始對周五的節目進行預熱,在周五播出節目的時候就開始在互聯網平臺同步更新節目內容,與網友進行互動,及時對節目效果出現的細節拓展為時下的話題,在周六周日的時候繼續回顧周五歌手的表現;在周一的時候開始對下一周出現的歌手進行介紹,埋下神秘的伏筆;周二、周三的時候開始對節目進行渲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噱頭”,提高節目的話題性,讓節目的氛圍空前高漲;在周四的時候會發布完整的歌單,這讓觀眾對歌曲有了新的期待,當然最終呈現的結果并沒有讓觀眾們失望。
通過這樣的一個形式,讓觀眾們感覺到生活中無處不是《我是歌手》,同時《我是歌手》節目組還非常鼓勵觀眾們利用時下最熱的平臺“微信”來分享心得,因為微信平臺的朋友圈裂變傳播是非常快速有效的,所以利用這個平臺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成為“我是歌手”的一名小粉絲。
一檔節目呈現在觀眾眼前,帶給觀眾的視覺盛宴雖然只有那將近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但這背后卻融入了眾多人的心血,從最初的創意、舞臺的布局到賽制的設置無不傾注了劇組人員頑強的努力與堅持。該節目收視的成功,給音樂節目的創新提供了鮮活的樣板,雖然,每種成功都要機遇,但對每一個成功案例的深層剖析,無疑給自己前進的路上點燃了啟明燈。在此,衷心地祝愿音樂節目越辦越好!(責任編輯曹艷)
參考文獻:
[1]戴建平.湖南衛視《我是歌手》評析[J].中國歌手.2014(8):90-92
[2]顧家洲.《我是歌手》欄目的創新營銷分析[J].國際音樂(電子版).2014(4):20-22
[3]楊林青.韓國MDCHD綜藝節目《我是歌手》[J].DMCHD.2014(7):201-203
[4]沈炳良.《我是歌手》開唱專業歌手重新定義“好聲音”[J].音樂盛典.2014(71):3-6
[5]晏秋陽,曹亞克.《我是歌手》評估模式的探討[J].“我是歌手”(增刊).2014(12):4-6
[6]萊斯利·瑞.《我是歌手》帶動新的傳統電視節目效應[M].新電視,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