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在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被認為是貿易成功的前提條件。只有國際之間存在公平的知識產權保護,才能進行健康有序的國際貿易。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處于國際貿易研究的前沿,成為國際貿易發展中的焦點問題。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處于薄弱環節,因而,本文著眼于現狀,著重研究如何保護我國的知識產權,確保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0 引言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知識產權是指人們對其智力創造性勞動成果所享有的特定權利。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創造和使用智力成果,這個概念已經不再是法律所賦予的特定權利,而逐步演變成為一種民事權利,體現在權利人占有、使用、處分、收益權利上。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賴于核心競爭力。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又依賴于企業自身的智力成果—核心技術。一個企業,如果占有了某種核心技術,能使用、研究,那么這個企業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和制高點。而這個核心技術的占有、使用、研究、收益就是企業的知識產權。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運用知識產權保護,憑借技術優勢設置貿易壁壘的勢頭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極大的關注。歐美等發達國家利用知識產權壁壘,打著“保護知識產權”的旗號實行不公平貿易。我國作為進出口貿易大國,只有重視知識產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能提高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對外貿易中變被動為主動。
1 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的現狀分析
世界高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傳統的比較優勢、國際分工格局和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成為國際貿易最富生命力的帶動力量和各國必爭的制高點。如據貿發會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信息和通信技術產品的進口額接近2萬億美元,2011年為1.8萬億美元。這使得手機、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平板電腦和集成電路等信息通信技術產品的貿易額占到了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11%,超過了農產品占9.2%、汽車占7.2%的份額。2014年,據路透社報道,匯豐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貿易報告顯示,隨著亞洲新型經濟體逐漸從海外產品廉價制造地向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地轉型,未來15年,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速將超過其他產品。匯豐銀行在報告中稱,2030年,高科技產品占商品交易額的比例將超過25%,2013年這一比例為22%。匯豐預測未來世界貿易增長放緩從2014年到2030年,全球商品貿易額將以平均每年8%的速率增長,而高科技產品的增長率將為每年9%。高新技術帶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因此高新技術的核心的知識產權在全球國際貿易中所占地位日益凸顯。我國想從一個貿易大國成長為貿易強國,知識產權已成為既無法回避也不容忽視的問題。
1.1 知識產權貿易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主導的高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如今,高技術產品已成為帶動外貿發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匯豐銀行報告中顯示,2013年中國內地位列高科技產品出口量首位,占總量的36.5%,預測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50%。
隨著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新的藥品和其他高科技產品,電影、音樂、書籍、計算機軟件、知名品牌商品、植物新品種等等。據國家版權局、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研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版權相關產業海關統計商品出口額為2662.96億美元,占全國海關統計商品出口總額的16.88%,比2009年增加559.79億美元。我國的知識產權貿易在近10年內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率遠遠高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這些足以表明,知識產權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1.2 我國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
國內很少有公司能主動關注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薄弱。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忽視作為企業無形資產的知識產權,只注重有形資產,在認識上存在盲點和誤區。我國許多企業的領導層和管理層仍然按照20世紀80年代的概念,認為知識產權就是專利,對商標策略、著作權(計算機軟件)以及商業秘密的維權措施知之甚少,不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企業的智力成果,導致企業許多無形資產不應有的損失。比如在商標方面,我國的一些著名品牌如“青島啤酒”、“竹葉青”、“杜康”酒等分別在美國、韓國、日本被搶注,“五星”、“全聚德”、“狗不理”、“天壇”、“阿詩瑪”等也未能幸免于難,被洋人搶先報了戶口,有些已注冊商標由于沒有及時進行續展注冊而失去商標專用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馳名商標被搶注造成的損失就高達上億元。
除了認識不足之外,企業知識產權意識淡薄還表現在企業不能進行全球性知識產權戰略部署,不愿投入資金提高自身知識產權管理水平,未對知識產權有系統性長遠規劃,缺乏知識產權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
1.3 知識產權糾紛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摩擦熱點
中國在入世之前,就有知識產權方面的專家提出,中國加入WTO以后的最主要挑戰可能就是知識產權的法律問題(吳秀貞,2006)。事實的確如此,入世后中國企業才感受到知識產權上的糾紛會帶來切膚之痛。比如我國曾經輝煌世界的DVD行業就是因喪失了知識產權而落到如今慘淡的局面。1997年我國DVD播放機發展剛起步時,年產量僅為5萬臺,而到2001年,便急劇上升到1994.5萬臺(含在中國制造的外商獨資合資企業產量)。從1997年到2000年五年間平均增幅高達400%之多。據有關統計,1999年,我國的DVD世界市場占有率已進入前8位,2000年進入前三位。我國的DVD產量勢頭猛,價格低,產品性價比有著明顯優勢,但我們的要害是,我們的產品沒有一個是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的。于是當國外以知識產權為武器,向我們施壓時,我國產品的競爭優勢就受到削弱,競爭力普遍下降。外國專利擁有者已經筑起了一道密不可透的技術堡壘。他們分成6C、3C、1C和幾個專利收費組織:6C由東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時代華納六公司組成;3C由飛利浦、索尼、先鋒三公司組成;1C為湯姆遜公司。除了要我國DVD企業支付專利費外,還提出了追索的要求。由于專利費的收取,使得我國DVD企業無利可圖,破產關閉的企業超過了一大半。
其他類似的知識產權糾紛數不勝數。我國想從貿易大國轉型為貿易強國,消除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貿易壁壘,就必須充分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并著手解決這個摩擦熱點。
2 美日對外知識產權保護經驗借鑒
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起步晚,基礎差,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國借鑒之處。
2.1 美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經驗和做法
美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做得相對來說是最成功的。它的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美國不停地在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如專利法。當世界一些國家和地區仍在為技術能否進行專利申請而激烈辯論時,美國早已進入了如何授予技術專利權的階段。二是,美國加強調整知識產權利益關系、立法鼓勵轉化創新。壟斷問題會隨著過度專利保護而出現,所以美國國會將有期限的專有權利賦予該作品和發明者,以此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三是,美國在國際貿易中,一方面通過其綜合貿易法案的“特殊301條款”對競爭對手予以打壓,另一方面又積極推動WTO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達成,從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國的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為美國的知識產權資源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鋪平了道路。比如,美國德州儀器公司與日本低廉半導體公司之爭,最終迫使日本公司為基爾比集成電路基本專利支付3%的專利提成費。在20年的專利期內,德州公司總共可以獲得大約150億美元許可收入。進入90年代,德州公司又成功與三星、日立進行了價值10億美元的許可交易。僅2000年,德州公司就獲得了5億美元許可收入。德州公司的巨額許可收入既支持了其進一步的研究開發活動,又大大限制了日本、韓國企業的技術和產品競爭力。德州公司不僅鞏固自己的領先優勢,同時也成為專利許可收入多于產品收入的企業。
2.2 日本知識產權保護的經驗和做法
長期以來的技術追趕和技術學習使日本企業非常重視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和利用。為使其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接軌,以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要求,日本不斷地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修改。就政府而言,執行知識產權法律首先是司法部門的責任,對于大量的民事侵權糾紛案件,當事人通過訴訟由法院判決處理;對于侵犯知識產權的刑事犯罪案件,由警察偵破,檢察官批捕,法院定罪量刑或處以罰金;政府部門十分重視對知識產權法律的實施工作,有關主管部門制定、執行著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日本政府在重視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鼓勵科研機構開展創造性開發研究,積累和有效利用其成果,使日本專利申請件數不斷增加。就企業而言,對知識識產權保護意識非常強,特別是一些馳名的大公司,在企業內部均設有一套完整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負責本企業專利、商標的申請、授權后的管理,以及專利技術的應用、實施轉讓等。
3 加強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
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從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出發,筆者就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出如下參考建議。
3.1 從政府角度,加快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制定工作
發達國家之所以知識產權體制健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政府有利的舉措和大力的支持。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我國應高屋建瓴地制定知識產權戰略,而不是等企業遭遇了各種損失后才來從細致末梢上修修改改。
首先,加大執法力度。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并借鑒國際公約、條約規定和其他國家在知識產權立法方面的先進經驗,我國不斷建立健全了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體系。此外,中國的民法、刑法、對外貿易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有關是司法解釋中也包括了知識產權的專門規定。可以說,我國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上是比較完整的。但是,我國存在執法不嚴,保護力度不足的問題。在美國知識產權的部門法規中,專利法、商標法與商業秘密法均明確規定了侵權者應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即在補償性賠償金基礎上增加了額外的賠償,前兩者為“三倍賠償”責任,后者為“兩倍賠償”責任。而在我國,知識產權侵權賠償一般采取補償原則,即損失多少賠償多少,沒有懲罰性的賠償。因此,政府應當旗幟鮮明,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將侵權列入嚴重犯罪的種類,對侵權制造商、銷售商進行高額罰款,甚至采用刑事處罰的手段來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
其次,建立預警機制。我國知識產權主管部門應盡快在國家層面上構建競爭信息研究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預警機制。借鑒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戰略及預警機制的建立,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預警機制,建立有關知識產權保護預警的數據庫和服務平臺,可供地方機構及企業調查競爭對手的技術發展信息,包括專利申請、撤回、專利授權、終止和無效情況;中國出口產品可能遭遇技術貿易壁壘的風險等信息。
3.2 從企業角度,提高自身知識產權的風險防范力
企業作為對外貿易中的主體,應當提高自己對侵權的防范意識,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從而從容應對國際上的知識產權之戰。
首先,企業一定要樹立企業全員對知識產權的風險防范意識。我國國內企業的負責人往往對知識產權制度不了解,重經營權而輕商標權、專利權等;甚至害怕申請專利公開后,被競爭對手偷師學藝。中小企業的技術開發人員在開發一項技術時,能夠先進行有關專利檢索的可謂少之又少,有的甚至發明出新技術后都不懂得去申請專利就投入了市場,這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招惹了后續的司法糾紛。因此,我國企業十分有必要從上至下地建立知識產權的風險防范意識,從源頭上降低侵權風險。
其次,企業應當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企業要在國際競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以獲得自己自主的知識產權,必須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企業要組織力量,重點攻關,加大知識產權工作的投入,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并取得創新技術或產品的合法的壟斷利潤。另一方面,企業對知識產權的發明者、擁有者、實施者進行參與收益分配的獎勵激勵政策,以鼓勵科技人員不斷地創新技術。
4 結語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已與企業的生死緊密相連,與國家的貿易經濟水乳交融。我國企業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更好地依靠和運用知識產權來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發展和生存,贏得更多的市場分額和發展機會。
【參考文獻】
[1]吳秀貞,全毅.我國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摩擦及對策[J].世界經濟研究,2006(2):41-46.
[2]牛振喜.中歐知識產權保護比較以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4(4):143-146.
[3]陳福利.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有關問題研究[J].國際貿易,2006(5):59-63.
[4]劉婷.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259-260.
[5]趙姝杰.歐盟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的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7):48-50.
[6]李平.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求是學刊,2002(2):14-17.
[7]車亮亮.論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爭端的解決[J].法制經緯,2010(1):9-12.
[責任編輯:鄧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