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毅
〔摘要〕本文就音樂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展開論述,寓綜合素質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通過生動,直觀的感性途徑去感染學生。通過論述總結音樂不僅是情感的藝術,而且對學生智力的開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以及其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綜合素質
音樂是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教育學生欣賞音樂美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到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并激發學生在生活中的創造力,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學生健康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性。素質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音樂教育是體現素質教育的一種手段,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每個學生的素質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加強音樂教育已經刻不容緩。音樂教學中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除要求其具備從事這項職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文學、歷史、美術等等多方面素質,把音樂與其它知識有機地結合并滲透給學生才能健全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健康成長,并對學生的道德智能培養起巨大的作用。
一、音樂教育促進實施美育的實施,使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教育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首先,音樂能夠以真摯、生動、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撥動人的心弦,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音樂比其它藝術能夠更直接、更有力地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來。音樂的節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最深處。因此,音樂的美感力量既是獨特而巨大的,是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涵蓋和替代的。例如:抗日戰爭時期,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就產生了震撼世界的力量。這首歌曲以號角式的音調貫穿全曲,由大調式的主三和弦分解音作為骨架,激昂的音調具有震天撼地的號角力量。進行曲的體裁以急步進行的節奏象征著中國人民勇往直前的戰斗步伐,富有強力推進感,凝聚著民族生存和斗爭的緊迫感的不朽旋律,像一支時代的號角,鼓舞著中國人民的斗志。音樂教育自身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和審美價值,它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內容以一種通俗易懂、潛移默化的形式表達出來。音樂借助于有組織的音響運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用豐富的、鮮活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形式,由淺入深地拓寬音樂教育的空間,不斷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同時進行思想素質教育。
二、音樂教育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增強信心、磨練意志
音樂的創作、表演、欣賞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一種心理過程。心理素質包括的范圍很廣,它體現了一個人的精神狀況、處世態度、處事方法和性格特征。廣泛的興趣、樂觀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個性,對一個人的生活、學習,甚至是否成才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素質是形成和發展其它各類素質的基礎。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發展迅速,對每一個人都是考驗與挑戰。音樂教育能多角度地使學生克服缺點和弱點,克服嫉妒、沖動、任性、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藥還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音樂是情感藝術,它通過優美的聲音興奮神經、調節情緒、減輕思想壓力、醫治心理疾病。實踐證明,體育鍛煉健壯人的體魄,音樂煥發人愉悅的心情,盡管兩者有著生理運動形式的差異,但是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展的意義,卻是相同的。音樂教育有利于音樂教育特別有益于青少年健康素質的培養。現在,音樂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與心理治療。意大利的一位外科醫生扎泊洛通過研究認為:巴赫的音樂能減輕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樂能減少風濕關節痛;舒伯特的音樂能幫助失眠者人睡;亨德爾的音樂則能解除失戀以及感情上的痛苦。音樂研究家尼斯斯特編制了一段奇特的音樂,運動員聽過這段音樂,有助于他們進人最佳競技狀態。一位被測試過的運動員說:“音樂使你自省,使你變得又能意識自我,更能意識到你在做什么,其結果使你更樂觀。”
三、音樂教育能促進學生交往素質的提高,融洽人際關系
音樂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與他人交流,與社會融合;有利于青少年情趣的培養,啟發他們的創造能力,而且還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音樂是表演的藝術,教師應給學生實踐的舞臺,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相互學習,磨練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廣泛開展音樂活動、組織排練、舉行演出等一系列過程,正是鍛煉學生交往素質的良好途徑。它既發展了學生個性,又增強了集體合作意識,還培養了學生開朗的性格,和周圍人友好相處、默契配合,為學生將來適應不同的人際關系,更好地投身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在藝術節合唱、舞蹈等比賽中,同學們只能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訓練,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們不但在藝術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體驗到了要付出很多的心血,具有合作意識,才能獲得好的成績。偉大導師列寧曾說:“音樂是對人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音樂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中將越來越顯示它的獨特功能和教育作用,也是其它學科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用優美、高尚的音樂去熏陶和感染學生,使他們不但有美的心靈,而且還能去創造美的語言、美的行為、美的生活。
四、音樂教育能促進審美素質的提高,提升欣賞者的藝術品位
音樂以美的音色、美的節奏、美的和聲、美的旋律構成美的形象,振奮人們的精神,提高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獲得陶冶,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優秀的中國音樂作品,它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撻,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對愛侶的深切同情。同時他們體會到了純樸、善良、浪漫、美好。實踐證明,經常與健康的音樂為伴,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音樂是情感的世界,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藝術學科,是“寓教于樂”的愉悅式教育。學生早已熟悉的中國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創作于1939年,是一部表現中國民族精神的史詩;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國的一首經典作品,也是民族傳統樂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欣賞這些優秀的作品,那優美、抒情的旋律,宛如一幅幅山水畫。遠處漁舟在江面上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舒展深情的旋律線條,描繪出迷人的景象。教唱蒙古族歌曲《嘎達梅林》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服飾特征、居住條件、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環境等,敘述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率領人民與封建王爺、反動軍閥作斗爭的歷史。教師再進一步分析曲式、節奏等特點,會給學生以高度的藝術享受,從而喚起熱愛祖國大好山河之情。學生在欣賞或演唱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時,通過體驗音樂升華跳動的心靈,撞擊出熱愛祖國、熱愛生活、追求真理的思想火花。
音樂是通過音樂的各種手法表現抒發美好的情感,塑造美好的音樂形象。音樂表現情感是音樂的主要表現功能,音樂之所以能鼓舞士氣、振奮精神就是音樂能激發人的情感。音樂表現的音樂形象不是視覺的形象,而是由音樂的情感所引起的聯想和想象。音樂對人的影響有正、反面兩個方面,好的音樂使人道德高尚,心靈純潔,不好的音樂使人精神萎靡,道德淪喪。先秦時期的孔子說“移風移俗,莫善于安,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因此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作用顯而易見。(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柯錦泉.淺談音樂欣賞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高等農業教育,2002.9
[2]素質教育調研組.共同的關注[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6
[3]張晴.試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4
[4]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