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丹+孟力
〔摘要〕對藝術文化市場發展的展望和重新定位,是一項一直在持續的工作,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為合適的解決供需關系的方法,而對其職業化發展的既定目標的建立,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促進文化市場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的方法。這種體系的建立將會為我們的藝術文化生活帶來諸多的改變。
〔關鍵詞〕藝術文化市場職業化發展合作體系
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有賴于一個穩定、健康、充滿合理競爭機制的文化市場的建立,當文化以貨品的形式和價值投身于市場交易過程中時,這種精神層面的東西就以實在的物品形式體現著和證明著它的存在價值。不同于傳統的以物易物的形式,文化產品本身的產生就是高于生存需求的,因此,它的價值往往不與其消耗的資源等同,而背景、傳統、創作主體和切合的社會需求才是它真正價值的體現。
在這個產業化鏈條中,從最初始的創作,到中期的整合和后期的推廣,無處不存在著物質經濟以及人文經濟發展的影響。藝術文化產業正是在這種廣泛的對文化的普及和層次提升的基礎上得以形成的,起初,是以集合的形式將分散的藝術、文化產品統合起來,進而依托較為成熟的市場體系建立起產、供、銷一條龍式的產業鏈,從滿足需求逐漸發展乃至到引領市場。
在這種快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文化給養的分布不均和后力不足,造成了一種市場現象,那就是高端的藝術產品非常密集地流通在小領域里,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礙于傳播面積而受到局限,另一面卻是,雖然存在著廣大的市場和諸多拓展的空間,卻一直苦于沒有較高藝術品位的文化商品能夠提供可持續的、保障性的投入。這本就是一個供需的矛盾關系,但我們必須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市場機遇。
如果一個或缺的情況出現,我們就應該依托現有的社會資源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無論條件是否允許,統一的、可控的、職業性強、專業性突出的體系建設目標應該是當下比較適宜的解決方法,但這些都有賴于我們社會體系和功能性的不斷完善。根據我國的藝術文化市場發展情況,多存在和強調市場經濟的自我協調功能,主動引導性不強。有時消費者會有這樣的困惑:需要較高質量的藝術品來匹配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但現有的藝術文化市場所能提供的商品要么以印刷品居多,要么以流水線形式完成的行畫居多,稍有層次者皆價格不菲,選擇兩難,令大多數消費者感嘆在如此高速發展的當今卻實在有難覓的東西。每每看到各拍賣場上的交易,作品檔次有未見之高,售賣價格卻有未見之高,兩者均離我們的生活甚遠。浮夸的作品與虛高的價值充斥市場,難道我們的藝術文化市場只有名與利之分嗎?
教育的產出是人才,人才的著重點是專業性,而專業性就應該用來輔助各體系的完善和發展,我們現在就存在著這樣的需求和滿足需求的各種條件。
第一,各大院校的專業教育投入
按照近幾年教育部對開設藝術類教育的各大院校提出的職業化要求,主旨就是在于強化專業學習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效果,學為了用,用則發展壯大,學而用則擁有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如今實踐課程內容的擴大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強調專業的職業化發展,這一點正好為藝術文化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續力量。在校學生對專業方向認識不清,那我們就用實際產品說話;就業前景迷茫,那我們就多方入手,多方嘗試。藝術文化市場的需求正為其提供了一個實踐和實現的場所和動力,需求導向,為學生指明了就業方向,認清了自身能力的不足,提前對自身有準確的定位,同時,優質的生源也為藝術文化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日后的職業化進程提供了堅實的有力支持。
第二,市場合作體系促進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
日益完善的市場合作體系以及成功范例為藝術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以往,市場經濟始終與高職教育保持著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你發展你的,我教育我的,而新的職業教育理念的貫徹,使得專業與就業的關系變得尤為重要和突出。針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的應用已然成為關乎國家未來大計的重中之重,與其相匹配的各項政策也相繼出臺,這在理念上和實踐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有政策的扶持,特別是財政上的力度,使得藝術文化市場日益繁榮起來。
對較高品質藝術品的需求是個空前大的市場,它面對的是生活日益富足的百姓群體,亦是代表社會層次的主流群體,供與求的有效結合才是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物質需求如此,文化需求亦是如此。再有,諸多經濟領域有效的成功運營典范完全可以成為文化市場發展的參考坐標,只要定位準確、目標清晰、考慮全面、基礎扎實,以職業化為前提條件的藝術文化市場的發展前景可望可及。在這里,不需要高端、小眾的高雅,不需要泛濫低劣的成批量的仿制品。物質文化層次如此豐富,精神文化更需要達到一定的理想狀態,這種狀態的需求一再強調藝術文化市場職業水準的提升,迫在眉睫。
第三,開展職業教育的各大院校擁有與社會接軌的良好意愿
近些年來,教育方針的改變早已從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傳授轉變到對專業技能和從業能力培養方面的強化,而與社會接軌這一點并不是僅僅依靠各大院校的一廂情愿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計劃,以及與其相匹配的實踐課程在時間、內容上與時俱進的協調和匹配,如此,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畢業生均有望在真實的市場和社會資源中獲得合適的鍛煉機會,也正因如此,強調實戰型的教學實踐獲得了普遍的認可,并已經在不斷的摸索中進行嘗試。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找準時機,抓住機遇,認清方向,以自身人才優勢參與到社會競爭當中,對藝術文化市場也好,對專業學生也好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以致用的方法。這種極具專業素質的團隊在不久的將來,必能走出一條不同的職業化路線。
對于藝術文化產業市場職業化發展的展望,合作或協作形式是一種可以減少經濟投入,降低市場風險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依托現有的靈活的市場經濟扶持政策,良好的交流環境,廣大的人才儲備能力以及群眾對高品質藝術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諸多因素必將促成這一趨勢的進一步發展,而如何把握機遇和權衡協調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將是一個需要長期經驗積累和總結的過程。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陳少峰.文化產業商業模式.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章金萍.藝術品投資與市場營銷.河北美術出版社,2013
[3]許明.當代國外大學本科教學模式.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日)喜多俊之.給設計以靈魂.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5](英)尼克·馬洪.創意思維.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6](韓)文燦,金美子.與眾不同的設計思考術.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