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萍
〔摘要〕本文以艾里斯·范·荷本的“雕塑感”服裝作品為例,從技術發展、設計師本身的創作、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等方面歸納其發展。服裝設計“雕塑感”以生動化、形象化的姿態存在,成為現今社會大背景下的個體文化符號。
〔關鍵詞〕服裝設計雕塑感發展
一、服裝設計“雕塑感”
服裝設計“雕塑感”,顧名思義,就是借助造型藝術中的雕、刻、塑等設計手法于服裝設計上,使服裝體現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服裝設計“雕塑感”重在“感”字,是觀者基于雕塑的視覺經驗對服裝外在形態所持有的一種視覺感受,換言之,服裝設計“雕塑感”的呈現,它并非完全是雕塑專業領域里的雕塑作品體現,而是服裝造型完成后所呈現給觀者的一種視覺感受。
二、當今設計師的“雕塑感”服裝作品———以艾里斯·范·荷本(IrisvanHerpen)作品為例
艾里斯·范·荷本的“雕塑感”作品基于人體自然形態和結構而表現出一種概念觀,將他所設計的理念推到雕塑、工業或建筑等其他領域的跨界高度。這位時裝界的設計新秀,以獨特的手法借用數字技術完成3D立體感設計、構思大膽詭異,充滿了對自然界的奇思妙想,在時尚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與認可。
2010年春夏秀中,她以“輻射侵襲”為主題,采用皮革條帶以及高科技纖維表達了虛擬的輻射形態,整個設計線條流暢生動,令人眩目。在某些作品中,她用靈活變動皮革條帶,使服裝更易塑型且顯得動感,形成一種縱深效果,同時她對材質開拓性的利用,塑造了形象生動的立體造型,使原本抽象的概念以一種充滿“雕塑感”的立體效果具象化。
2011年,艾里斯·范·荷本將這種大膽創新的手法加以延續,使服裝流露出神秘自然界的生命力量。在這一季中,有一件作品讓人印象極為深刻,就是“潑水裝”,世間令人興奮和短暫易逝的事物隨處可見,濺于空中的水花更是如此,瞬間消失,但設計師以大膽的創意和獨特的手法,讓這自然界的美景停止了腳步,居然如雕塑一般定格在了人的著裝之上,用近乎逼真的手法呈現了自然界美妙瞬間。
2012年,她再一次讓時尚界刮目相看,發揮對服裝設計立體“雕塑感”塑造的潛能,她將霧、雪花、石筍等自然物象具象于服裝之上,使每一件作品以“雕塑感”的姿態展現了高科技和大自然的親近。
三、服裝設計“雕塑感”的發展
基于上述,“雕塑感”作為服裝設計的重要塑造手法之一,其發展潛力是清晰可見的。從艾里斯·范·荷本的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具有“雕塑感”的服裝受制于工業技術而逐漸發展,使設計師的靈感能夠真實地表達出來,并展現設計師所理解的社會文化,如若這些作品得到各階層人們情感的共鳴,那么服裝設計“雕塑感”必將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推動時尚和文化的主流發展。
(一)設計師個人審美意識的表達將給服裝設計“雕塑感”塑造搭建更多的個性信息
伴隨著信息社會和新媒體技術的到來,人類對服裝的審美觀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服裝設計“雕塑感”的塑造也隨之呈現。服裝設計的定義不再純粹以功能為主,它的存在傳遞著各種信息。英國社會學家莫里斯認為:“穿上衣服而不發出社會信號是不可能的。每一種服裝都顯露出與穿該種服裝的人有關的信息,時常還有很微妙的一些情況,即使是那些堅持說自己極不注意衣著,盡可能穿得隨便的人,也在對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發表著很特殊的議論,從而表明了他們對自身所處文化的態度。”這樣的描述,充分說明了服裝對個體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心理或社會的影響,具有像他人傳達個性特征信息(諸如社會地位、職業、自信心等信息)的功能。
那么,“雕塑感”又有什么樣的個性特征,傳達出何種信息引起社會的共鳴。通常,服裝設計師在創作服裝時,大至有兩個方面的設計動機:一是消費市場附加于設計師的動機,二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單純設計動機。以消費市場為前提設計的服裝,必須遵循與社會的一致性,也就是服裝設計師在創作時需以大眾的一致追求為參考,受到諸多客觀環境因素的制約,整個過程稍顯“因循沿襲”。而以自我表現為出發點,這從根本上就打破了所有制約的阻礙,完全從設計者本人的喜好和興趣出發,表達設計師自身對服裝藝術的追求。在這一點上,服裝設計“雕塑感”的塑造正好是其寫照。這時“雕塑感”一詞,它自身已然成為了一個具有明顯特征的符號,傳達著它所要表達的信息。
(二)以體現個體意識的服裝設計“雕塑感”將為社會大眾所接受,并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通過對新生事物的探索來塑造服裝的獨特造型,讓觀者接受這種不適或興奮的視覺感受,使“雕塑感”服裝本身具有個體符號的烙印,這或許就是服裝設計“雕塑感”真正想表達的意圖。服裝設計“雕塑感”的塑造以生動化、形象化的姿態存在,在表現作者創作意圖或設計主題時隨物賦形。這里“雕塑感”不再只是一種裝飾的表現,它是一種形態、一種語言、一種文化的化身,通過“雕塑感”造型的各種空間變化和立體效果,突出了美學原理的準則和文化寓意,在空間、材質、造型、色彩、立體效果等方面的塑造,演化成一種藝術的文化符號,表達出作者的內心情感,給藝術創造帶來更深的文化底蘊,提高藝術領域的創作價值。
隨著設計師對“雕塑感”服裝的大膽創新塑造,以及人們對小眾化的“雕塑感”服裝所體現的個體意識和情感的接納,“雕塑感”服裝表達的個體個性色彩會儼然成為一種大眾文化,發展成社會大背景下的個體文化符號。
(三)以新型材料為基礎融合電子技術和工業技術的塑造手法將為服裝設計“雕塑感”開創新的藝術表達方式
設計師們塑造服裝的輪廓造型是為了突出人體曲線,強調人體的體魄感而設計的,后來,它卻成為了一種流行,演化成一種獨特的裝飾手法傳承下來。進入二十一世紀,設計師們在原服裝的造型啟發下從服裝設計“雕塑感”的輪廓造型著手,使服裝輪廓脫離人體外形,以夸張款式結構或幾何外形來展現服裝獨辟蹊徑的設計風格。
新型材質是塑造各種“雕塑感”服裝輪廓的最佳選擇。從材質入手,直接塑造服裝雕塑品,它在創作中更注重韻律感、立體感和運動感,以靈活逼真、趣味橫生的面貌,表現出自然灑脫的性情,而不像之前一樣顯得沉靜。近幾年,“雕塑感”顯得更為精巧絕倫,它改變了以往對普通材質的廓形塑造。在以后的服裝發展中,以新型材料為基礎的“雕塑感”的塑造手法會越來越多,它不會衰退,也不會完全被雕塑作品所取代,它有著綿延流長的生命力。
(四)表現社會各階層的精神和情感是服裝設計“雕塑感”塑造的升華之路。
“雕塑感”的塑造,在創作中交相混融,容易把設計的亮點復雜化或單一化,缺乏內涵,流于表象。因此,設計師們在對服裝作品進行創作時不僅要把握好其裝飾的“度”,即借用其它藝術領域設計手法或在進行服裝整體造型時,對空間、量感的把握等,而且還要注重作品創造過程中它所附帶的內在涵義,以傳達的精神和情感。約翰·普洛曼在《雕塑藝術的多樣性》中說道:“藝術是生命的需求,是精神的傳遞,是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和溝通感情的場所。藝術需注重生命的內在涵養和文化底蘊,而在當代的藝術作品中,缺乏一定的精神和情感表現,缺乏對當代文化的反省與批判,缺乏藝術家對藝術創作獨具匠心的思考”。
結語
“雕塑感”的塑造應不僅僅流于表面輪廓的浮夸或出奇,而是挖掘其所要表達的內在涵養,或呈現社會所提倡的正能量,或透視出社會某些畸形發展的現象,表現提倡的或需要摒棄的精神和情感。伴隨著時代高端技術的發展和審美趣味的進一步提高,新技術、新材料、新思潮、新創造不斷出現,服裝設計“雕塑感”的塑造手法將豐富藝術領域的審美特征,更趨于演繹社會現實,并向超現實主義無限接近,實現其多重藝術價值。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劉元風.服裝設計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
[2]PlowmanJohn,TheEncyclopediaofSculptureTechniques[M],SterlingPublishingCo.Inc.,199
[3]曹丹.“雕塑性”思維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J].飾,2000(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