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娜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對中國自貿區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自由貿易區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中國自貿區建設外要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美國的高標準挑戰,內要面臨國內經濟體制的深度改革和轉型的壓力。從中國自貿區戰略全局考慮,建設高標準的自貿區符合中國長遠利益,但面臨阻力也隨之增加。我國需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形成既符合國際慣例又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區發展模式。需進一步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的實施,通過更深層次、更大范圍地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為中國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做出新貢獻。
【關鍵詞】中國;自貿區建設;戰略路徑
1 自由貿易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1.1 國際貿易投資規則面臨重構,中國自貿區需爭取更多主動權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再度抬頭, 發達國家為了保持其影響力, 繼續居于全球價值鏈頂端, 加快了重構國際經貿規則的步伐。美歐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通過積極推進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 定 》(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談判進程,重構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在環境、勞工、中立、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等方面提出更高標準, 以期未來占領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國際經貿規則的重構對中國外部空間的拓展形成較大壓力, 但也要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重大自貿區談判, 進一步融入國際規則體系,并爭取更大的規則制定主動權。
1.2 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中國自貿區的引領作用亟待增強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開放型經濟已達到新水平。然而,中國的貿易結構仍需升級,利用外資質量有待提升,對外投資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因而還需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10多年來,中國的自貿區建設不斷推進,促進了與自貿伙伴貿易和投資的增長,降低了企業成本,提升了它們的國際競爭力,為它們提供了更多貿易和投資機會, 增加了消費者的實際利益, 實現了與自貿伙伴的互利雙贏, 對中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構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中國自貿伙伴數量仍相對較少,與世界主要經濟體尚未建立自貿關系。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快實施面向全球的自貿區戰略,爭取與主要經濟體開展自貿區建設, 拓展自貿區網絡,搭建開放平臺,更好發揮自貿區對開放型經濟的引領作用。
1.3 原則制定面臨現實壓力
長期以來, 中國在自貿區談判中堅持遵循與世貿組織相一致的原則, 已簽訂的自貿協定在規則層面均依據世貿組織相關協定的標準。例如,在服務貿易領域采用正面列表的方式, 在貿易救濟領域不超出當前世貿組織的相關規定等。當前,在 RCEP 和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中, 一些國家提出了新的規則,例如,要求服務貿易采用負面清單列表方式, 要求給予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 要求采用更高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要求提高透明度等。中國要接受這些規則和標準還面臨許多現實壓力。一方面,許多法律法規需要調整,許多行政成本也會因此增加;另一方面這些調整可能帶來的經濟安全風險有待全面評估, 這也導致一些協定談判因為這些規則層面的因素而陷入困境。
2 中國自貿區建設的戰略路徑選擇
2.1 完善國家自貿區戰略的頂層設計
加強國家自貿區戰略頂層設計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要明確未來十年或更長時期內,世界貿易的主要通道,尤其是途經國內的主要國際貿易通道。譬如,世界集裝箱分跨洲際的主干線,以及主干線連接國家的主要支干線等。尤其是中國要考慮除了傳統的國際貿易通道外,還需考慮目前正在推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這些未來重要的世界貿易通道。第二,要明確未來十年或更長時期內,流經國內的主要國際貿易通道。重點要將連接長江經濟帶至新疆至中亞地區通往歐洲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與俄羅斯東、西線天然氣管道,中國至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經濟帶,中國與緬甸、印度的主要貿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等納入其中。第三,要分段標出國內主要國際貿易通道地理位置和地況地貌。
2.2 圍繞我國主要國際貿易通道推進自貿區建設
要圍繞著我國主要國際貿易通道進行自貿區建設,尤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要以途經我國的國際貿易通道為基礎,實施國家自貿區戰略建設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的重點在內陸沿江和內陸沿邊的開放,自貿區自然成為內陸沿江和內陸沿邊的開放重要措施。目前,我們在強調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國外段的互聯互通的同時,更要重視和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國內段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要下決心在國際主要貿易通道上建成具有一定流量的鐵路交通運輸干線;在國際貿易交通干線沿線規劃興建樞紐型城市;要以這些城市為依托建設自貿區,并帶動綜合物流和貨物中轉所需要配套的產業發展。自貿區戰略是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貿區也是隨著國家戰略需要而有選擇地進行建設的。
2.3 建立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
由于各國國情存在差異,政府在實際運作中采取的管理模式不一樣。國外大多數自貿區均采用單一的管理模式,通過成立國家專門組織,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權威性。目前,我國自貿區由國務院審批,地方政府經營,難以克服政出多門、政企不分以及中央、地方多頭管理的現象。借鑒國外經驗,我國可以選擇單一的管理模式,同時設立自貿區委員會來進行監管,彌補單一管理的不足。在具體實施上,參考愛爾蘭香農自貿區“政府主導、服務企業”的經營理念,可由政府或其隸屬的組織、企業對自貿區的運營進行統籌規劃,簡化企業入區審批步驟,定期對區內基本設施進行維護,放松對區內企業的監督。政府發揮其經濟職能,憑借稅收、融資等手段進行資本集聚,消除私人投資資金鏈斷裂的后顧之憂,以完善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需借鑒國外自貿區政企分離的管理模式,建立與負面清單相應的監管方式,提高企業經營的靈活度。
2.4 推進外匯和金融管理模式創新
我國自貿區必須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加快對外匯、金融領域的改革創新。在外匯領域,確保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外匯管理制度相對一致,并對經常項目實施外匯收支完全不核銷政策,放寬企業購匯和償還外匯貸款的限制,讓區內外企業享有同等的經常項目購匯權和融資權。同時,外匯局應引進高效的外匯收支、管理、監測系統,簡化和取消外匯審批事項,著重建設金融領域的外匯管理、監測預警平臺。此外,應鼓勵區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為其開通用匯便利通道,并適時允許國外銀行和基金公司的介入,為區內貨幣、資本市場注入新鮮血液。在金融領域,依據“巴塞爾協議”等國際準則,制訂全面的金融改革方案,增加期貨買賣、財政融資、金融期權和保險、銀行咨詢以及審計、法律支持等新興服務。另外,允許在自貿區內設立離岸金融中心,區內企業可推出一系列外匯金融衍生品,提升區內資本市場的活力,加快金融國際化的進程,促進外資的合理有序流動。同時,適當放寬外資金融機構進入自貿區的限制,以發揮外資的累積和空間集聚效應。
[責任編輯:鄧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