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威+劉唐宇
摘 要:隨著學者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關注,他們開始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必要性、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需求、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效果、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模式及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等。雖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該文對現有的關于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進行述評歸納總結。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培訓;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 G7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7-09-04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Wang Chuanwei1 et al.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As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they publish their views on academic journals. The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the need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the effect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the pattern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Although the researches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Vocational training;Research;Review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出現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而在城市打工所能獲得不菲的經濟報酬持續不斷地吸引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到城里工作。農民工群體的隊伍隨著不斷加快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而得到不斷壯大,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民工問題也隨之成為時下我國社會中廣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尤其是農民工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其文化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全民素質的提高,而且還深層次地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人民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工職業培訓能夠有效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推進城市化進程。因此,對近幾年有關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進行梳理與總結,深化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理論和實踐的認識,有利于能更好地把握我國農民工職業培訓研究的現狀、問題與趨勢,有助于推動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健康發展。
1 我國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研究綜述
1.1 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必要性 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是農民工自身發展的需要。農民工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導致其難以適應城市工作的需要,造成了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同時農民工也渴望通過職業培訓來適應崗位需求,實現工資收入的增長。劉青秀(2002)認為農民經人介紹進入城市以后,就業崗位發生了改變,單一的僅為當地農民服務的農村教育已明顯不適應當前的農民教育需求了[1]。金崇芳(2008)認為面臨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工感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偏低,處于城市的弱勢地位,渴望以有效的成人教育為突破口,使自己可以適應崗位需求,實現角色轉化,尋求自身更大的發展空間[2]。王東署、劉曉蘭(2010)從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入手,結合我國民營企業最近面對的用工荒現象,深入分析了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必要性[3]。二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即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需要和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的需要。隨著新興產業的發展,城市產業面臨從勞動密集型轉變為質量密集型,迫切需要加大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力度。劉華學(1995)認為,進城農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低,技術專長短缺,法律意識低下,不懂得利用法律規定來保護白己,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困難,組織對農民工的培訓教育迫在眉睫[4]。崔銘香(2009)認為農民工教育培訓非常必要,意義重大。一是農民工自身發展的需要:素質不足;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效果多贏[5]。劉立宏(2004)認為農民工培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多地是來自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其自身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6]。因此,在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轉變的今天,做好農民工職業培訓,能夠有效地提升農民工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使其適應新的城市工作需求,并增加其個人收入。能否做好農民工職業培訓,既關系到農民工個人收入,還將直接關系到城市社會的長治久安,也將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妥發展。
1.2 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針對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學界中不少學者也是見仁見智。根據歸納,得出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沒有認識到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重要性。黃樹彬(2013)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對目前農民工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認為農民工已經認識到培訓教育對就業的好處,但是對于社會現行的培訓教育機構感到質疑,不確信付出一定的時間與金錢可以獲得等價的知識與能力[7]。(2)農民工職業培訓投入機制尚未建立,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鄧曉麗(2007)認為國家和企業對培訓的投入不足,農民工參加培訓主要還是靠自己花錢,而他們有限的務工收入根本不可能支付昂貴的培訓費用。與培訓投入不足相對應的是目前培訓的收費普遍偏高。經費不足直接導致農民工參訓率低下[8]。Lou Jianyan(2012)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在繼續教育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缺乏職業規劃,基金不足以及供給與需求脫節[9]。(3)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不健全。Liang Zhuoxin(2013)選取F市不同領域的一些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樣本,調查他們職業教育的現狀,揭示了培訓過于理論化等問題[10]。黃樹彬(2013)認為培訓機構的培訓課程不能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需要[7]。(4)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監管不到位。鄧曉麗(2007)認為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政府的監管無法到位,農民工職業培訓市場混亂,甚至有些地方為騙取上級財政撥款,偽造材料,虛報已培訓人數[8]。(5)農民工職業培訓后的就業服務不到位,勞動力市場不健全。陳立旦(2010)通過理論研究和實際調研,認為農民工就業信息渠道不暢,農民工職業中介網絡尚未完善,農民工就業缺乏跟蹤服務[11]。
1.3 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需求 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工在城市中以非正規就業為主,工資待遇較低,工作環境惡劣,工作不穩定,甚至有時工資被拖欠,所享有的社會醫療保障等福利待遇遠不及城鎮居民。在這種情況下,改善非正規就業者處境的一條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職業培訓,獲得與就業能力緊密相關的關鍵技能。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需求包括2個方面:一是認知方面。趙寶柱等(2012)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的認知取向包括:(1)新生代農民工學習價值認同度高,對培訓促進就業和提升職業能力持肯定態度。(2)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培訓的效果給予了高度肯定,職業培訓期待較高。(3)新生代農民工自我實現愿望強烈,在學習機會面前傾向于正規學歷教育[12]。徐雅惠(2013)通過調查,得到農民工有以下4個方面的職業培訓需求:(1)希望通過培訓來提升職業技能。(2)希望通過培訓在心理和精神上能夠融人城市。(3)希望通過培訓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4)希望通過培訓提高維權意識,得到完善的社會保障[13]。二是行為方面。趙寶柱等(2012)認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的行為取向包括:(1)在業余時間有學習習慣但缺乏長遠規劃。(2)學習方式注重實踐性。(3)在培訓機構的選擇上較為理性。(4)培訓內容偏重實用性。(5)在培訓時間大多選擇業余時間。(6)在培訓地點多數選擇企業和務工地[12]。而鄭潔(2013)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對培訓有如下幾個需求:(1)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注重實用性。(2)對創業性質的培訓興致較高。(3)對培訓方式的需求注重實踐性。(4)對培訓地點的需求注重便利性、針對性。(5)對培訓主體的需求注重權威性、正規性。(6)對培訓時間的需求傾向于業余時間。(7)對培訓時長的需求較為理性,偏向短期性。(8)對培訓費用有支付意愿但支付能力有限[14]。
1.4 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效果 職業培訓對農民工增收的效果十分顯著,其作用甚至超過正規教育。農民工職業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成以下4個方面:(1)政府方面。洪列平(2012)認為政府補助標準偏低,其中很多地方由于財政困難,很難安排相應配套資金[15]。(2)雇主方面。洪列平(2012)認為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并沒有履行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義務,使得大部分農民工無法得到提高的機會[15]。(3)培訓機制方面。洪列平(2012)認為農民工職業培訓經常存在盲目性,容易導致農民工技能結構的嚴重失衡,實訓力度遠無法達到,使得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最終導致農民工就業的矛盾更加突出[15]。(4)農民工自身方面。Shen Lei,Li Keping(2013)通過研究上海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調節學習,得到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自我調節學習的因素:工作時間、工作年限、工作環境、工作的主要動機、交流的主要對象、對待生活的態度、教育程度、收入的主要用途[16]。
1.5 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模式 關于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的研究也是層現疊出。李湘萍(2005)以北京富平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為例,闡述了“富平模式”,即“民辦公助”的培訓—就業—權益保障一體化的農民工培訓就業新模式[17]。余幸輝(2010)根據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參與者在培訓中主導作用的不同,將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分類總結成6種典型模式:傳統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跟師學藝、企業主導的農民工培訓模式、社區主導的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職業培訓機構主導的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農民工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和學校(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主導的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18]。鄧杰(2011)通過對國家和深圳市在有關農民工繼續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的分析,理論上構建政府、勞動中介、教育機構、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以市場為導向,以適應企業需求為宗旨,以就業為目的,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素質教育共同結合的繼續教育模式[19]。康紅梅、楊文健(2011)從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多種模式中的網絡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可行性條件、概念及其內涵特征、實施方式和途徑等方面經行了詳細的介紹[20]。李彥(2011)從新生代農民工入手,著重研究了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程教育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直線型管理體制、階梯狀教學模式、一站式支持服務模式、第三方評價制度等[21]。
1.6 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 各位學者也從各個角度提出了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王玉寶(2010)總結出了5大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對策:整合培訓資源,提升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定向培訓和訂單式培訓;引導企業注重人力資源關系的培養;強化引導性培訓;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創業培訓[22]。劉汝元(2011)提出了加快推進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4項對策措施:在政策上加強鼓勵和支持,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在管理上加強評估和控制,不斷優化職業培訓環境;在評價上加強創新和落實,不斷提升評價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就業上加強引導和服務,不斷提升農民工技能以促進就業率[23]。而吳小蓉(2012)則認為新時期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應該從2個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二是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社會教育條件及制度保障[24]。
2 簡要評價與進一步研究思路
綜上所述,若要滿足農民工職業培訓的有效需求,創新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提升農民工職業培訓效果,全面解決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一方面,國家、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必須實事求是,統籌規劃,制定有前瞻性和針對性的農民工職業培訓政策措施。同時,也要構建農民工職業培訓體系。另一方面,農民工自身也要提高職業培訓意識,積極參加相關的職業培訓,提高職業技能,提升文化素養,為增加自身收入添加籌碼。
在未來的一段時期,農民工職業培訓仍將是我國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大問題,也將是我國學者繼續持續關注的焦點問題。從研究范圍上看,通過對關于農民工職業培訓已有的研究綜述,我們可以看到農民工接受職業培訓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眾多專家學者也找出了一些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需求及影響職業培訓效果的因素,還提出了很有價值的培訓模式及其對策。研究內容幾乎包含了農民工職業培訓的主要領域,為今后探索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這些研究缺乏系統性的論述。從研究角度上看,他們在研究農民工職業培訓的過程中針對性不強,他們研究的角度基本上都是從整體出發,而對特定區域,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還很欠缺。從研究方法上看,這些研究大多以描述性分析為主,缺乏從理論方面展開的論述。很多實證研究缺乏理論的指導,只是通過問卷調查法等入手對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現狀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一些缺乏論證的對策建議,少有上升為具體的理論層面的研究成果。另外,不能僅僅從職業培訓本身來探討農民工職業培訓。因為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影響因素是錯綜復雜的,只有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地探討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才能全面窺探農民工培訓中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政策與建議。
3 結語
為推進今后關于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研究,應引起重視,加強對上述研究不足的認識,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職業培訓的研究,構筑農民工職業培訓理論體系,多一些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以及理論層面的研究,并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未來的研究也應擴大研究視野,將農民工職業培訓放在多樣化的視野下,并結合廣泛的學科體系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青秀.從農民外出務工看中國農村教育[J].開放教育研究,2002(4).
[2]金崇芳.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社會學分析[J].理論導刊,2008(5).
[3]王東署,劉曉蘭.從“用工荒”看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缺失[J].消費導刊,2010(3).
[4]劉華學.培訓教育農民工不容忽視[J].中國培訓,1995(7).
[5]崔銘香.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教育培訓研究綜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
[6]劉立宏.從強化農民工教育培訓入手加速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4(4).
[7]黃樹彬.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農民工教育培訓探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3(6).
[8]鄧曉麗.我國農民工培訓問題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9]Lou Jianyan. A Study on Further Education of New Gener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A].2012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EDUCATION AND MANAGEMENT[C],2012. (下轉17頁)
(上接11頁)
[10]Liang Zhuoxi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of New Generation–Reflection from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in F City[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2013(6).
[11]陳立旦.農民工職業培訓效果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0(11).
[12]趙寶柱,張佳,鄭潔,等.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需求取向及其實現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2(31).
[13]徐雅惠.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需求分析及對策[J].科教論壇,2013(24).
[14]鄭潔.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需求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3.
[15]洪列平.農民工職業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3).
[16]Shen Lei,Li Keping.A Research on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Rural Migrant Workers,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Shanghai,China[A].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cience(AETMS)[C],2013.
[17]李湘萍.富平模式:農民工培訓的制度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05(12).
[18]余幸輝.學校主導的農民工職業培訓模式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19]鄧杰.面對企業需求的我國農民工繼續教育模式研究——以深圳職工繼續教育學院為例[D].天津:天津大學,2011.
[20]康紅梅,楊文健.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網絡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1).
[21]李彥.新生代農民工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9).
[22]王玉寶.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困境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
[23]劉汝元.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1(10).
[24]吳小蓉.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分析與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2(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