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 要:為進一步推廣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圍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路線,對品種選擇、培育壯苗、造時移栽、肥料運籌和化控、水漿管理、除草、適時收獲等7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7-48-02
1 選擇適宜品種
選擇相對優質高產穩產,對本地常發、重發病害抗性強,適應性好的品種,生育期150d左右。
2 培育壯苗
2.1 種子準備
2.1.1 曬種 在水稻浸種前3~5d,將種子攤薄曬1~2d,以增加種皮的透性,加快吸水速度,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發芽率和整齊度。
2.1.2 選種 用風選或水選方法去除空秕粒、雜質和草籽等,選擇飽滿,粒重、大小整齊度、成熟度一致,無病的種子。
2.1.3 藥劑浸種 選用強氯精、或咪鮮胺、浸種靈、多菌靈等藥劑浸種,預防種子傳播病害,如干尖線蟲病、惡苗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等。浸種時間隨氣溫增加而減少,一般浸2d。
2.2 苗床準備
2.2.1 床址選擇 選擇靠近水源,土壤無污染,上年無白葉枯病和細條病發生,肥力中等以上的菜園或旱地制作苗床。苗床與大田比例為1∶(10~15)。
2.2.2 苗床培肥 培肥苗床。培肥時間宜早不宜晚,有機肥年前施,新苗床每667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kg,三元復合肥40kg或尿素20kg,過磷酸鈣100kg,氯化鉀30kg。鹽堿地提倡畝施商品有機肥400kg,使苗床有機質含量≥3%,孔隙度≥65%,容量達0.95~0.85g/cm3。
2.2.3 苗床制作 苗床按1.4~1.5m的廂面起畦,畦長依田塊而定,畦間溝深0.12m,溝寬0.2m,內外溝系配套相通,畦面平整。
2.3 播種
2.3.1 播期 4月底5月初播種,一般要求5月10日前播種結束。
2.3.2 播量 667m2秧田播種20~30kg。
2.3.3 秧板覆蓋 播種后,輕輕鎮壓,使芽谷三面入土,覆蓋1.2cm厚礱糠或0.8cm厚營養土,澆透水,再蓋膜,膜上蓋草。
2.4 苗期管理
2.4.1 及時揭膜 播種5~7d齊苗后,要及時揭膜煉苗。揭膜要在晴天下午揭,陰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有條件的揭膜時澆1次水。
2.4.2 生化調控 在秧苗2~3葉期,噴施壯秧寶、旱秧綠或多效唑等生化制劑,防止發生黃苗、死苗,育壯秧。
2.4.3 合理管水 根據秧苗對水份脅迫反應敏感程度,合理進行水分管理。在齊苗揭膜后要迅速補一次透水,秧苗3葉期以前保持苗床濕潤,3葉期以后以旱管為主,正常情況不需補水,如遇到特殊高溫氣候,中午葉片打卷變黃,應在傍晚進行補水。
2.4.4 適時、適量追肥 旱育秧中期一般不需追肥,但對于明顯缺肥的田塊可用1%~2%尿素液或肥力寶、活力素、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于傍晚噴施,移栽前3~5d施送嫁肥,畝施尿素15~25kg。
2.4.5 及時治蟲 重點防治灰飛虱,水稻移栽前正是灰飛虱向秧田遷入高峰期,必要時應進行多次防治,秧苗移栽前堅持先治蟲后栽插,治蟲藥劑有毒死蜱、銳勁特、蓋侖本、異丙威、吡蚜酮等。
3 適時移栽
3.1 移栽適期 油菜茬、大麥茬5月底6月初移栽,小麥茬6月上中旬移栽,6月20日前移栽結束。
3.2 移栽規格 中熟中粳稻株行距13cm×23cm,每667m2栽2.1萬穴,每穴栽4苗,本田基本苗7萬~8萬;雜交粳稻株行距13cm×26cm,每667m2栽1.7萬穴,每穴栽2~3苗,本田基本苗4.2萬;雜交中秈稻株行距16.5cm×29.7cm,每667m2栽1.3萬穴,每穴栽2苗,本田基本苗2.6萬。
3.3 移栽質量 秧苗移栽要做到早、勻、淺、足。栽的越早越容易爭取低節位早生分蘗和多分蘗;機插秧出現缺苗應及時補栽;淺插的落實必須抓好3個環節,一是整地后讓泥漿適度沉淀,二是淺水栽秧,三是提倡栽斜秧;足苗栽插是爭多穗奪高產的捷徑,尤其是在管(下轉133頁)(上接48頁)理粗放和肥力水平偏低的沙土地區移栽苗寧多勿少,機插常規粳稻應調至最小株距和最大取秧量。
4 肥料運籌和化控
4.1 施肥原則 施用肥料必須是經過國家或省級農業部門登記的化學或生物肥料及制劑,要達到無害化要求,且要做到:一是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有機肥與無機肥之比不低于1∶1(純養分比例);二是氮、磷、鉀配合施用,在穩氮、增磷、補鉀的基礎上,增施硅肥、鋅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4.2 基肥 全生育期畝施純N18~20kg,基肥占40%~50%;畝施P2O56~8kg,全部作為基肥;667m2施K2O8~12kg,全部作為基肥。
4.3 分蘗肥 水稻栽后7~10d,施分蘗肥,施肥量占總N量10%~20%,促進分蘗早生快長,根據田間秧苗長勢可分2次施用,第一次先施肥量的70%,過1周后再施30%,促進平衡生長。第一次施肥除在時間上把握外,還應到田間實地觀察水稻根系生長情況,如果新根很少,則要推遲追肥時間,可以在擱田后上水時再追肥。追肥利用率最高時期是擱田后新根大量發生時上水施肥,長期積水情況下水稻根系發育不良會影響對肥料的吸收利用。
4.4 穗肥(促花肥) 穗肥一般于倒4葉至倒3.5葉時施用,時間約在7月下旬至8月初,生長形態指標大致在園稈拔節前后,施肥量占總施N量的20%~30%。
4.5 保花肥及粒肥 保花肥于倒2葉(一般為8月上中旬)施用,占總施N量的10%~20%;粒肥在水稻齊穗時,噴施肥力寶、活力素等葉面肥,延緩葉片衰老,提高光合能力和根系活力,增加灌漿物質,提高粒重。
4.6 化控 水稻栽后15d左右,在分蘗始盛-盛期667m2噴15%多效唑50~100g,能促進分蘗發生,增強抗倒能力,減輕紋枯病發病程度。
5 水漿管理
5.1 淺水勤灌 水稻移栽時田間保持淺水層,活棵后淺水勤灌,協調水氣,干濕交替促進發根、分蘗。
5.2 適時擱田 根據“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原則及時擱田,擱田要輕擱,分多次擱,擱到葉色褪淡、葉片挺立、田間不陷腳,復水后板清沉實為宜。對于長勢差,群體生長不足田塊,結合擱田復水追施速效N肥,畝施尿素8~10kg,促進群體發展。
5.3 干濕交替 水稻抽穗期田間要保持淺水層,齊穗后要干濕交替,協調水氣,養根保葉,防止早衰。
6 病蟲草害防治
6.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品種、輪作換茬,利用燈光、色彩誘殺、機械和人工除草等一系列措施防治病蟲草害。
6.2 化學措施 農藥防治應遵守以下準則:嚴格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或者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的農藥;有限度地使用化學農藥,按規定的用量、用法和安全間隔期使用,一種農藥當季一般使用一次,輪換交替使用農藥較好。
6.2.1 秧田除草 在旱育秧播種蓋土后,667m2苗床用丁惡合劑100~150g,兌水噴于苗床土面。注意事項:(1)精細蓋籽,以防露籽傷芽;(2)用藥后,切不可澆水,以防藥液滲透傷芽。
6.2.2 大田除草 秧苗移栽5~7d,上水層3~5cm,每667m2用20%乙·芐可濕性粉劑30g拌10~20kg細土或尿素均勻撒施,并保水3~5d。
6.2.3 防病 稻瘟病用三環唑防治,紋枯病用井崗霉素防治,白葉枯病用葉枯唑等防治。
6.2.4 治蟲 螟蟲用毒死蜱、氟蟲腈、甲維鹽、茚蟲威等防治,稻飛虱用撲虱靈、銳勁特、吡蚜酮、烯啶蟲胺等防治。
7 及時收獲
在黃熟末期適時收獲,即籽實含水量達19%~22%,黃熟粒達90%時及時收割,避免營養物質倒流。收割后及時曬干、揚凈,使雜質、含水量降到GB1350—86規定標準,進倉貯藏。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