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牧之
又到一年最熱時——“桑拿天”來了。人們如今常說的“桑拿天”也就是我國農歷的三伏天。三伏天的到來,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到今年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疊加的日子,但同時這也是中醫“冬病夏治”的最佳時節。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之一。傳統中醫認為,人身體的變化和宇宙變化密切相關。一年之中,太陽的運動產生了二十四個節氣,這不僅僅意味著季節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身體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為進一步了解冬病夏治的有關知識,記者采訪了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馬雷。
馬主任說:“冬病夏治是一種順從一年四季陰陽變化的養生方法。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來說,夏季氣溫高,人體陽氣旺盛,選擇在這個時候用藥治療,一方面,是因為此時人體的毛孔汗孔張開,寒邪易出,皮膚易于吸收藥物;另外一方面,利用內服外用溫陽、散寒、通絡的中藥內攻,可將入骨入髓的寒邪逼迫出體外,從而起到減輕易發于冬季或在冬季有加重癥狀的疾病復發的預防效果。”

記者走訪發現,在關于“冬病夏治”的相關宣傳里存在一些不實和夸大宣傳的成分,更有甚者已然將“冬病夏治”描述成了包治百病的萬能法。那么,“冬病夏治”究竟是功效有限還是真能包治百病呢?
對此,馬主任說:“冬病夏治并非是什么疾病都適用。”
“冬病”主要指人體受寒氣侵襲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此類疾病有兩大適用特點:一是平素虛陽體質的人,多表現為面色蒼白、怕冷、四肢冰涼、自汗癥狀;另一種則是疾病癥狀遇寒加重,遇熱則緩解的情況。
“冬病夏治適用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其適應癥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同時,也適用于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的和寒凝冷痛的關節炎患者。這些疾病都有明顯的季節性,秋冬季節加重,夏季則有所減輕。”馬主任進一步解釋道。
在冬季病情加重時,中醫一般會采用“急則治其標”的法則,先控制癥狀,等到夏季再用中藥扶助陽氣、增強體質,使冬季癥狀減輕,或使其不再發病。這也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
現如今,“冬病夏治”理念已為人們所廣泛接受,其中最受人們歡迎的“冬病夏治”療法當屬副作用少、安全簡便的三伏貼。
據了解,目前不少市民都準備用貼三伏貼的方式來預防和治療冬日易發疾病,各大醫院和網絡上的三伏貼銷售都相當火爆。記者從網絡購物平臺得知,三伏貼產品多樣,價位不等,月銷量近萬件。那么,如此深受廣大群眾需要的三伏貼究竟是什么呢?
三伏貼是將中藥制成粉劑調和,通過敷貼到人體的特定穴位,使藥物對局部穴位產生刺激,以激發全身經氣,通過微小血管的吸收輸送,來發揮最大的藥理效應,以達到激發機體調節作用、調節經絡、溫經通絡的效果。如治療小兒哮喘的三伏貼,可以用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肉桂研成細粉,其比例為4:4:2:2:1,用生姜汁調成糊狀,每次取五角錢硬幣大小的餅狀,用膠布固定貼于膻中穴、大椎穴、定喘穴、膏盲穴上。
三伏貼一般在頭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時以前貼效果最佳。因為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是午時,此時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張開,藥力最容易滲透到體內。每次至少貼敷兩小時,當局部皮膚灼辣,發紅而未起水泡時除去。隔兩天貼一次,一共10貼。敷貼連續三年為一個療程,意思是說,但凡貼上三伏貼,最少要堅持三年,特別是老年患者,起碼要堅持三年以上才會有明顯的效果。在現實生活當中,一些患者因為不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發生了很多中途放棄治療的現象。
馬雷主任提醒大家:“冬病夏治是一個連續治療的過程,千萬不要期望一貼下去就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對于那些因各種原因錯過三伏中某一伏治療的患者,可以在下一伏的頭一天開始繼續貼敷,也能取得一定的療效。”
盡管三伏貼具有操作便捷、安全、副作用少等優勢,但其使用起來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馬雷主任建議:“藥餅貼好以后最好不要再進空調房間,因為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也不要劇烈運動,出汗會使固定藥餅的膠布脫落,最好在陰涼的地方或適當地用電扇微風吹拂。藥餅取下以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用毛巾將穴位上的水輕輕吸干即可。還有就是慎用辛燥食物,以防傷陰;慎食大量肥甘滋膩的食物,防止濕熱之邪合擊人體;忌大量服用寒涼食物損傷一身陽氣。”
針對目前網上三伏貼銷售火爆的情況,馬雷主任說道:“不同藥物的三伏貼,作用在不同的穴位,可以治療因寒導致的許多疾病。使用的時候經中醫辨證論治取穴會更有效,因為病與癥不同,同病可能不同癥。冬病夏治法適用于虛寒癥,禁用于發熱癥、糖尿病、結核病,若是熱癥,則熱更甚,反而會加重病情。對于實在不方便去醫院貼敷的患者,建議大家盡量頭伏的時候在醫院貼,之后的幾副可以在家自行貼敷。第一天在醫院貼敷時,可以要求醫生在穴位上給標記一下,第二天按照標記貼敷,以免貼敷位置不準確,影響療效。”
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三伏貼呢?答案是否定的。馬雷主任說:“五種人群不能貼三伏貼。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患者、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或患有接觸性皮炎的患者、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潰者、妊娠期婦女、三歲以下的幼兒。”
據了解,和往年相比,今年頭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一共是40天。這就意味著,今年伏天需要貼敷4次,每10天敷貼一次。具體貼敷時間如下:
不過,貼敷時間與其說是一個時間點,不如說是一個時間段。在夏季氣候炎熱、溫度超過30攝氏度時即可進行。
事實上,“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貼三伏貼之外,還有如針刺、艾灸、拔罐、理療、按摩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方法供大家選擇。各種手段都是以溫陽、助陽、散寒、通絡為目的,所以治療之后最好是避免寒涼刺激,避免空調、冷風、冷飲等。同時,應該正確看待“冬病夏治”的作用,它只是中醫綜合治療的一方面,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正在服用其他藥物的慢性疾病患者,貼敷三伏貼期間,不要盲目地減藥或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