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健
摘 要:該文對湖羊在皖南山區養殖的適應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湖羊有較強的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在皖南山區飼養適應性強,各項生理指標性能比較穩定,能很好的發揮優秀的繁殖性能和肉用性能;皖南山區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牧草資源豐富,適宜適度規模湖羊養殖,發展湖羊是皖南山區很好的開發項目,符合皖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退耕還草,保護環境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湖羊;養殖;皖南山區;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 S8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7-110-02
湖羊原產于太湖流域,屬短脂尾羊,具有生長快、成熟早、四季發情、多胎率高、肉質鮮美、耐濕熱、耐粗飼等優良特性,是我國惟一皮肉兼用型南方綿羊品種。發展湖羊的生態養殖,具有投資省、易飼養、周轉快、效益高、染污少、生態資源利用高等特點,是皖南山區適宜發展的特色產業。
1 石臺縣自然環境條件
石臺縣地處長江以南皖南山區腹地,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0°12′,東經117°28′。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全年主導風向:冬季為東北風,夏季為西南風,年平均風速2.8m/s,最大風速17.7m/s。年平均氣溫16.8℃,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8.7℃,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3.2℃。年平均降雨量1 600mm左右,年無霜期242d,年均日照時數1 969h。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熱同期,有豐富的牧草資源和優良的自然環境,適宜于多種動植物生長繁育。
2 石臺縣養殖業現狀
石臺縣廣大山區多年來由于受基礎設施條件制約及傳統養殖習慣影響,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畜牧業發展落后,養殖業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品種多而散,畜牧業生產以豬為主,草食牲畜和家禽為輔。畜牧業占農業產值比重只有30%左右,遠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石臺縣提出了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思路,實施“牧業富民”工程,充分利用山區豐富的牧草資源和優良的自然環境,積極引進草食牲畜新品種,培育和發展了一批特色養殖大戶,力爭使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每年遞增2個百分點。石臺縣一直以來沒有湖羊養殖,2012年石臺縣仁里鎮“啟志”生態養殖合作社積極響應縣政府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的號召,首次引進湖羊進行養殖,經過幾年的養殖摸索和學習,基本掌握了湖羊的養殖技術,養殖規模從當年的120只發展到目前存欄800余只,養殖效益明顯。
3 湖羊養殖的適應性分析
3.1 飼養管理方法 采用圈養舍飼飼養,管理規范化、飼養標準化,建立了疫病防治、環境消毒、清潔衛生、記錄建檔等一系列飼養管理制度。飼養場選擇在遠離村莊、交通要道的地方,羊舍建設通風良好、采光充足,具有冬暖夏涼的功能特點。設計種羊羊舍面積2m2/只;商品羊0.8m2/只。采取先喂草后補料的飼喂方式,實行定時定量飼喂,注重青、粗、精合理搭配。根據山區特點,制定了場內詳細的疫病免疫程序,建立常年性的衛生、消毒、隔離、無害化處理措施。羊群統一定期驅蟲。
3.2 湖羊生長發育情況 根據飼養場記載,湖羊母羊180d、360d、成年的平均各項體征都達到或超過原產地品種特征指標,成年公羊的體征指標也與原產地相近,表明湖羊在皖南山區生長發育情況良好(表1)。
表1 湖羊生長發育情況
[性別數量\&年齡(d)\&身高(cm)\&體長(cm)\&胸圍(cm)\&體重(kg)\&
母羊
公羊\&180
360
成年
成年\&57
66
66
79\&68
70
75
95\&70
75
84
105\&28.8
35
41.2
78\&]
3.3 繁殖湖羊羔羊生長情況 通過對比繁殖羔羊平均初生重弱低外,1月齡、2月齡增重都大于原產地,6月齡體重也略高原產地,繁殖羔羊同原產地同期的羔羊生長速度基本一致(表2)。說明繁殖羔羊在皖南山區生長發育良好。
表2 湖羊羔羊生長情況
[組別\&初生重(kg)\&1月齡重(kg)\&2月齡重(kg)\&日增重
(g)\&6月齡重\&飼養場\&2.88\&9.42\&13.9\&193.7\&28.8\&原產地\&2.9\&9.2\&13.4\&189\&28.1\&]
3.4 母羊發情配種繁育情況 母羊初配年齡在6月齡,發情持續期在46h,發情周期16d,發情高峰期在3~5月和9~11月,妊娠時間在147~149d,受胎率95%,產羔率196%,羔羊成活率88%。湖羊的各項繁育指標和原產地的品種特征資料記載基本上一致。說明湖羊在皖南山區飼養條件下繁殖性能較好。
3.5 飼料飼喂情況 根據養殖場飼喂情況記載,羔羊每天每只采食干料0.5~1kg,青料1~2kg,精料0.15~0.25kg;成年羊每天每只采食干料1~1.5kg,青料2.5~3kg,精料0.25~0.4kg。湖羊具有耐粗飼、采食性廣的特點。
3.6 發病情況 在2a的飼養過程中,進行了三聯四防、口蹄疫、羊痘的程序化免疫,定期驅蟲,場內定期進行消毒,飲用場內潔凈井水。羊群未發生傳染性疫病,個體常見病如角膜炎、瘤胃鼓氣、羔羊痢疾等發病率在5%以下。表明湖羊有較強的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
3.7 環境適應情況 湖羊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強,總體喜干厭濕、對強光照射敏感,在標準飼養管理條件下,羊群能健康生長繁殖。
4 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該場3a來湖羊養殖觀察和記錄分析,初步認為,在皖南山區環境氣候條件下,進行標準飼養管理,湖羊具有良好的特性。
4.1 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湖羊原產地和引入地所處地理環境不同,自然環境、氣候條件上有一定的差異,盡管按照標準的飼養管理技術規程,但在實際的飼養管理實踐中,與原產地相比存在不盡相同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所測定的湖羊生長發育、羔羊生長情況、母羊發情、配種、繁育情況等數據結果表明,湖羊對皖南山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飼養管理條件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
4.2 能充分發揮優秀的品種性能 湖羊有較強的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在皖南山區飼養,各項生理指標性能比較穩定。通過測定觀察比較,湖羊的體長、體重、胸圍等體型外貌都表現出較好的肉用特征;據3a母羊產羔記錄,湖羊繁殖性能良好,7月齡可以達到完全性成熟,受胎率高自然雙胎率較高,能很好的發揮優秀的繁殖性能和肉用性能,可以作為優質肉羊大力推廣。
4.3 是皖南山區很好的開發項目 湖羊的品種特性決定著湖羊發展區域的廣泛性,良好的適應性,符合皖南山區發展生態農業,退耕還草,保護環境的發展戰略。皖南山區豐富的天然草地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具有農村經濟發展不可多得的優勢,挖掘現有潛力,做大做強畜牧業是壯大農村經濟的支撐點。通過比較,發展湖羊是皖南山區很好的開發項目。
4.4 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出現大量的拋荒田、拋荒地,造成土地拋荒浪費,可以充分利用廣大山區的坡地、拋荒地,搭建羊舍、種植牧草,因地制宜發展湖羊養殖。另外,目前廣大山區許多農作物秸稈如何處理是一個頭痛的問題,秸稈還田率還很低,秸稈焚燒現象嚴重,對空氣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農作物秸稈如玉米秸稈、毛豆萁、花生秧、紅薯秧等作為粗飼料飼喂湖羊,即節約了生態資源,又節省了飼料成本,社會效益明顯。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