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強 金瑋瑋
【摘 要】本文針對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環境保護法》中新增及修改的法律條文,分析相關規范的管理要求,結合核電工程建設期環境管理實際,提出法律風險防范建議,為核電工程環境管理工作合法合規開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核電;環保;法律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修訂后的環保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監測和環境影響評價、跨行政區域聯合防治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還就政府、企業公開環境信息與公眾參與、監督環境保護作出了系統規定。法律條文也從原來的六章四十七條增加到七章七十條,增強了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站在被監管者的角度,針對環境保護法新增的要求,結合核電公司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法律風險防范措施的建議,供各位核電工作者參考。
1 完善環境監測制度
1.1 環保法新規定
第十七條 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絡,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監測規范的要求。
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
1.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在后續環境監測系統的建設過程中,核電公司應與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環境監測中心保持良好溝通,確保系統的設計、采購、施工能夠滿足其監管要求。對于上報的數據,應確保真實準確。同時,可進一步研究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的可能性,為核電公司的環境管理與研究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2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2.1 環保法新規定
第二十九條 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2.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對于瀕臨自然保護區的核電項目,為滿足設計、運行階段環境影響評價的需要,及海域使用論證工作的需要,應當提前與環保部門、農業部門、海洋部門溝通,落實針對保護區的相關管理要求,避免成為工程推進、裝料的瓶頸問題。
3 嚴禁暗管排污
3.1 環保法新規定
第四十二條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3.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核電公司應當對廠區排洪溝等非污染物排放設施進行排查,確保其上游沒有污染物排入其中。
4 繳納排污費
4.1 環保法新規定
第四十三條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
4.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該法條修訂了原先只針對“超標”的污染物排放收取排污費的規定,即達標排放也需繳納排污費。建議核電公司結合排水口、施工期供暖鍋爐房、污水處理站等有可能產生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與環保部門溝通繳納排污費的必要性,若有必要應及時繳納。
5 新增總量控制制度
5.1 環保法新規定
第四十四條 國家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由國務院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實。企業事業單位在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應當遵守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對超過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其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5.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核電公司應結合工程進展情況,提前預計污染物排放的時間,與國、省、市、縣各級環保部門溝通、下達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確保在排放前及時獲取批復,避免污染物排放總量制約工程及生產工作的開展。
6 排污許可證制度
6.1 環保法新規定
第四十五條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6.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核電企業應與環保部門溝通,及時辦理排污許可證。
7 制定環境應急預案并備案
7.1 環保法新規定
第四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準備、應急處置和事后恢復等工作。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立即采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并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7.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核電企業應當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
8 明確重點排污單位應當主動公開環境信息
8.1 環保法新規定
第五十五條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規定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
8.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核電企業應與環保部門核實本項目是否為重點排污單位,若是,應按照相關要求如實向社會公開污染物排放情況。
9 環評報告公示
9.1 環保法新規定
第五十六條 對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編制時向可能受影響的公眾說明情況,充分征求意見。
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在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后,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應當全文公開;發現建設項目未充分征求公眾意見的,應當責成建設單位征求公眾意見。
9.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設計階段、運行階段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應按照相關要求及時公示,對于公示過程中群眾來電、來函提出的問題,應給予重視、嚴肅對待,并酌情向公共關系管理部門、技術歸口部門充分征求意見后給予答復。
10 污染企業罰款按日計罰無上限
10.1 環保法新規定
第五十九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收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10.2 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在收到環保部門行政處罰通知時,核電公司環境保護歸口管理部門應積極響應,第一時間與環保部門溝通,積極落實污染物排放的整改要求,避免或減少處罰。
中國環保法規體系包括30多部相關法律和90多部行政法規。本法修訂以后,環保各領域的單行法及法規和這部法律不一致的,適用本法;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單行法及法規。因各級環保部門落實新環保法相關要求時在時間和具體規定上可能存在差異,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建議與環保部門的具體要求存在不一致的可能,尚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新環保法頒布后,各省市會逐步在自己區域內頒布細則和相關規定,需持續關注,以最終形成一套符合法律要求的管理制度,確保核電工程建設合法合規。
[責任編輯:湯靜]