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衛:航天科工如何建中國的工業互聯網

如何通過“雙創”催生新的工業革命?國企改革與“雙創”浪潮如何互相借力?國企能否積極進行內部創新,讓員工變成創客?高紅衛做客中國政府網在線訪談節目“國策政策”,談航天科工是如何建中國的工業互聯網。
A:高紅衛,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
Q:劉 燕 ,中國政府網在線訪談節目主持人
Q:一說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家很快就想到了企業或者說是中小微企業,央企在這個過程中到底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又有什么做法推動“雙創”呢?
A:你剛才問的這個問題很多人也問過。國家現在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為什么會下行?有兩個因素:一是制度上可能需要改革;二是技術上需要創新。制度改革的主體肯定是政府,政府組織國家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企業能做什么呢?企業就是做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大家可能更多的理解是我們在原有產品上面的創新,其實那只是創新的一種。當前最需要、最急迫的就是國務院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這種方式對央企來講有什么好處呢?一是央企技術門類非常全,科技人員也非常多,尤其是年輕的科技人員非常有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提供創新創業的平臺。央企不光為自己企業做好發展,還背負著社會責任,就是要為社會提供比較好的創新創業的平臺。因此,我們搞了一個企業專有云網,這是企業內部的網,因為我們的產品涉及國家機密比較多。為了服務社會我們搞了一個航天云網,實際上是世界首批中國第一個工業互聯網,其中有一個功能就是“雙創”,是創新創業的園區,現在已經開通,有一些投資機構、輔導教師以及一些基金已經開始在網上工作,有些大學生利用這個平臺已經進行了創業活動,現在已初有成果了。
我們把創新創業在航天云網上理解成四個階段:一是創意階段;二是輔導階段,包括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輔導;三是產品化階段;最后是商業化或者是企業化階段。我們為四個階段提供全程服務。到了產品化階段覺得不行的或者商業價值不高的可能就會停下來,從而避免更大的投資風險。好的要么進入我們企業繼續發展,要么就進入到社會上獨立成企業或者由其他企業并購、收購,這種方式既結合企業內部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的需要。
Q:航天科工在搭建創新創業的平臺方面是什么樣的初衷?這個平臺又是什么樣子呢?能給大家具體介紹一下航天云網嗎?我們網友的感覺就是航天云網是不是一個電商平臺呢?
A:航天科工是國家導彈工業的主要企業,我們的一個下屬企業叫金陵機器制造局是1865年成立的,現在這個企業還在,目前在南京叫晨光集團,承擔了重要的國防任務,他們搞了一個產業園區叫1865創意產業園,1865年成立的工業企業到了現在已經開始搞創客園區了,但是工業已經搬到郊區了,城市里面不適合搞工業和危險品。國慶閱兵裝備,我不能說具體數量,但是很大一部分武器裝備是我們研制生產的,當然這是全國人民支持的結果,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尤其是軍方大力支持的結果。總之我們國家不管是飛機、航母、潛艇還是艦艇等等,出去以后最終要發揮作用的還是導彈,我們主要承擔的是導彈武器的研制生產任務。這是一個基本情況。
解放之后從1956年至今,中間經歷的是1999年成立了集團,分為兩個集團之后,航天科工重點負責武器;2003年國資委成立后,又進入到一般的中央企業里面進行管理和發展,應該說這期間經歷了一個很好的發展階段,到現在我們進入二次創業。二次創業面臨什么問題呢?就是作為一個計劃經濟時期成立的企業,如果沒有創新創業的驅動,這個企業會像樹一樣的慢慢老去,為了使這個企業有新生,有更強的創新能力,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國防建設、服務于國民經濟,就必須要創業創新。我們的初衷就是為了尋求創新的源泉,為了挖掘創新的潛力,同時也是為了擴展企業發展空間,最早國家沒有提出雙創的時候,我們2013年就開始了三大平臺建設,一是企業專有網或者叫內網,這是一個云網,智能制造,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協同實驗、協同檢測,這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的。
Q:是內部的?
A:對,內部的,不對外公開。除了協同設計和制造之外,還有一個專區過去叫創新團隊,現在叫創客團隊,是一回事。第二個平臺就是航天云網,是在5月份試運行,6月份正式運行,到現在100多天,已經有4萬多家企業在網上一起工作了。
Q:這是集體創業、集體創新的平臺嗎?
A:對,它為所有企業服務,不管大企業、小企業都可以上去。現在簽訂合同2萬多筆,相互之間的營業額已經接近20億了。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是免費,按照互聯網的規則,作為平臺商肯定要免費服務了,他們獲得了發展,我們集聚了國內這些企業創新創業的能量,當然,我們也會從中吸取相應的資源,比如我們有些產品要外部協同配套,就在這里找,誰的信譽好、誰的能力強。還有外部有什么好的產品,也可以在網上溝通。
到現在為止發展得還不錯,國內的企業現在網上做什么呢?一個做軟件,大型工程軟件賣得很貴,我用一次租一下就完了,付很少的錢;二是做模具,3D打印,在這里需要什么模具另外一個地方做設計,別的地方做打印,打印完了以后這個模具到我這里來了,花的時間很短,平均省成本達到60%~80%;還有就是項目之間的企業協作和配套,因為工業產品的特點就是一個產品有若干個企業做配套,過去在線下中國的說法就是有關系才能做生意,現在這種線下的關系成本非常高,建立關系、維護關系的成本都非常高,在網上建立關系很便宜,維護關系也很簡單,所以線下的關系挪到線上之后就促進了商業和工業的發展。應該說現在這個狀態不錯,在上海第17屆工博會上,航天云網成立短短一百多天,就獲得了創新金獎,說明我們也獲得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認可。
后續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深化,像德國工業4.0和美國的國際工業互聯網等,我們可能屬于同一類的平臺,但是有不同的實現形式。德國是基于它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它的工業4.0更多的是著眼于智能化的車間或者工廠,這是它最核心的地方,是從下往上做;美國GE公司做的是產業核心垂直整合,現在是網上的整合,過去是物理的整合,通過信息的方式搞垂直整合、產業整合。我們中國可能和他們不太一樣,因為我們的智能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少之又少,我們產業的垂直整合應該說現在也十分困難,于是我們就從上往下做,先搭建一個平臺,讓大家先做橫向整合,相同類型的產業集聚在一起謀求產業發展,接下來再通過網上聯系建立產業群后進行垂直整合,他們會自動完成,最終的落腳點還要落到智能化車間、智能化工廠。
我們所期望和最終實現的中國制造2025應該是從上到下。中國企業現在沒有錢,如果讓我們投資搞成德國那樣,多少萬億也不行,并且沒有時間。人的素質等各方面都跟不上,所以我們實際上是從上到下,德國是從下到上,美國是從中間向兩頭擴展。所以我們與他們有所差別。航天云網就是這樣一個自上而下的平臺。

Q:航天云網是世界首批工業互聯網,您剛才也講了它的一些運作原理,我們也體會到它不是大家普遍意義上的電商平臺,那您再跟大家講講這樣的一個工業互聯網和“雙創”之間的關系吧。
A:好,這個工業互聯網和電商的差別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呢?電商提供交易平臺,線下的是物流配送,提供的是商品。工業互聯網上流動的物流都是半成品,當然最后也有成品。第二是需要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協同實驗、協同認證等一系列的協同,這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因為工業是一個鏈條,那就必須要有線下的支撐,線下一般企業支撐不了這個鏈條,航天科工的專業接近200個,幾乎所有的工業從方案論證、設計、研發、制造、實驗到測試、認證等等全環節都可以支撐,所以我們線下的支撐能力是很強的,這和電商的差別在于:電商主要是一個交易平臺,這個地方有交易的環節,包括交易環節但不僅僅是交易環節,如果僅僅是交易環節那就是一個電商。所以航天云網和電商的差別在于它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創新和創業相結合,制造和服務相結合。
有線上的功能必須有線下的支撐,線下我們建了三個輔導中心,第一個輔導中心在南昌,成都、沈陽都已經簽了協議,將來在北京也要建。第二是創新和創業相結合,如果僅僅是創新沒有變成創業,那創新也就沒有太大的意義。第三是制造和服務相結合,如果說電商也是服務的話,那它還缺少制造環節,我們是制造加服務。這是最大的差別。
Q:我的理解就是航天云網的平臺上星星點點的都是在創業、創新?
A:沒錯,我們云網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就是利用技術的手段、利用網絡的平臺,把散在社會上千千萬萬的創新創業者聚集在一起,把散在社會上千萬個企業里的各種資源整理在一起,讓它有規律的運動和發展,這就是我們支持創新創業的一個理念,以技術手段、平臺上線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做。
招商局的李董事長講的更多的目前是實體平臺,我們實體上可能沒他做得好,他做了幾十年,但是我們也有,1865是一個在南京的創意平臺,第二個是北京雍和創新創業平臺,現在這里也有幾百個企業,每年的銷售收入都上百億。第三個是南昌,第四個是成都,第五個是武漢,我們剛剛和湖北省政府簽了協議,要在武漢搞一個中國商業航天創新創業園區。未來就像你剛才說的,企業的形式肯定要發生變化,傳統的垂直結構,傳統的運作方式肯定要發生變化,當然,這取決于技術創新。
Q:網友經常會說好的做法要有好的機制來保證,那我們在創新創業這方面有什么樣的機制,比如李克強總理也在講容錯機制,網友就會說到創新創業是允許失敗的,但是央企不一樣,它體量這么大,如果要是有了失敗的決策那影響是非常大的,那我們用什么樣的機制來保證創新創業,保證其中的容錯呢?
A:有六個方面。一是企業本體或者主要業務是有一定規范的,是按照決策制度嚴格落實的,這確保我們整個企業不會垮掉,我們不可能傾其所有全部搞創新和風險,主要的業務還是按照規范的東西走。確保這個企業是健康穩定的,主體不能亂。
二是創新創業每年按照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一提取創新基金,創新基金投進去以后成了就成了,不成就消賬。去年我們是1600億左右的收入投1.6億,今年是1800億的收入,就要提1.8億。這就是給他一個允許創新失敗的機會,不會因此受到處分和懲罰,當然不允許亂來,只要用到項目上、創新上,失敗了就失敗了。
三是考核的剔除,為了創新我們建了14個創新特區,什么叫創新特區呢?就是和常規的管理制度不太一樣,因為是創新,既沒有經驗也沒有教訓,它可能會出現風險,這些地方就要給它特殊政策,它的一些制度原來政策沒規定的,它要一個什么樣的政策這是超出我們原來規范的,進入特區它的開支也許十年、五年才能回收,在這個期間考核剔除。
四是分步決策,這個事情大家看著很好,非常有前途,但是究竟怎么做誰也不知道,那怎么辦呢?就是我們看準了一個階段就決策一個階段,也可能原來正常情況下一次就決策完了,現在我們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分步決策,看清楚的先決策,看不清楚的下次決策,改一次決策為多次決策,防止風險,也是積極容錯。
五是分散風險,我們現在已經有兩個創投基金,下面還正在籌備兩個創投基金,這個創投基金干什么?就是我們出一部分錢,社會上的戰略投資機構也出一部分錢,大家看好一個項目進行投資,投資失敗后大家一起承擔,賺錢了大家一起分錢,企業不會百分之百承擔風險,當然,最后的利潤我們也沒有百分之百分享。這是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的特點,就是分散風險。
六是骨干持股,創新類的東西主要依賴于智力、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一些好項目骨干持股。技術骨干、商業骨干、管理骨干持股,持股后收益有了分紅,失敗了就沒了。我們容錯的基本上就這么六種方式。
Q:在央企推進雙創過程中,您認為遇到的問題是什么?或者說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A:雙創現在開始還沒有太長時間,要說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好像現在也還沒有,就兩點吧。一是一個企業如果全面投入到創新,把大部分的資源投進去現在還不具備條件,因為畢竟我們國有企業的考核每年是硬碰硬,不能做假也不能有任何閃失,要保持一個增長的態勢,這個增長態勢和我們大手筆的創新投資是有一定沖突的,這種考核機制決定我們不可能大手筆做大投入,如果失敗了,影響保持增長的任務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評估風險的情況下一次性投大的項目是很困難的。
比如我們現在的航天云網還有一個功能是國際工業互聯網,國際工業互聯網將來就會在國外落地,國外落地的投資就會比國內的成本高很多。我們已經和三四個國家接觸了,要投,但是要現在很謹慎,一旦投進去回不來了,在中國怎么也是國內,在國外財產權就在本地了,回不來了,所以這個問題我們還在猶豫,還在做準備工作。我們國際工業互聯網產業化輔導中心準備在深圳建,建完了以后下一步的問題還要研究。在國內可以租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網絡和光纖,在國外不能租他們的,要不就得花錢,比國內風險大,花錢多。國際工業互聯網在國外落地的事情我們現在還在糾結,怎么投確實沒想好。現在的機制之下,像國有企業不允許虧損、下降和不增長的情況下怎么做?這是比較考驗人的難題。
第二個事情就是我們創新創業的員工和已經在成熟產品生產線上的員工將來收入的差異會是一個問題。創新創業持股可能成功后最高一年工資可能就是幾萬、十幾萬,但是分紅可能是幾百萬或者幾千萬,而在正常崗位上工作的老工程師、老科學家一年可能就十幾萬,這個問題現在很少,但將來一定會凸顯。因為創新創業發展很快,敗了沒事了,成了的一年分一百萬、兩百萬,現在最多的職工去年一年分到一千多萬,他是骨干,他參股到我們公司里面去,拿的工資很少,但是分紅就一千幾百萬的分紅,那是合法收入。在正常崗位上、原來科研崗位上工作的人怎么辦?工資又不讓漲,所以我們現在很糾結。主要就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