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路輝 郭曉瑩 石艷
【摘 要】隨著我國城鄉規劃從粗放式增量規劃向精細化存量規劃轉變,城鄉規劃面臨如何協調與利用在城鄉建設中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管理與以經濟為主的市場力量,城鄉規劃教育也必然從原有的工學教育為主,不得不面臨社會學、經濟學等問題,作者基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地方高校,提出適應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目標,突出城鄉規劃專業特色,面向未來,建立“官產學研”互動機制、完善培養內容與方式、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改革重點與方向。
【關鍵詞】地方高校;“政府—市場”運行機制;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房地產業增加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持續保持在10-20%之間。土地出讓、增值與使用相關稅費占全國財政約35%,占各地方政府財政50%以上[1],更由于其帶動上下游60多個行業,房地產業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成為主導城市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國政府如規劃局、建設局等管理部門更是制訂了“規劃—管理”一系列管理制度,以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與修建性詳細規劃為規劃手段,“一書兩證”為管理方法,是政府對市場的主要控制手段。這兩股力量成為我國影響城鄉開發建設的主要力量。近年物權法的公布、房地產稅試點、政府稅收體制改革,各地政府“大部制”改革、地方市鎮兩級垂直規劃管理權限調整等一系列改革表明,服務型政府轉型正在逐步開展[2],城鄉規劃專業面臨從增量規劃的新城建設為主,向存量規劃的開發管理為主的專業需求轉變,如何適應“政府—市場”兩個主要運行機制控制下的城鄉空間發展設計與管理,成為城鄉規劃專業教育必須面臨的改革重點。
1 就業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城鄉規劃管理部門與市場開發部門對城鄉規劃人才需求激增,現有培養機制主要是為城鄉規劃設計部門培養人才,在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以增量用地開發為主的城市化發展階段,較好的適應了以新城建設為主的時代需求。2011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50%,2012年廣東省率先以三舊改造為核心,發起存量土地的改造,這表明之前城市化攤大餅式粗放型經營擴張模式已經無法延續,必須走向高效整合式開發。然而近三年廣東省實際改造經驗表明:一方面,由于制度建設、市場開發等相應課程教育的缺失,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存量規劃中涉及的大量社會關系、經濟開發等的規劃設計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各地規劃管理部門也缺乏相應的規劃管理人才,甚至出現農業等其他專業人才擔當,規范管理難以保證,更難適應管理模式的不斷轉變,造成城市建設管理缺位;房地產市場開發部門由于缺乏規劃人才,局限于單一地塊發展,難以從城市長遠建設角度出發,最終使得城市整體效益受到損害。而美國根據美國規劃協會(APA)的調查報告表明,城市規劃(含區域規劃)約66%的畢業生在政府部門機構工作,可見隨著城市化走向緩慢增長,管理類職位將成為主要就業趨勢。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地方高校,更應立足地方實際需求,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城市管理人才與市場開發人才,促進不同高校間城鄉規劃專業差異化發展,形成地方高校的特色專業。
2 國外教學經驗
目前,政府經濟體制改革面臨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關系的問題,城鄉規劃專業應逐步拓展專業領域,承擔協調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作用。然而現有國內該學科人才培養缺乏相應的規劃設計、管理、市場開發等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和目標,這一問題已引起部分高校的重視。而在國外院校,規劃專業在人才培養上有一定的經驗,如美國城鄉規劃專業排名前十的南加州大學將政策、公共管理和城鄉規劃、房地產設置在同一個城鄉規劃大學科內,促進了城鄉規劃與公共管理以及市場開發的相關學科教學,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從理念到專業知識具有較好積累;新加坡國立大學將城市規劃、項目管理、房地產設置在一起,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目前類似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國內非常少見。地方院校有必要加快創新與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好地服務地方需求與發展。
3 教學改革重點
3.1 明確目標
地方院校應以城鄉規劃的實際應用為導向,通過教育與運用、開發與管理的雙向互動,創新課程培養目標,豐富課程培養體系,調整教學內容與研究方向,使城市規劃學科符合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發展趨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需求,形成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養計劃,更多地培養“多維度、多層次”應用型人才,以區別于研究型高校不同的教育特色。
(1)適應我國政治經濟改革方向
我國十八大三中全會指出深化體制改革方向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府執行力建設、權力制約監督、民主法治進步、以及公開透明化建設。這都將導致我國對城鎮土地建設的管理方式與手段的變革,城鄉規劃專業必須緊跟時代脈搏,符合社會需求。
(2)突出城鄉規劃的專業特色
城鄉規劃學科服務政府公共管理與市場開發需求的特色鮮明,既具有工科的技術特色,又具有管理與經濟學科特色。因此,本次教學改革主要突出專業特色,在工科專業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完善城鄉規劃專業政策性、公共性、經濟性等特色教學,在培養方向進行適度拓展,建設“多維度、多層次”應用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體系,為地方輸送更為實用的人才。
3.2 改革重點問題
適應“政府—市場”運行下的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改革重點主要應該圍繞我國政治經濟改革方向,突出解決面臨的以體現“公平”為核心的政府對土地利用與開發的監管,以及加強以“效率”為核心的市場對土地資源的調節作用,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及關系,注重兩者在教學上的基礎教育與特色培養。
(1)建立“官產學研”互動機制
官產學研理論主要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以應用型開發為主的日本,在政府扶持下結合大學研究、企業生產,使得計算機行業起死回生并迅速發展,在十年時間內超越美國的工業奇跡。從而引發了在國家引領下企業、大學共同對共性技術、應用型技術開發與人才培養的研究。結合城鄉規劃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的特色——主要以服務政府為主,協調政府、市場與公眾利益為主要內容,強調“公共管理—市場開發—規劃設計”在官產學研上的統一性。建立“官產學研”互動機制,突出城鄉規劃專業特色,建立穩定的政府—企業實習與課堂學習之間的互動機制,鼓勵學生走出課室了解今后工作的內容與要求,進而增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并相應地讓老師更了解社會發展需求,促進教學向實際需求轉變,增強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競爭力。
(2)完善培養內容與方式
在師資匱乏、學生課時量多的雙重壓力下,探索跨學科綜合培養,結合其他院系如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增設相關特色教學內容,通過共享教師人才及網絡教學內容,聯合培養跨學科專業人才,為未來跨學科的政府管理與企業市場地產開發競爭培養相適應的人才;改革現有教學的學習評價方式,分別對知識性教學、應用性教學、研究性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變基礎知識教育為素質教育,將原有單一化“教學—考核”方式,轉變為“考核—教學—實習—再考核”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將原有課堂教育講授式教學轉變為探索式教學,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完善教學培養內容與學生培養方式,借助網絡教學傳授基礎知識,以動畫、播客等形式活躍知識教育。
(3)形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結合我國深化體制改革方向,通過引用、借鑒國外優秀人才培養經驗,建立適合我國目前城市規劃體系的公共管理與市場開發的城市規劃應用型教育體系,完善教育框架與教育內容,形成地方院校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如高年級結合校外政府、企業實習基地,進行傳授式教育,讓學生在實干中認識到自身的知識缺陷,建立優良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待人接物的品性。
3.3 尾聲
在教學改革中,會遇到不少問題,如:學生面臨教學指導委員會指定的教學內容,由需要學習其他新增知識點,帶來學時過多,學習壓力過重的問題;由于城鄉規劃涉及社會、經濟、工程等知識,在教學上孰重孰輕需要平衡的問題;以及學生不同的興趣導致如何按學生特色進行教學培養等問題,都需要在教學改革中探索,而沒有現成答案。但是面對今后城鄉規劃職業的變化,改革步伐是無法停滯的,只有不斷探索前進,才能為我國城鄉建設積累知識、儲蓄人才,為今后我國城市化建設開拓新道路。
【參考文獻】
[1]2014年財政收支情況[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官網.http://gks.mof.gov.cn/zhengfuxinxi/tongjishuju/201501/t20150130_1186487.html,2015-1-30/2015-3-8
[2]戚路輝,張震宇.服務型政府下的城鄉規劃管理市場化改革[J].規劃師,2015(04):22-26.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