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毛永紅 文/玉苓
分享其實沒那么難
編輯/毛永紅文/玉苓
2~3歲的寶寶開始有了物權的概念,他們開始懂得:“這個是我的。”于是,讓寶寶分享開始變得困難重重。如何讓小家伙們樂于分享、享受分享呢?
小故事
2歲半的皓皓正聚精會神地蹲在小區的地上玩著坦克,他身邊還閑置一輛裝甲車。和他經常一起玩的好朋友洋洋正好從樓上下來,發現了皓皓閑在一旁的裝甲車,拿起來就想玩,可沒等他開動起來,皓皓就氣沖沖地大呵一聲:“這是我的,你不許動!”并伸手去搶。弄得洋洋大哭起來。皓皓媽媽趕緊過來勸說,可是皓皓又哭又鬧,死活就是不肯讓步,弄得媽媽又尷尬又沒轍。
對于絕大多數寶寶來說,偶爾的不分享再正常不過了,這與其年齡特點和生活環境有關。
“物權”意識萌芽
大多數寶寶在兩歲到三歲之間,會萌發“物權”意識,也就是他知道了“這個東西屬于我,應該由我說了算”。這時,他會特別熱衷于玩“霸占自己東西”的游戲,而不肯與別人分享。別擔心,只要大人不強迫,相信這個階段很快會過去。
有過不愉快的分享經歷
比如,別的小朋友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弄壞了、弄丟了,也會造成他不愿意把玩具給別人玩。要知道,通常小寶寶們的記性都很好。
越強迫越逆反
有的父母很容易因為面子問題,喜歡強迫寶寶當眾分享自己心愛的東西。寶寶一兩歲時也許沒問題。一旦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希望一切由自己說了算,成人的灌輸和強迫會讓寶寶走向逆反,“我就是不給!”
自己還沒有玩夠
面對新玩具,每個寶寶都會愛不釋手的,而不想借給別人,這與自私根本不沾邊兒。誰想從他手里拿走新玩具,對兩歲多的寶寶來說,就是喪失感,他會感覺失去了自己心愛的玩具。
安全感不足
安全感的含義不僅包括“我能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也包括“我能不能保護自己的東西?”,對寶寶來說,歸屬于他的物品也是他的一部分,能保護東西意味著“我比較安全”。

當寶寶陷入爭搶玩具的旋渦,媽媽要做的首先不是強迫寶寶或是說服寶寶分享,而是應該思考,自己平時灌輸的分享理念是否沒做到位?
1尊重寶寶的不愿分享
學習分享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尤其在寶寶兩三歲時,正處于“物權”敏感期,更不要強迫寶寶分享一個歸屬于他的東西。這種強迫包括嘮嘮叨叨地說服寶寶,也包括直接把寶寶手里的玩具搶過來,遞給別人。
2請準備兩個玩具
面對寶寶游戲中對物品的爭執,父母最好事先準備好兩樣玩具,這樣寶寶才有分享的可能。而不要讓寶寶覺得分享就是一種“損失”。
3和故事里主人公一起感受分享
爸爸媽媽可利用兒童故事來感染寶寶,讓寶寶在聽完后,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并產生共鳴,在下次現實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對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記憶,從而體會分享的美好意義。
4在游戲中練習分享
如果你的寶寶總是不愛分享,那么可以嘗試一下角色置換游戲。選一個陪寶寶游戲的時間,當他提出要你手中的黃色積木或者汽車軌道時,你平靜地說:“不要!”寶寶一定會覺得接受不了,而這就是讓他換位思考的好機會,簡單對他說:“當你不肯和小伙伴分享玩具時,他們也有你現在這種難受的感覺呀。”
5關注寶寶的內在情感
當你的寶寶不愿意分享時,要弄明白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別的寶寶多拿多占了,所以你的寶寶把火車藏起來了。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關注寶寶的情緒,“我看到你的朋友把球拿走了,你可以不高興的。”通過這樣的關注,來增強寶寶理解他人情感的意識。
6表揚要及時而到位
“媽媽看見你和小朋友分享食物,真的很驕傲”,或者:“你看你把玩具給萱萱了,她多開心!”成人要善于觀察,發現寶寶的分享行為及時表揚,并把小細節放大在大家的眼前進行表揚,讓寶寶產生愉悅的分享體驗,就會有“我還要這樣做”的想法。
7大人要樹立分享模范
盡可能用行動向寶寶表明什么是分享。你可以說:“這碗湯真好喝,媽媽想和寶寶一起分享!你想喝點嗎?”你的寶寶將學習你的友好榜樣,在與別人打交道時愿意分享。
8藏起最不愿分享的東西
我們大概也有些東西特別珍視,不愿借給朋友的,所以為什么要期待孩子去分享他的寶寶呢?如果那是他最愛的車模或者圖畫書,那么就不要提出讓他和別人分享的要求。不過,這需要事先和孩子“串通”好,如果小朋友來家里玩,不要最后忍不住又拿出來顯擺,讓它們一直乖乖“躲在”柜子里,等客人走了再出來。
Tips
分享教肓,媽媽繞開這些錯!
大的讓著小的 面對自己的寶寶和小朋友因玩具發生爭執,導致小朋友大聲哭鬧,你沒經過寶寶的同意就拿了他手里的玩具給對方,使小朋友破涕為笑。這種方式向寶寶傳達了一個錯誤觀念,哭鬧就可以達到目的,對寶寶是一種誤導。
分享無保留 強迫寶寶把每一件東西都拿出來分享是不明智的。每個人都有他非常喜歡或很私人化的東西,寶寶也一樣。允許你的寶寶決定哪些特殊的玩具不給小朋友玩。
用補償來替代鼓勵 如果他主動拿了最小的蘋果,家人卻每每把最大的給他作為獎勵。久而久之,寶寶就發現了這樣一條“規律”,誤以為分享、謙讓是獲得個人最佳利益的手段和招數,并容易滋生功利思想,分享教育就走了“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