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斌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增速的換擋期,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短期內會遇到減速調整的波動。
在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看來,從“形”的角度,中國經濟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無論投資、消費還是出口,都有擴大需求的空間,其中的關鍵在于創新。
中國新聞周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中國現在的經濟形勢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你認為“難”在哪里?

樊劍平
范劍平:中國經濟從短期來講還有比較大的下行壓力。壓力主要來源于中國的傳統產業,其中房地產和外貿出口是中國傳統產業的龍頭。今年以來中國房地產銷售逐步好轉,但從8月份數據來看,房地產的投資增速還在下滑;由于整個世界形勢不好,國外需求不足,中國的外貿出口比預想的要差。
1998年開始房改,中國進入商品房時代,房地產市場成為中國內需的發動機;2001年加入WTO,又給中國裝上一臺出口外需的發動機。現在,這兩臺發動機都出現了問題,正逐漸減速,因此需要對傳統產業進行調整。
與發達國家那種經濟減速后所遇到的問題不同,目前中國是處于經濟增速的換擋期,舊的發動機歷史使命已經完成,需要更換一臺新的發動機。
由于傳統產業占經濟比重相對較大,最近幾年,中國正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作為新的增長點,但目前只是剛剛冒頭,產業還沒有完全成型,還沒有成為中國經濟一個強勁有力的新發動機。
在新舊切換的過程中,短期內會遇到減速調整的波動,所以從“形”的角度,中國經濟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根據今年8月份的數據,有些指標低于預期,對此大家不必緊張,這個調整可能還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新舊動能轉換大概會持續多長時間?
范劍平:從我們對經濟跟蹤分析的角度來講,新舊動力仍在切換過程中,不僅是2015年,甚至可能包括2016年,所以在這個階段,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不會出現明顯回升,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可能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因此,這兩年非常關鍵,越是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我們越要沉住氣,不能簡單地放松銀根,簡單地實施短期刺激政策,因為這些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去年,中國出臺了很多穩增長的政策措施,也多是在培育新的增長點方面。中國不會與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對抗,不會簡單地用政策促進房地產,或用人民幣大幅貶值促進出口,而是更著眼于長遠: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經濟結構中需要調整和淘汰的,無論內需還是外需,都交由市場決定。
中央一再講定向寬松,不是讓資金放松后投入房地產等傳統產業,而是將更多力量花在引導資金流向創新活動上。此外,將來還要做一些結構性減稅、定向減稅,把有限的政策資源用在激勵創新上,而不是繼續用在產能過剩行業,稅務部門應更多地鼓勵培養未來增長動力的稅基,并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雖然短期會面臨稅收減少的壓力,但從長期來看,結構調整到位后,創新增長動力一旦形成規模,稅收所帶動的經濟活動提高,一定會帶來更大回報。
中國新聞周刊: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其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范劍平:從本質上來講,經濟增長還是從供給面來說更科學一些。過去習慣用“三駕馬車”看增長空間,對中國來說,無論哪駕馬車,根本還是要靠科技創新才能擴大起來。
在投資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國內資金很豐富,但為什么大量的資金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其實最根本問題在于技術儲備不足。過去中國和發達國家技術差距較大的時候,一些傳統產業靠模仿和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從而獲得市場競爭力。由于產能過剩,現在這種發展模式已經到頭了。
但創新不同,比如同樣是鋼鐵,建筑用鋼是過剩的,但高端鋼材由于沒有技術,生產不出來,所以每年還要大量進口。因此,如果要繼續增加對鋼鐵的投資,就應該把資金投到科技研發中,實現高端鋼材的國產化,最終實現進口替代。因此,下一步,中國的投資應由對鋼筋水泥的投資為主,逐步轉向以科技研發的投資為主,這就需要政策上有相應調整,盡快建立促進企業增加研發投資的政策體系。
在消費方面,中國“大路貨”的消費品也大多產能過剩,國內很多產品靠打價格戰維持。但另一方面,類似蘋果手機這樣的高科技產品一代代生產出來,卻供不應求。因此,中國的老百姓并非不需要消費,而是消費需求已經升級,只有加大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滿足消費者升級的消費需求,中國的消費需求才能擴大。
在出口方面,中國的傳統電子產品在國際上有非常大的市場占有率,但處在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產品卻占有率不高。因此,擴大出口就要通過技術升級,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在中高端方面擴大市場需求。
因此,過去總認為,只要擴大投資、消費、出口需求,就可以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升,其實關鍵就在于創新驅動這個動力,如果中國的科技進步了,裝上了創新驅動這個新的發動機,那么無論是投資、消費還是出口,都存在擴大的空間。
從長遠來講,技術增加的空間就是經濟增長的區間,既要鼓勵大企業、國家隊的科技創新活動,也要鼓勵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提出,表達的是中國的政策取向,就是下一步政府政策支持的中心,不再是支持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支持創新。
“雙創”戰略抓住了經濟增長新動力的根本,讓大量找不到出路的閑置資金,和在虛擬中亂炒作的資金回流到實體經濟中,通過創新活動,把潛在的有利于經濟增長的因素,變成現實的發展動力。
中國新聞周刊:鼓勵創新還需要政策支持,你認為具體應包括哪些方面?
范劍平:今年3月份,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一個大的頂層設計,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變成了具體政策。下一步,需要將這些政策方案一步步落實,讓過去只能在北京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實施的鼓勵政策在全國推廣,這就是巨大的政策驅動。
北京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立以來,一些好的鼓勵創新政策得到了試點和實踐。2014年12月份,國務院同意中關村“1+6”的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系列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在全國推廣,下一步,像這樣的政策還會有很多。
比如針對如何在新興產業增加金融服務方面,中關村有靈活的金融政策安排,一方面對企業增加財政擔保途徑,幫助金融資金流入企業,萬一企業出了問題,擔保基金可以減少銀行損失。
另一方面,對知識產權可以質押貸款。過去在中國經濟主要依靠工業,尤其依靠制造業時,銀行貸款以抵押貸款為主;現在的中國經濟更多地轉向靠高科技企業,靠現代服務業企業來帶動,原來那種抵押貸款模式就不適應了,因為高科技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才,而不是設備。因此必須改變融資方式,否則,一方面大量的資金閑置在銀行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企業因得不到資金支持而難以發展。
金融應該怎樣支持高科技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我認為,政府和企業都要想辦法,把資金引導到創新活動中去,不能光靠政府,更要發揮市場作用,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力。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看來,中國實現創新驅動具有哪些優勢?
范劍平:中國要做創新驅動,有很多有利條件,首先是人力資源優勢。很多人認為,中國現在經濟下行和人口數量減少有關系,在過去30年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能超過其他國家,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口紅利,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的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紅利消失了。
其實不是這樣,那時候講人口紅利,只講數量紅利,而忽視了質量紅利。實際上,中國人口紅利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有兩個指標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一是人均期望壽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這就為延長退休年齡創造了條件,從而緩解一部分人口數量紅利下降壓力。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更大的潛力來自于平均受教育年限。
這些年,在普及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中國高等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在20-24歲階段的中國年輕人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比很多發達國家還要高,這就為未來的產業升級儲備了高質量的勞動力。
目前中國每年約有600萬大學畢業生,從短期來講,由于產業升級還沒有完成,一些大學生還沒有用武之地,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收入甚至沒有農民工高。如果產業升級上去后,懂數控的大學生操作數控機床,肯定要比農民工的效率高。因此,過去中國的優勢在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下一步,更多更好的工程師可能會是創新驅動后中國的人口質量紅利。
其次,儲蓄率高,有較為充足的資金,可以投入科技創新。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國人口多,市場大。中國這些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是世界最高的,中國市場也是增長潛力最大的,這個市場為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是提供了更多的試錯機會,比如一個生產手機的企業,想賣100萬部手機,這在人口較少的國家可能比較困難,但在中國,由于人口基數大,達成目標相對比較容易。試錯機會對企業初創期的發展是個非常好的市場哺育,這是大國優勢,也是創新活動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