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邐
〔摘要〕在高師院校的理論教學中,和聲教學是不可忽視的一門重要課程。本文基于筆者在多年的和聲理論教學過程中,從諸多學生的和聲學習方法上所發現的和聲教學上的一些缺失性問題,結合高師院校和聲教學的特點與現狀進行了必要的分析,對其教學的內容和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和改革的方案。
〔關鍵詞〕高等師范院校和聲教學教學改革
一、教學現狀分析
基礎和聲是一門重要的音樂理論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和音樂表演專業學生在修完基本樂理之后必修的一門作曲技術課程,通過基礎和聲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西方古典時期和聲理論的語言邏輯及其寫作技巧,并以和聲書面寫作練習和古典經典作品和聲分析相結合,使學生對音樂作品中的和聲現象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音樂理論基礎,從而為學生全面而深入地認識、理解、欣賞中外常見多聲部音樂打下一定的基礎。但是目前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對于和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畏難情緒嚴重,使得教師的教學難上加難,面對這一現狀,怎樣才能使和聲課教學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通過和聲課程的學習,更好地感受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思想情感,同時保證和聲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個和聲課教師應該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二、重新定位教學對象
高師專業和聲課程一般開設一年或一年半,根據每個師范類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不同,一般每周開設2—4個課時。由于在教學中過多強調音樂的技術性內容而忽略了和聲對于音樂本體的實際操作,使得學生很少或基本不關注音樂存在的本體問題,造成理論與實際相脫離、和聲內容繁瑣而復雜,這不僅加大了教學的難度,而且違背了高師院校培養實踐型人才的目標。
上世紀中葉始,高師院校均采用俄羅斯音樂教材和音樂教學體系并一直沿用,其音樂教材內容嚴謹、理論準確,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廣泛性。但是對于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本教材的理論性太強,尤其對于初學和聲的師范類院校學生來講,上冊所強調的所有和聲進行中須避免的條條框框完全把學生固定在四聲部連接的機械式習作里,忽略了音樂本身,這樣的教學設置使學生覺得和聲枯燥、單調,局限性太大,等到完全掌握四聲部規范連接時,下冊的內容又推翻了之前所學的大部分內容,例如重復音的多變,平行五度、反功能在特定條件中是允許的,和弦外音不受和聲語匯的局限,靈使活運用、自由組合等內容又使得學生對于和聲的學習有相當大的畏難情緒,如此惡性循環,致使教師教學滯后,學生學習積極性驟減,學習成效低下。
針對這一點,在甄選教材方面,可以斯波索賓《和聲學教材》為主,附加具有實踐性的教材,例如中國高等師范院校作曲協會推介的祁光路編著的《和聲通用教材》,楊通八編著的《和聲分析教程》、《和聲學基礎與鍵盤實踐》等。在教材內容設置方面,避免講授過難過偏的教學內容,以通俗易懂的教學內容為主,由淺入深,化繁為簡,以滿足高師學生的教學要求。
三、重新調整教學內容
對師范生來說,掌握和聲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彈奏能力,能提高對多聲部音樂作品的分析理解與欣賞能力。在以往的課程設置中,基礎和聲和即興配彈是兩門各自獨立的科目。和聲的教學側重理論,配彈的教學聯系實際,從目前的單獨授課來看,其理論和實踐相互割裂,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完全不能理會四部和聲在音樂作品中的實際音響效果,完全忽略了基礎和聲是即興配彈的理論基礎,即興配彈是基礎和聲的實踐指導。兩者若能有機結合,可以加強學生實踐鍵盤即興彈奏的能力,增強和弦連接的空間想象力和邏輯推斷力,培養基本的和聲音響概念,還可以理清基本的和弦音響結構和聲部連接關系,感受和聲運動的基本功能關系。
學習音樂的學生一聊起和聲都知道正三和弦的基本功能,因此,老師們要有針對性地編排一些經典的作品,比如歌曲《雪絨花》、《我的太陽》、《大海啊,故鄉》等中外名曲的鋼琴伴奏譜,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分享歌曲和聲運用技巧。再者在講解終止、樂段、樂句章節時,可以把書中提及的三種基本終止式用三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演繹出來,通過作品告訴學生,實際的操作與理論是相輔相成的。在實際作品的彈奏中,和弦進行的邏輯、重復音、聲部的跳進與平穩、反功能進行以及和弦外音的自由組合,均會受到音樂風格和伴奏織體的影響,在彈奏過程中這一類和聲連接規則應盡量減少到最小的限度,重點是教會學生去掌握和聲的基本要領,提高彈奏的水平。
四、強調和聲分析的重要性
和聲分析是指分析音樂作品中的和聲處理方法,是掌握和聲實際知識與寫作技巧的重要途徑。它有助于將和聲理論知識、寫作練習與作品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了解和弦與樂曲結構、內容表現等的關系,并有助于逐步掌握各時期的和聲發展概況與各流派、各作曲家的和聲風格特點。它是和聲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樂曲分析的一項內容。和聲分析有三種:一種是聽辨分析,即對樂曲的和聲處理作大體的說明;第二種是口頭分析,即根據樂譜,口頭作概要分析;第三種是書面分析,即對樂曲的和聲作細致的敘述,包括標出每一和弦的級數、位置與功能,以及各項和聲分析的要求,這是和聲分析的主要方法。學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實際作品往往根據音樂需要常多于或少于四個聲部;實際作品在節奏上常常一個小節或數個小節更換一個和弦;節奏也豐富多變,這與四部和聲節奏同步,跨小節必須更換和弦背道而馳。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將理論學習中的縱向四部根據實際作品轉化成縱橫交錯的音樂思維模式。對于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先從歌曲分析入手,再逐步分析鋼琴作品,通過和聲分析的教學,可以逐步提高學生對和弦結構、作品風格、和聲功能以及對作品大體布局的認知,對作曲家和某個時期音樂流派有一定了解和認識,為即將開設的曲式與作品分析、西方音樂史、歌曲寫作等科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階段和訓練手段的改革
檢驗學生是否學好并能合理運用和聲,習題是最為直觀的反應。和聲習題的寫作是和聲最基礎的訓練方法,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創作,但為之后的音樂創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論依據和音樂上的邏輯思維。對于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在和聲習題上可以分階段訓練,即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即和聲功能要準確,四聲部連接要有邏輯,和弦選擇要合理;第二步即利用有效手段處理和安排好和聲節奏,設計優良的旋律與低音聲部;第三步即在現有的和聲基礎上多采用半音化和聲手法,布局好和聲語匯的遞進和旋律的貫穿發展。這種分階段訓練既可以讓學生逐漸掌握和聲寫作的規律,也可以不斷提高和聲習作的水平,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和可操作性,真正意義上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使學生擺脫學完和聲不知如何具體運用的老大難窘境。教學手段的另一大改革即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把現代教學手段與學科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獲取學習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能力。但“度”的把握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哪些知識點可以通過幻燈片形式呈現出來,哪些知識點需要口頭強調和演奏示范。例如,教材中的作品演示,通過鋼琴的示范教學會比幻燈片的放映要來得更加直觀,教師可以邊演奏邊指導學生了解作品中和弦的運用、和聲的布局以及鋼琴織體的安排,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使用多媒體的教學課堂上,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的信息獲取量,使學生更便捷高效地接受新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高師和聲課雖然只是高師音樂教育眾多課程中的一門,但其教學改革對于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一個適合高師院校和聲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勇于創新,不斷嘗試,一定能使高師院校的音樂教育凸顯出其師范特色,實現和聲的真正價值與和聲教學的真正意義。(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蘇]伊·斯波索賓,伊·杜波夫斯基,斯·葉甫謝耶夫,符·索科洛夫,和聲學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14
[2]孫孝良.和聲教學中的教學改革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8):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