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松
摘 要:該文通過總結近年來桐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開展情況,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進一步明確職能責任,強化農產品質量監測和抽查,推動信息公開和市場入等。
關鍵詞: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做法與特點;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7-18-02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氣候濕潤,雨量充沛,適宜于農業發展。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為主,為典型的雙季稻區。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市)、全國商品豬基地縣(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生產基地、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全省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市),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與特點
1.1 領導重視 2011年7月桐城市編辦批準成立了“桐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站”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制定并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調查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情況;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培訓農民,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2011年10月,桐城市政府辦公室出臺了《關于印發桐城市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11月市編辦出臺了《關于同意成立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的通知》根據工作需要在全市14個鎮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人員編制落實到位。為扎實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建設、推動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責任明確 為適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桐城市農委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對機關內設機構、直屬單位和基層農監站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任務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分工,并與各職能單位(科室)簽定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牢固確立了數量質量并舉、抓效益農業必須抓質量安全的責任意識,全面落實“一崗雙責”。
1.3 以“三控”為重點的全程監管機制初步建立 (1)加強源頭監控。以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為重點,逐步在全市范圍全面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2)加強生產過程控制。通過制定生產技術規范.統一印制農產品生產檔案和養殖檔案記錄簿,免費發放到全市農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指導他們依法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檔案,督促其如實記錄投入品使用、產品收獲、檢驗檢測等情況,并加大對生產檔案的監督檢查力度,將企業安全生產記錄納入長期監測內容。(3)加強收貯運輸環節的監管。對農產品收、貯、運主體和貯運設施設備進行摸底,建立備案登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農產品從生產到進人市場和加工企業前的收、貯運環節的交貨查驗、檔案記錄、自查自檢和無害化處理等制度。
1.4 公開信息 桐城市農委將每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結果和監督抽查數據匯編成冊,按時上報上級有關部門.接受安慶市政府對桐城市政府食品安全的績效考核。并將材料和政府考核情況發送給委屬有關單位,一方面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情況的總結,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歷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點,作為以后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
1.5 夯實監管體系 全市14個鎮(街道)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市財政為8個鎮級站配套了檢測設備,建立了農殘速測室,設立1~2名專兼職監管員。并經桐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站聘請的專業人員進行了培訓。
1.6 培訓農資經營、種養大戶和涉農合作社人員 近年來,由桐城市農委牽頭.利用新型農民培訓的平臺,由市種植業管理局、畜牧獸醫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查站主辦,針對農資經營、種養大戶和涉農合作社人員的培訓數累計近萬人。大大提高了全市農業從業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2 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法律法規與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不適應 目前對新增的收貯運環節以及高毒農藥實行定點銷售和實名制購買等方面的法律授權不明確,導致在這些方面工作的開展與推動手段明顯不足。
2.2 基層監管機構人員與監管手段不能滿足監管工作的需求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點多面(下轉20頁)(上接18頁)廣,任務繁重。我市基層監管機構雖然有牌子,但因為掛靠農業技術推廣站,2~4人的編制都是兼職,專職人員很少。在人事關系上隸屬市種植業管理局(畜牧獸醫局),人員變動調配頻繁且不受市農監站約束,影響了隊伍的穩定。加之工作經費難以有效保障,部分鎮(街道)尚未建立農殘速測室,故影響了鄉鎮監管整體能力的發揮。
2.3 信息溝通不暢,監管力量分散 目前農委內部“三品一標”的申報管理分屬不同市直單位(科室),負責申報管理的單位雖負有監管職責,但由于點多面廣人手少,在工作中實際上難以把監管工作做細。而基層農監站雖了解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情況,卻不了解哪些單位申報了“綠色”、“無公害”食品。農委在內部機制上缺少信息溝通和上下聯動渠道。工作上缺少宏觀掌控,監管力量分散,各行其是,致使“三品一標”證后監管乏力。
3 對策建議
3.1 進一步明確職能責任 一是推動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機制》,進一步明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職責[6]。二是應牢固樹立“一崗雙責”的工作理念,完善農委內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在“三品一標”、“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申報時,多聽取基層一線監管意見,形成上下監管合力。要努力改變重數量輕質量的工作布局,切實將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農業部門一項全局性、長期性、基礎性工作。三是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到市鄉(鎮)各級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要做到賞罰分明,并建立獎勵機制。
3.2 強化農產品質量監測和抽查 監測抽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賦予的一項基本職權,也是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手段,對于摸清情況,及時處罰,震懾違法者,鞭策工作落后的監管機構,十分有效。要強化對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的質量監測和抽查。
3.3 推動信息公開和市場準入 推進農業、食藥兩部門監管工作的有效銜接,把信息公開作為督促地方政府和生產經營者重視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切入點;把例行監測、監督抽查的結果公布和依法處罰等信息有序有效公開作為基本途徑,發揮市場倒逼機制的作用。同時,推動農產品產地證明、農產品認證標志或農產品檢測報告等作為食藥部門農產品市場準人的前置條件,作為超市、加工企業進貨的基本依據,提高農業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3.4 加強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的培訓,增加經費投入 由于基層農產品質量站建站時間不長,監管人員都是兼職,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知識、認識上缺少系統性,大部分單位的工作開展處于被動局面。加之工作經費不足,工作主動性更大打折扣。因此,省、市業務主管單位和地方財政強化業務培訓、增加經費投入很有必要。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