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成 譯/鄒天倫
中美文化的差異與融合(下)
文/王成譯/鄒天倫


(接上期)
子貢問孔子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以食為天”強調了中國歷代以來糧食對老百姓來說是多么重要。社會穩定是以充足的糧食供給為前提的。有充足的就業機會提供給那些想工作的人,社會才能穩定。而維持一個高投入高標準的經濟增長態勢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即是中國近30年來經濟發展的軌跡。
在美國的今天,人們關注的更多是食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大多數美國人能夠說出中國幾個主要菜系,比如川菜、粵菜。一些喜歡嘗試的美國人會在中國餐館里用中式菜單點餐,例如燒全魚 (美國本地商店和餐館賣的魚是完全沒有刺的)、鳳爪、豬蹄等。如余興未盡,可到中國南方,在那幾乎沒有不可以吃的東西。如果一個外國人要想了解中國人、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可以先從了解中國飲食文化入手(我指的可不是在美國到處可見的“熊貓快餐”的中式快餐)。外國客人來到中國后,很容易發現晚餐有多么重要。晚餐的氣氛通常會反映出白天事情的進展情況。在美國,中國家庭是最不愿意出去下館子的。中國人好像天生就有很好的廚藝,吃快餐通常是我們不得已的選擇。大多數中國人上班時愿意從家里帶飯作為午餐在單位吃。這個習慣能夠部分地解釋為什么全世界多發的肥胖癥、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中國人身上發病率不高。在家做飯吃不只是省錢,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家人都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時光。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會理解并認可一家人在一起共進晚餐的意義,會認識到健康的食物、家人團聚、分擔責任的重要性。這可是一舉多得的。
在中國,人際關系通常被認為是通往成功的關鍵。在中國的文化里,人際交往藝術是深奧的。對于想要了解它的外國人來說,交往之道在于會聽出弦外之音,也就是說要能夠在關鍵的對話中捕捉到隱藏其中的真正想表達的含義。孔子認為“過猶不及”,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短短兩萬字的《論語》道出了朋友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夫妻之間、君臣之間等各種人際關系的相處之道,為封建社會以忠孝作為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上千年和諧社會的形成。但是《論語》卻未提及法律。中國人做事情的思維是:首先會考慮人際關系,然后會考慮邏輯對不對,最后才考慮法律,這種思想已根深蒂固。然而,事情做得過了頭,可能會帶來災難。做事情掌握分寸是關鍵,近些年中國已開始高度重視依法治國。
總體來說,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處理好人際關系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在事業和生活方面通往成功之路的關鍵因素。不過,兩國之間的一些風俗習慣的差異還是要引起重視的。最明顯的是,美國人無論在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通常會直呼對方的名字,對自己的上司也是如此。這樣會迅速地營造輕松的氛圍,這是美國文化的一個明顯特征。相反,中國人在稱呼對方時,則會在姓氏后面加上這個人的頭銜,尤其在工作場合中。中國人如果直呼自己上司的名字,那就等著被炒魷魚吧。
美國有句諺語叫“吱吱作響的輪子能得到機油”。如果一些中國人發現自身的升職空間受到限制,遇到了仕途的“竹子天花板”狀況,那多半是自己造成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成功25%的因素是專業技能,而75%是來自于社會關系和我們怎么處理人情世故。試想,如果你所能提供的是對方所需要的,而且對方又十分樂于和你一起共事,那么你的潛力將會超出自己的想象。
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會欣然接受每個心甘情愿的融入者。然而,相當多的華人卻選擇在自己族人的社區活動。但是一旦感到自己被侵犯(比如輿論界開了一個傷害華人的玩笑,一項法案傷及了孩子的未來,當地一項預算縮減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機會)便會準備捍衛自己的權益。中國人成長在一個傳統的“仕可殺,不可辱”的環境里。但是在美國,“把自己的臉面放在第一位”也許并不是那些成功人士的特征,更難以被公眾所認可。如果我們不受那些陳舊觀念的束縛,在美國社會找到自己新的身份和定位,就會更好地融入這個“熔爐”。
問題在我的腦海里不斷縈繞:既然選擇以此為家,我們是應該像當地人似地融入這個社會、適應于這個令人著迷的文化,還是堅持不被同化?甘地說過,“為別人服務,是找到自我的最好方式”。這句話也許給我們指明了一條如何在這個逐漸形成的大熔爐里發現自己新的定位的途徑。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又最為互補的兩種文化。每個身在“熔爐”中的人都會在中美兩種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深受裨益。

(責任編輯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